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探究世界的本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自然界是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有效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并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科学精神:科学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国家和生活中的事物,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看和分析“天问一号”“中西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等视频图文资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神话创世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准确说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通过对比,分析原始社会人类和古猿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原因,能描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3.结合人工智能以及鲁迅先生的话等情境材料合作探究, 掌握意识的本质,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立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 1.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分。2. 意识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课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如何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教学环节一: 导入:通过屈原的长诗《天问》,引发学生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通过展示我们国家探索宇宙的视频,以及古人对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引发学生思考,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议题一: 如何用哲学的眼光,为“物质”下个科学的定义? 教师活动: 1.展示屈原长诗《天问》。 2.展示古代中西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3.展示视频中国现代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4.展示生活中看的见的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事物。 5.提问我们能不能把物质等同于一种具体的形态?比如汽车、房子、电脑。 学生活动: 1.从生活中看的见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事物中寻找共性。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生活知识,说出创世说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3.从生活中物质具体形态中,用哲学的眼光,寻找其共性特征,客观实在性。 4.同桌讨论,完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的表格。 教学评价: 1.学生能通过利用疫情和洪水等材料佐证世界不是上帝拯救和创造的。 2.学生能说出创世说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进一步探究世界的本质。 3.小组讨论后,能准确说出物质的概念, 描述出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思路:1.通过屈原长诗引出对世界本质的思考,探究世界的本质。另外,以疫情和洪水材料佐证世界不是上帝拯救和创造的,既贴近生活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坚持无神论的立场,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出自然界是物质的结论。 2.通过表格的形式,检验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 议题二:人类社会为什么也是物质的? 教师活动:比较两幅图的差异,我们和猿都是同一祖先,为什么我们经过几百万年进化成了人类,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和猿之间不同的发展道路? 2.请运用物质的概念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如何体现物质性的? 学生活动: 1.学生同桌讨论并整理信息,思考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答案。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准确从素材中获取信息并描述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2.同桌交流后,针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生能从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等方面,印证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设计思路: 1.通过观看图片信息和阅读材料,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 议题三: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 1.图片展示人的意识产生过程,分析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引发学生思考纯粹的动物心理为何不等同于意识? 2.展示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破,分析新环境下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产生意识,为什么呢? 3.展示鲁迅先生的话,引发思考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有人说艺术作品表达的创作者的理想和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 4.人的意识是天生的吗?产生意识还需要哪些重要因素?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人的意识和自然界的关系。 2. 观看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破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 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客观存在,掌握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总结概括意识的本质。 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说出意识和自然界的关系。 2.学生能够对比人工智能和人脑的区别,总结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学生能够结合鲁迅学生的话,描述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能说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设计思路:1.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生活中人工智能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和重任,思考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意识,训练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 2.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与客观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结: 梳理学生的知识和逻辑,以及本课的知识点,重点掌握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 课后作业: 伴随着全球变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搜集全球变暖的原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国家为此所付出努力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其背后的物质观。 课后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