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句子变换 课件(共8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句子变换 课件(共89张PPT)

资源简介

(共89张PPT)
句子变换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变换
陈述句是陈述一件事情;
疑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
祈使句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感叹句是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这四种句型用途不同、语气不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一般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疑问句比祈使句语气委婉;感叹句比陈述句感情、语气强烈。
【针对训练】将下面的陈述句依次改为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反问句。
您给我买张电影票。(陈述句)
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语序
单句中句子成分的一般语序: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句:在教室,新来的李军同学认真地学习了多遍新发的文章
复句中分句排列的一般语序:
因果句——因→果
例句:因为人民军队是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所以是不可战胜的。
条件句——条件→结果
例句:只要齐心合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假设句——假设→结果
例句:假如明天不下雨,我就一定去打球。
变式句
改变了单句中的成分次序或复句中分句的语序,这样的句子叫变式句。
特别提醒:
变常式句中颠倒了次序的部分(单句中的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往往有强调作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如:
1.主谓倒装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状语倒装句—他离去了,在依依不舍之中。
3.定语倒装句——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
4.因果变式句——这果子吃不了,太硬了。
有些倒装,是为了押韵,
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的主要思考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突出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常见变式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例题演示】
①你怎么了?( )
怎么了,你?( )
②我们明天在会议室讨论解决这一问题。( )
我们明天讨论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议室。( )
明天,我们在会议室讨论解决这一问题。( )
③请给我买一本精装的字典。( )
请给我买一本字典,精装的。( )
④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1. 把下面的变式句转换为常式句。
A.多么委婉清丽啊,这琴声!(主谓倒置)
B.给英雄的慰问信不断地飞来,从厂矿,从农村,从祖国各个地方。 (状语后置)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D.怎么不快走呀,我说你!(部分宾语提前)
E.我不想去了,雨这么大。(因果倒装)
F.代我问他好,你看到他。(条件倒装)
2.将下列常式句变成变式句或将变式句变成常式句。
①吃了一个红红的苹果。
②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了下来。
叙述角度的变换
叙述角度的变换常见形式有叙述对象的变换、叙述人称的变换、叙述语气的变换等。
【例题演示】下面这个句子的前后几个分句叙述的角度不一致,请将其改为从同一角度叙述的句子。
英语多是先显示中心词,然后才是附加成分,而汉语的中心词往往隐藏在后面,先由定语、状语这些较具体实在的外壳层层剥入抽象的内核(中心词)。
汉语并不像英语那样,多是先显示中心词,然后才是附加成分,而是往往将中心词隐藏在后面,先由定语、状语这些较具体实在的外壳层层剥入抽象的内核(中心词)。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
对比分析
题型起源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在目前阶段,这一新师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1.提问方式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设题形式
比较型
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整体语段分析型
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语段特点
该类题目一般考查描写抒情类语段。
这类散文化语段文学艺术味足,主要是对某些意象或环境等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摹,语言优美,有些还辅以适当的抒情成分。
表达往往形象生动,有些语段还特别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等。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句子的内容结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强调的主体不同;(倒装句:定、状倒装,主谓倒装)
2.特殊句式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节奏韵律);
3.词语分析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
4.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
6.结构安排(照应、铺垫,前后文的内容衔接紧密度);
7.语体(语言风格)语言风格与原文的整体风格对应;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注意灵活处理。
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答题思路:
①阅读文段,把握文意
文段陈述的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叙事的逻辑与顺序、采用的手法与技巧、遣词造句的习惯与语言风格。
②找不同,对比分析,存同求异
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③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内容上的侧重点、句式变化、修辞格、词语变换、结构位置、语段风格等。)。
④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根据确定的角度,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效果:
本身效果+文本效果
(内容、结构、读者)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①主语和谓语倒置,
②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
倒装句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
定语、状语后置
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这是正常的、一般的语序。有时也会放到中心语之后。后置的定语、状语限于一些“的”字短语、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
构成:“中心语——定/状语”格。如:
头上插着许多鲜花,横七竖八的。(定语后置,“的”字短语)
他走上了领奖台,慢慢地,羞怯地。(状语后置,形容词)
同学们都来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状语后置,介词短语)
定语、状语后置往往是为了突出它,因而能使句子节奏更明快、更简洁有力,可变长句为短句,有时还可以起到强调、补充作用。
一、倒装句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1.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作用,突出人物……特点(形象、心情)。
2.原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倒装效果分析: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
“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意足”。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例2: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3.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倒装效果分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4.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倒装效果分析:“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香气”而非“植株”,原文表达更加准确。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春天本该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蓝蓝浅浅的,悠忽地飘散。或者,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似着深巷里的酒呢。可是,落日时分,吴家坡人却闻到一股血味,红红淋淋,腥浓着,从梁道上飘散下来,紫褐色,一团一团,像一片春日绿林里夹裏着几棵秋季的柿树哩。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似着深巷里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的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①要特别注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单独成句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改变位置是为了强调;
②变换句子成分,使长句变成短句,则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③“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这些修饰语在原句中都前置,有强调的作用。其次,词语位置变化后,会带来语义的细微不同。原句中“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修饰的是承前省略的“春天的味道”,改句中“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修饰的是“酒”,二者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
④整体分析句式结构特点。前文中“如花的草的”,后文中“红红淋淋,腥浓着”“紫褐色,一团一团”都是独立的短句,跟原句句式结构相似。
