资源简介 诗词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共16题)一、复合题(共16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各题。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谁知林栖者⑤,闻风⑥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1)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2)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 请将首联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2) 请简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的深层含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凝碧亭(宋)毕田四面山屏叠万重,古岚浓翠锁寒空。清秋独倚危阑立,身在琉璃世界①中。【注释】①琉璃世界:佛教用语,指清净的理想世界。(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2)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问题。(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哪种写法?(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始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思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比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风暴普希金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闪电以它紫红的光线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1) 诗中自然界的“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2) 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3) 诗中描写风暴对表现少女形象有什么作用?(4) 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提示:联系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思考,普希金生活在俄国大革命时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 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甲】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乙】诗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B.【甲】诗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乙】诗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C.【甲】诗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乙】诗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D.【甲】诗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乙】诗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2) 描述【甲】诗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请写出《次北固山下》中画线诗句的大意。(2)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① (曲牌名 词牌名),“秋思”是题目。能印证题目中“秋”字的景物词语是“② ”(任选一处);最能表现题目中“思”字的一句是“③ ”。(3) 学习这两首诗歌时,你所参加的古诗兴趣小组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请完成下面两项活动任务。i 小组另收集了以下诗歌准备进行“思乡”类古诗主题阅读活动,其中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两首诗歌是 和 。(填序号)A.《静夜思》B.《江雪》C.《泊船瓜舟》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E.《江南逢李龟年》ii 小组将两首诗歌进行了对比,做出了下面表格。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指出。诗歌名称 作者 朝代 作者处境 情感分析次北固山下 A 王湾 B 唐 C 旅行 D 从“残夜”“归雁”来看,全诗笼罩着忧伤和无奈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 E 马致远 F 元 G 出征 由“枯藤”“老树”等景物构成了苍凉、落寞的画面,展现出凄苦的思乡之情错误 1: (填序号)。错误 2: (填序号)。阅读《水调歌头》与《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两小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极度愤恨,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永不回的念头。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2)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划线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敷浅原①见桃花桃花雨过碎红②飞,半逐③溪流半染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④西。【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尚书 禹贡》已有记载,但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则历来有异说,不过,都认为在今江西境内。一说在今江西德安县南,一说在今星子县,一说是指庐山。②碎红:指桃花的落瓣。③逐:被水冲走。④画梁:有彩绘的屋梁。燕子筑巢于梁上,故云。也有版本记为“杏园”:指庐山董奉杏林遗迹。(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发挥合理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泊秦淮》,回答问题。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 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B.诗中描述歌女连唱亡国之音,目的是嘲讽商女不懂历史文化。C.诗歌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D.全诗离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2) “烟”、“水”、“月”、“沙”由“ ”字联系起来,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的景象,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 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3) 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4)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除了《泊秦淮》这首诗以外,你读过的诗句还有“ ”(填出一句即可)。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暮立白居易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注释】时诗人服母丧居下渭村,四十岁刚过,贫苦多病,好友元稹分俸禄济其困乏。(1) 从全文来看,“黄昏”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2) “槐花”“蝉”本是夏天的景物,但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要说是“秋天”呢?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2)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阅读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赏析。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 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答案一、复合题(共16题)1. 【答案】(1) D(2)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解析】(1) 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故选 D。(2) 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上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又一转折,另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摘。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2. 【答案】(1)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口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2) 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解析】(1) 描绘诗句表达的意境,要注意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用描写性的语言展现,语言要优美流畅。“青山橫北郭,白水绕东城”,写岀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橫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用描写性语言把诗句表达的内容描绘出来。