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教育 心灵创可贴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生命教育 心灵创可贴 素材

资源简介

「高中生命教育」心灵创可贴
偶尔的坏心情没什么大不了,备好心灵创可贴,今天的你一定很OK!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生命教育课程——《 心灵创可贴 》,一起来治愈心灵伤口吧。
·01 基本信息·
适用学段:高一年级
课程课时:一课时(40min)
·02 设计思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解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将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扎实开展并做好生活辅导与生命教育。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不断自我成长。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12 日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心理学书籍《情绪急救》、《哀伤疗愈》、《情绪创可贴》等书中的心理学相关理论,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部分片段为媒材,以认识哀伤、应对哀伤、抚慰哀伤为主线进行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丧失”与“哀伤”,引导学生去帮助小文的伤口,再到代入自身去思考如何应对心理伤口,从而习得在日后的生活中面对伤口抚慰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个人痛苦的经验都是有意义的,因此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重新发现和理解过去经历的意义。以“失去”取代“死亡”和“丧失”作为核心词,以“伤口”取代“哀伤”,使内容更通俗易懂的同时,并赋予更丰富的涵义,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0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失去”伴随着悲伤,这种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情感目标:感受伤口带来的悲伤,体验到“失去”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
行为目标:学会应对伤口及其带来的悲伤情绪的方法,勇敢面对“失去”。
·04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应对伤口及其带来的悲伤情绪的方法,勇敢面对“失去”;
难点:感受伤口带来的悲伤,体验到“失去”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
·05 课前准备·
教学PPT、视频、音乐、学案纸(每人一张)。
教学设计
心灵创可贴
Part1. 导入阶段
认识心理伤口(5分钟)
1.一封来自7岁小女孩“小文”的求助信;
2.播放《人生大事》电影的剪辑片段——外婆去哪里了?
Part2. 转换阶段
面对伤口(10分钟)
通过视频为线索,同时结合近期身边的离别,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面对“失去”带来的哀伤。
Part3. 工作阶段
(一)心灵药箱--疗愈小文的伤口(10分钟)
请大家根据学案纸的框架和提示词,以小组为单位为小文设计一款心灵药箱,帮助小文抚慰伤口。
Part3. 工作阶段
(二)我的“特效贴”(10分钟)
从帮助小文转换到代入自身去思考,参考上个环节的心灵药箱,设计自己的特效贴,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并选择未来适合自己的方法。
Part4. 结束阶段
爱的千纸鹤(5分钟)
1. 回顾与总结;
2.写信:把你对天上的星星(爱我们的天使)的思念或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3.支持的力量;
4.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撕下来你的信件,折成千纸鹤,并命名,可以把名字写上在千纸鹤的翅膀上。
心灵创可贴
本节课属于生命教育主题心理课。课程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片段为素材,把“对死亡的感受”具象化为心理伤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接着从认识哀伤、应对哀伤、抚慰哀伤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帮助小文的同时,再到代入自身去思考如何应对心理伤口,从而习得在日后的生活中面对伤口抚慰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课程设计环环相扣,“创口贴”的设计非常巧妙。
每个人都会经历丧失。这是一项人生的重大课题。丧失发生后会伴随哀伤。哀伤是创伤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个体复原的过程。近几年疫情的变化不仅是对于学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对生活的考验与生命的思考。课程以电影《人生大事》中的片段为媒材,以认识伤口、应对伤口、抚慰伤口为主线进行设计,以“失去”取代“死亡”和“丧失”、“伤口”取代“哀伤”作为核心词,并将应对伤口的具体方法比喻为“心理药箱”和“创可贴”,旨在让学生了解“丧失”与“哀伤”,引导学生从帮助小文的伤口,再到代入自身去思考如何应对心理伤口,从而初步习得在日后的生活中应对伤口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考虑到课程的基调较为沉重,且有同学可能正在面对伤口,因此加入了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的“暖心小举动”环节。教师还可以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面对丧失确实比较困难,有时候可以不要着急走出哀伤,接纳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在生活中学会关怀自己。老师很愿意陪着你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难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