①原句中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
②原句中“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修饰“春天的味道”,化味觉为视觉,强化了春天绿意盎然的特点,而改句用其修饰“酒”,点明的是酒的特点;
③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结构更相近。
句子变换效果二、长短句
表达效果:
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
短句:结构简单,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分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
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①短句的效果: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
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穿着树叶的隐身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原句将修饰语……独立句,有强调作用,突出……特点。2.短句句式形式与语段风格一致。3.原句表述符合认知顺序(位置、事物 、特点),层次感更加明显。(第三点不是必答点)4.语体风格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修辞对偶修辞)
①原句“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句子短小,把水窖的特点各自独立成句,“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能更加突出这些特点,比修改后的句子表达效果好。
②其次,原句运用短句的形式,与整个文段的句式风格一致,修改后使用了长句,与语境句式风格不合。
③第三,原句的表述,“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指出位置,“有一口水窖”指出事物,“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指出了事物的特点,这样表述层次分明,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顺序。
④修改后的句子,先说事物的特点,再指出事物,最后指出位置,与人们认知事物的顺序不符,表达效果不好。
①原句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小句,更能强调水窖的特点;②短句子的形式,与整个语段多用短句的风格一致;
③原句表述符合认知顺序(位置——事物——特点),层次感更明显。
7.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①句式上:原文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
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③意境上:原句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8.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①语体的风格不同。
②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
③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9.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①原句中,“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③原句的语意更突出了生命的顽强。
10.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长短句效果分析:
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①短句的效果: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
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穿着树叶的隐身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句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小句,更能强调水窖的特点;②短句子的形式,与整个语段多用短句的风格一致;③原句表述符合认知顺序(位置——事物——特点),层次感更明显。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①句式上:原文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
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③意境上:原句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句子变换效果三、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1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节奏明快,增强气势。
2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
11.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答题思路:先分析判断句式+再依次分析作用
1.感叹句:1.原文是……句,在情感方面表达效果更好(强烈)
排比句 :原句是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加气势,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接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不是必答)
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更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12.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答案】原句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句子变换效果四、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13.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比喻
叠词
通感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嗅觉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14.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土地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土地感情深厚。
比喻
修饰语
先指出喻体和本体相似处(体现相似处)
指出句中具体相似点
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句子变换效果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关注词语变化—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人称的变化)。
16.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①原文中的“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
17.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呈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动词
排比
反复
①原句中“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地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
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
③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荡荡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
④短句的使用,使得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
18.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原文“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句子变换效果六、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语言风格:幽默 辛辣 平实 华丽 豪放 简明 含蓄 直白
语言风格:平实简明、直白晓畅、活泼俏皮、典雅精致、委婉含蓄、深沉蕴藉、诗情画意、幽默诙谐、辛辣犀利等
语体风格:口语和书面语;谦辞和敬辞。
思考的角度是:原句与文段整体的风格是否协调一致。
原句与文段整体语言风格相协调,更切合语境。
21.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判断原句的语体+再判断改句的语体+分析原句语体特点+结合句子内容和语段语体风格作答+分析改句表达效果
①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
②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22.原句: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忧恼。
①语气节奏不同。②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③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句子变换效果七、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a 逻辑、事理、观察顺序
b 句子前后的衔接、照应
1、从原句与前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来看。
——原句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语意更流畅。
2、从原句在文段中的位置来看。
——原句更合理,结构上与某句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等。
3、从复句的内部结构的逻辑顺序、时空顺序来看。
3、从复句的内部结构的逻辑顺序、时空顺序来看。
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24.原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方式,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落叶不是一下子就落完,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先说已是深秋,再说叶干、籽熟,最后说大批落叶,符合文意。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第二种表达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来描述梧桐大批落叶时的季节特征,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25.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