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中国近代至当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01—03)
缔造共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1912年3月11日,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01—03)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区别。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基本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余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志不贰,然后许其议和。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首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A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01—03)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1912—1928)——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
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二)北洋政府(1912—1928)——政党政治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破坏《临时约法》;1915年复辟帝制。
破坏共和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训练·评价
A
【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①政党成立条件不成熟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二)北洋政府(1912—1928)——政党政治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
——唐德刚《袁氏当国》
(二)北洋政府(1912—1928)——政党政治
积极:①宣传近代政治思想,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②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原则,奠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基础。
消极:造成党派纷争、政局动态甚至国家分裂。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一党专政
训政
宪政
军政
(1914—1928)
(1928—1948)
(1948年改组为总统府后)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制定宪法来统治“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三)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
1928年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胡汉民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三)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三)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一党专政
2、训政时期
内容:
①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华民国宪法》;
②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③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时间:1948—1949(在中国大陆的国民党统治区)
评价: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宪政”实质是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1936)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01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02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03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
A.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训练·评价
A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二)抗日根据地(1937—1945)
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01
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02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二)抗日根据地(1937—1945)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为后来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表示退出。某班同学对他退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
A.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高风亮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
训练·评价
D
(2020·全国Ⅱ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D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三)解放区(1946—1949)
1、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解放区(1946—1949)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已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基础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受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受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完善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1982年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
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内容
三个坚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影响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8)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