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运动的快与慢》研学案(第1学时)班级 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 速度的理解及其计算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单位的换算.二、课堂研学导航流程[问题探究](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活动一】[讨论问题: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甲步行和乙骑车同时由同地出发,在途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2、在田径运动会一百米比赛时,裁判员是根据什么来判定胜负的?3、认真观察下图,完成如下填空。我们学校开运动会时,在100m比赛中,我们观众认为谁跑得最快?观众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比较 ,而终点的记时员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比较 。4、[总结] 完成如下填空(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要考虑物体通过的 和所用的 两个因素。(2)路程: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路程的单位就是长度的常用单位有: 或 等。我们将1mm、1cm、1dm、1m、1km叫做单位路程。(3)单位时间有: 、 、 ,我们将1s、1min、1h叫做单位时间。[问题探究].(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活动二】 [分析问题:讨论如何定义速度]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s前进50m,乙4s前进16m。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 1、比较方法:看它们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即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A、甲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 ;B、乙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 。C、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知: 运动得较快。3、总结:我们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即速度。[问题探究].(三)速度的相关基础知识【活动三】 [阅读与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物理意义等]1、阅读课本20页内容,在课本上划出速度的概念、公式、公式中各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及各自的单位。2、完成下列填空:(1)速度的公式:变形公式:求路程公式:求时间公式(2) 速度的单位: , ,换算关系: 1m/s = km/h 1 km/h = m/s(3)速度数值具体表示的物理意义:10m/s表示100km /h表示 ;3、阅读课文第20页的速度,了解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并完成如下速度单位的换算练习:(1)人的步行速度是: m/s = km/h(2)一列高铁的平均运行速度是288 km/h,合 m/s4、换算下列单位:(1)1 m/s= km/h; 2 m/s= km/h5 m/s = km/h; 20 m/s = km/h; 15 m/s= km/h(2)3.6km/h= m/s; 7.2km/h= m/s; 18km/h= m/s72km/h= m/s; 54km/h= m/s5、甲的速度是7 m/s,乙的速度是28.8 km/h,丙的速度是0.54km/min他们的速度 最快。6、右图是一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表,它显示这时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问题探究].(四)运动的分类1、按照运动的路线来分有 运动和 运动两种;按照速度的变化来分有 运动和 运动两种。课本21页图1.3-3中甲车的运动是 运动,乙车是作 运动。2、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我们引入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公式是 。平时所说的速度指的是 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