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的起承转合、对仗严谨,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体察诗人的身世之悲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3.背诵并默写全诗。
知人论世: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知人论世: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月夜》、《春望》、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知人论世:
杜诗主要内容:
1、爱国忧民:《春望》、 “三吏” 、 “三别”
2、咏怀抒情/咏史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咏怀》
《咏怀古迹》 《蜀相》《八阵图》
3、写景咏物:《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
4、思乡怀友:《月夜忆舍弟》、与李白有关
5、题画论诗:《戏为六绝句》
写作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具体表现:
沉郁:内容深广
意境雄浑阔大
感情深沉浓郁
顿挫:章法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音节上的铿锵洪亮。
写作背景
1.个人-----漂泊西南
疾病缠身,作于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三年后病死离蜀途中
2.国家-----时局动荡
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
国家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3.亲人-----亲人离散,朋友逝世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唐 杜甫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其在字句、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得名。
律诗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常识链接:
首: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颈: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登临高台。
尾:一生艰难,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诗歌译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抓结构(诗句类型)
写景
抒情
二、抓关键词,析写景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景句:关键---意象、意象的特点、意境、情感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意象特点:急—高—哀—清—白—飞
意境:辽阔高远但又凄清萧瑟
孤苦悲凉的心境
二、抓关键词,析写景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落木、长江
意象特点:①落木:无边、萧萧下
②长江:不尽、滚滚
(内涵:生命之短暂)
(内涵:时空的永恒)
意境:雄浑壮阔,沉郁悲凉
情感: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对比
深沉厚重
二、抓关键词,析抒情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距离)
作客:羁旅之愁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百年:晚年(时间)
独登台:孤独、羁旅之愁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苦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倍思亲也 独,孑然孤“独”也
二、抓关键词,析抒情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潦倒:失意;哀颓;不得志。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字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衰败忧心如焚。
愁苦沉痛
沉郁:
1.内容深广: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广阔。
宏大萧瑟的秋景图+忧愤深沉的感情
2.意境雄浑壮阔
3.感情深沉厚重
顿挫:
1.章法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
三、课堂总结
顿挫
(1)章法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①严谨整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景
景中含情
记叙
叙中有情
顿挫
②错落有致:首联与颈联,颔联与尾联的写景与记叙关联紧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对 应
对 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 应
这种章法结构使诗歌的描写与叙述、景物与情感相互照应,相互映衬,从而使写景更具针对性、情感性,叙述更具回应性、形象性,全诗的艺术性、感染力、形象性也更加鲜明、突出,魅力无限。
顿挫
(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三句相
承写山景
二四句相
承写江景
登高
五七句相
承写悲苦
六八句相
承写多病
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情,由“悲秋” 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顿挫
(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
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入句皆对, 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许印芳《律髓辑要》)。前三联对仗工稳,无须多说。尾联亦用对仗,可谓难哉!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繁霜鬓”“浊酒杯”对之甚工;“艰难苦恨” 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
《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的音律调配,可令人体味诗人困苦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艺术特点:
(1)对仗工整(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艺术特点:
(2)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如果诗人是提着灯,把世界的角角落落都照亮的人,那么杜甫的那盏灯所照到的角落是六朝魏晋诗人、初唐、盛唐诗人们都未曾照到过的地方。”
《一起问杜甫》
杜甫已远去上千年,他的诗句却遍地生根,在你我的心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骨血中。
有人说,人在年少时,不知愁滋味,喜欢李白的浪漫和狂傲。而人到中年时,尝过五味杂陈,方能读懂杜甫诗中的人生况味。鲁迅先生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从前只道他离我们很远,待经历世事苍茫,人世无常,方觉他离我们好近,近到知晓了我们所有的无措彷徨、蹉跎迷茫。
万里悲秋常作客,一身诗意许疮痍,最是悲悯动人心。
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比较杜甫的《登高》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1)相同点:
选景: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
抒情:
①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
②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
(2)不同点:
选景:
① 《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采用列锦手法,善于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② 《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气势恢宏、雄浑。
抒情: 《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