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选择题
1.2020年6月,100多人的印军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趁夜越线,企图把蚕食我方的领土变成既成事实。我边防军坚决捍卫国家政权,先礼后兵,越境的印军,在被重创之后,仓皇逃跑。在这一事件中,印方公然违背的是当年双方都同意的(  )
A.联合公报的规定 B.联合国大会的决议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自近代以来,中国就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独立自主”与“和平”这两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它们凝练地表达出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下列最能体现这些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的新中国外交成就是:( )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美、中日建交
3.新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同□国家之间关系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是( )
A.亚洲 B.非洲 C.拉丁美洲 D.欧洲
4.《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声明中提到的“这些原则”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原则 D.和平外交原则
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以下哪一原则的提出
A.“求同存异” B.“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
6.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旗手,在风云变化的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间突破朋友,朋友遍天下。下列表述与下图相符的周恩来外交语言是:
A.打扫好屋子再请客 B.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D.各国之间一定能找到共同点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至今,先后出现在160多份各类国际文件中。这表明,该原则在60多年里
A.成为国家交往的唯一准则 B.促成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D.致使美国国际地位骤然下降
8.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国书的接受国最有可能是( )
A.朝鲜 B.印度 C.苏联 D.日本
9.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是在( )
A.1953年中朝韩美谈判签订停战协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10.周恩来总理是另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重要意义是(  )
A.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D.为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11.周恩来以非凡的外交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万隆会议 B.开罗会议 C.波斯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2.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史实
A 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 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 1955年,中国政府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彻底消灭了与会各国之间的矛盾。
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非洲所有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D 二战后,巴拿马人民多次掀起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直到199年,巴拿马才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体现了巴拿马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艰难曲折。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3.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历史要准确把握时空观念】
(1)图中①②表明中国历史发展分别进入到什么阶段?图中的③④分别确立了哪一理论?
【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史料中获取信息】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2)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从上图中你可获得什么信息?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
阅读材料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香港何时回归?随后采用“一国两制”政策又使哪一地区成功回归?他们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解释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
(4)美国右翼势力叫嚣“中国威胁论”。请你用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来批驳这个观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后作答。
材料一 借助“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文明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医术、舞蹈、武术,以及生产技术、农作物,大大扩展了东西方文明的视野,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汉代习惯将输入的物品冠以“胡”字,直到今天,我们还称它们为胡琴、胡萝卜、胡椒、胡豆。
——摘自新玉言、李克编著《崛起大战“一带一路”战全剖析》
材料二 唐朝时,日本派“遣唐者”有13次,“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总共达19次。每次人数200到500不等。遣唐使配备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除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和翻译外,还有医师、阴阳师、画师、射手、船师、音乐长、音声生、王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舵师和水手等。遣唐使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每次来中国,都受到唐朝的优厚接待。遣唐使在中国全面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先进制度和知识。他们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自李天石、王建成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的周边面临安全环境恶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西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遣唐使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原则的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国家之间的交往有何建议
15.八(2)班同学开展以“总理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众望所归担重任】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斯大林和米高扬曾说过:”你们在筹建政府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1)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是哪次会议?
【外交风云显睿智】
材料二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十分赞成周思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思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重大原则?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三 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台,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求异的。”
(3)材料三所述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的举动?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重要方针?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影响?
【面对总理我想说】
(4)图是位于梅园新村纪念馆庭院中周恩来总理的全身铜像。作为这次“总理在我心中”系列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面对周恩来总理的高大铜像,你最想说些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题干这一事件中,印方公然违背的是当年双方都同意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正确;题干这一事件与“联合公报的规定、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无关,排除AB项;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了印度、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结合题干“独立自主”与“和平”、“它们凝练地表达出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可知,C项正确;ABD项都是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题干“它们凝练地表达出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不符,排除。故选C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属于亚洲国家,A项正确;印度属于亚洲国家,和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B项正确;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与题干“《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D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的组成部分,与题干“《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项正确;“求同存异”和“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排除A和D项;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 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排除B项。故选C项。
6.B
【详解】
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项正确;打扫好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排除A项;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是越南人民的开国领袖胡志明主席曾经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诗,排除C项;各国之间一定能找到共同点是1963年12月13日到1964年3月1日,周恩来出访亚非欧十四国中的发言,排除D 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材料反映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至今,在国际文件中出现频率很高,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了国家社会的普遍认可,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国家交往的基本准则,而不是唯一准则,排除A项;1949年中苏建交,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没有改变美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国书——中苏建交国书,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大国身分派代表团参加的重要国际性会议;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认同和赞赏,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A项正确;参加开罗会议的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波茨坦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参加国是美、英、苏3国,均与题干“周恩来”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材料中B项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对应错误,万隆会议并未彻底消灭了与会各国之间的矛盾,B项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所有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二战后,巴拿马人民多次掀起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直到199年,巴拿马才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这体现了巴拿马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艰难曲折,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1)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④邓小平理论;
(2)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
(3)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材料①是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是指当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对应的时间是1978年,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③对应1987年,是中共十三大的召开,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建立;④是1997年十五大的召开,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1978年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7年发生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
(3)
根据材料“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一国两制”的影响下,1999年澳门胜利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等方面来驳斥美国右翼势力叫嚣“中国威胁论”。
14.(1)东西方之间的 文明交流是双向的,丰富了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次数多,规模大,学习领域广泛,印象深远。
(3)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受到列强的侵,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两大阵营严重对立。
(4)坚持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互不干涉内政;积极努力的加强经贸及科技方面的合作 ;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详解】
(1)根据“东西文明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东西方之间的 文明交流是双向的,丰富了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根据“总共达19次。每次人数200到500不等。遣唐使配备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除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和翻译外,还有医师、阴阳师、画师、射手、船师、音乐长、音声生、王生、锻生、铸生、细工生、舵师和水手等”、“他们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日本遣唐使的特点是次数多,规模大,学习领域广泛,影响深远。
(3)根据“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的周边面临安全环境恶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 背景主要是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受到列强的侵,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两大阵营严重对立。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们应该坚持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互不干涉内政;积极努力的加强经贸及科技方面的合作;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15.(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会议:万隆会议。方针:“求同存异”方针。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我们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2)根据材料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和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根据材料三“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求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可知材料所述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举动,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它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周恩来总理的高大铜像,你最想说的是周恩来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我们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