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2、平均速度的测量3、探究速度的变化新课导入回答: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 6、评估7、交流与合作新课讲授探究速度的变化思考下列情景:学校将召开运动会,为此,南南正在进行100m赛跑的赛前训练,一旁观看的同学议论开了:有同学说南南在跑中间一段(约在30-70m之间)路程时,其速度几乎没变;有同学则认为在这段路程中,南南的速度变化了。旁边的李老师笑笑说:“若要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需要拿出科学的证据。你们刚学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速度公式,想想应怎样收集证据,才能证明南南同学的跑步速度有没有变化?思考下列情景: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针对该情景,你能否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吗?提出问题: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车在斜面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向下运动的速度有没有变化呢?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速度越来越大猜想二:速度越来越小猜想三:速度不变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把斜面分为上半段和下半段,分别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路程及对应的时间,如图2 所示,求出小车在各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小车、长木板、金属片等。物理量 路程 s/m 时间 t/s 速度v/m/s上半段下半段全程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 用小木块把长木板垫起,坡度不要太大,把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手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前端到金属片的距离s,把结果记入表格。2. 松手后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用停表记录小车从斜面顶端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全,把结果记入表格。3. 把金属片移动到斜面中点,测出斜面上半段的长度s上,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中点所用的时间t上,填入表格。4. 测出s下、t下,分别计算小车在全程、上半段和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全、v上、v下,把结果填入表格。分析与论证:小车沿斜面滑下的过程中, 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_______,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 _________运动。大变速直线物理量 路程 s/m 时间 t/s 速度v/m/s上半段 s上=0.6 t上=4 v上=___下半段 s下=___ t下=__ v下=___全程 s全=1.2 t全=6 v全=___0.620.150.30.2拓展1、斜面坡度的要求:若斜面坡度太低,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可能不会运动;若斜面坡度太高,静止释放时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用时较少,不易测量时间。拓展2、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3、下半程时间只能用t全-t上,不能让小车从中间点由静止释放,因为小车从中间点由静止释放到达底端的时间并不等于从顶端释放经过下半程的时间。总结器材测量平均速度刻度尺原理停表探究速度的变化练习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填“大”或“小”)V=S/t小(3)小车从A 运动到B 所用时间为 ______s,运动的路程为____________m,速度为___________ m/s。20.4000.2(4)小车从B 到C 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小车在从A 到C 整个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0.5变速(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不正确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从A点释放经过下半程的时间。作业1、完成教材习题2、测量一下你跑200m 的平均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