(2) 方法一: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岀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突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方法二:译文:青翠的山峦橫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3. 【答案】(1) 描绘了秋日的凝碧亭四周重峦叠嶂、树木苍翠的冷清的画面。(2)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为伍,向往远离世俗的清净生活的思想感情。【解析】(1)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概括。翻译:四周的山像屏障一般层层叠叠,雾气笼罩在苍翠古老的树木上,似乎锁住了寒冷的天空。概括时抓住时间、地点、环境、景物、氛围、事件等内容。结合第三句“清秋”可知是秋天,地点是凝碧亭,景物是层峦叠嶂的山和古老苍翠的树木,结合“寒”可知氛围是冷清的,故可概括:描绘了秋日的凝碧亭,四周重峦叠嶂、树木苍翠的冷清的画面。(2)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抒情点题的句子是第二联,结合第二联分析作者情感。翻译。清冷的秋天独自倚靠着凝碧亭的栏杆站立着,好像身在清净的理想世界。主题: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清冷的、宁静的、美丽的画面,三、四句写自己此时好似身在佛家的清净理想世界,由此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向往一个清净的、静谧的、远离世俗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人不愿与世俗为伍,向往远离世俗的清净生活的思想感情。4. 【答案】(1)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2)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曲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3) C5. 【答案】(1) 渲染朦胧凄清的氛围,烘托男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与思念之情。该句运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2) B【解析】(1)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写作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描写了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渲染了朦胧凄清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诗经》的写作手法有:赋、比、兴。本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这个写法手法称为“兴”,即起兴。(2)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理解。B 项错在“实写”,“水”的阻隔代表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6. 【答案】(1) 抓住了风暴中的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里和岸石游戏的澎湃和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2) 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3) 以狂暴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4)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气概的赞美之情。【解析】(2)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阅读诗歌,从少女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4) 本题考查象征手法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回答此题要结合普希金的生活时代,也就是俄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7. 【答案】(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4)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8. 【答案】(1) A(2) 示例: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也要裂开。【解析】(1) 【甲】诗“自近而远”应是“自远而近”。【乙】诗是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9. 【答案】(1)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2) 曲牌名;枯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 i A;Cii D;G【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翻译。解答此类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句中关键的词语进行翻译,翻译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出来,并要做到语句通顺。(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理解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①《天净沙·秋思》是元曲,所以“天净沙”是曲牌名,②找到一种能体现秋天的景物即可,枯藤就是秋天时的景物特点,③要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题的诗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是远在天涯的游子是思乡之情。(3) i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分析选项中哪些诗是表达思乡主题的即可。AC.《静夜思》中“低头思故乡”和《泊船瓜舟》“明月何时照我还”可以体现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思乡的主题。BDE.主题不是表达思乡的,故不选。故选:AC。ii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积累及内容、主旨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准确熟记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文章主旨。ABCEF.正确;D.有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不是忧伤和无奈的。G.有误,这首诗写于作者独自漂洎的羁旅途中,不是出征。故选:DG。10. 【答案】(1) C(2)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眼前一片开阔:诗人此时顺风行船,感到一阵和风吹来,恰好把帆儿端端直直地高悬着。11. 【答案】(1) 示例:一场雨来了,点点滴滴地打在一树桃花上,粉红的花瓣身不由己,纷纷离开枝头,和着雨水一个劲地往下落。一半飘落在溪水里,一半落在污泥里。(2)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解析】(1) 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描绘诗歌画面,不管设定的要求是“发挥想象”,还是用“自己的”、“优美的”文字,关键都在于把握住诗句意思,合理推敲文字。“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暮春时节,细雨霏霏,桃花随着雨点,四下乱飞。一半献给大地,一半随着清清溪水。注意找准景物,抓住特点,描写准确。(2)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暮春时节,桃花飘落,落入流水,融入大地,但作者却把这种景象写的活泼生动,同时写燕子把花瓣衔来放置于画梁之上的细节,前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后两句则可以看出作者对美的发现和追求。12. 【答案】(1) B(2) 笼;迷蒙冷清(3)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4) 明月几时有;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13. 【答案】(1) 营造了一种落寞(冷清、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愁苦)的感情基调。(2) 诗人内心孤苦或因母亲去世引发的哀伤,虽是写夏天之景,但依然觉得像“秋天”那般悲凉、伤感。【解析】(1) 考查诗句中词语的表现力。“黄昏”表面上写一天的傍晩,实际上营造了一种落寞的氛围,用以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身心之苦,一遇萧瑟的黄昏,就会更加令人愁肠满腹。由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2)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夏日的景色本来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但在作者眼里,就像来到了秋风萧瑟、万木衰落、令人肠断的秋天。时诗人服母丧居下渭村,年龄四十刚过,颇贫病,元稹分俸济其困乏。答此题,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14. 【答案】(1) 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2) 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15. 【答案】(1) 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处而来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域的每一个角落。(2)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16. 【答案】(1) 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2) “敲”字写出了诗人因客人迟迟不来而焦急的心情,“落”字写出了诗人的失落与无奈。“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