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含解析)2023-2024学年度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含解析)2023-2024学年度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学习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基本观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二、必备知识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和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和 的关系问题。
它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的问题,这是划分 和 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 能否正确认识 的问题,这是划分 和 的标准。
注:
(1)“思维和“存在”的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是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一种回答。
(3)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哲学的不同表达
①不同 和不同 有不同的哲学;(中国古代天和人、形与神、知与行等关系问题。)
②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 ,其表达哲学 的概念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西方古代哲学关注第一方面内容,近代哲学侧重点关注第二方面问题)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 和 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避免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和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 和 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区别: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 是派生的,先有 后有 , 决定 。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 依赖 ,不是 决定 ,而是 决定 。
注:在哲学史上曾出现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元,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① 唯物主义。
观点:从某些具体的 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几种 ,如水、气、火、土等。
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不能说其基本观点是对的。
局限性:把 混同于 ,带有朴素和直观色彩。(把个性等同于共性。)
举例子:气者,理之依也。
② 唯物主义。 把自然中 、 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评价:
发展性:客服了原先的 和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局限性:
A.把自然科学的 直接混同于 ;
B.把 属性等同于物质属性;
C.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用,因而具有 性、 性和历史观上的 等局限。
举例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 和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观点:
A.物质是不依赖于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的 ;
B.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世界的本原是 (人的目的、一直、感觉、经验、心灵等),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我:第一人称决定万事万物)
举例子:心外无物 存在即被感知
②客观唯心主义:
观点:世界的本原是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它:第三人称决定万事万物)
举例子: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注: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起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思考: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
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两大阵营”:P11
①两个对子: 、
②两大阵营(两个派别): 、
三、互动探究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探究情境:笛卡儿,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在哲学上,笛卡儿力图建立一整套由少数基本公式和基本原理出发推演出的“整整一系列数的真理”,一整套奠基和脱胎于数学的哲学体系。他在“物理学”中坚持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把机械运动看作物质生命的表现。他在普遍怀疑之后,得出存在三种实体的结论,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并存,而上帝则是最高的、绝对的实体。但他又承认思想独立于物质,所谓“我思故我在”,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并最终把物质和精神都归因为上帝的产物。
(1)探究任务:笛卡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2)探究任务:结合探究情境,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简要评述笛卡儿的哲学思想。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材料二 丹尼斯说:“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材料三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材料四 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五 黑格尔说:“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上述五则材料的观点各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在根本方向上,它们之间存在哪些不同点
4.阅读材料,完成后面要求。
电视剧《虎妈猫爸》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亲子教育反思潮。它不回避热点话题,并向观众传达这样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作为当代父母的典型代表,也曾随波逐流,试图把别人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但面对女儿的痛苦和抵触,“虎妈”进行了积极的反思,最终作出了符合女儿实际的正确选择。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其实是在呼唤自省精神,这种精神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尤为可贵。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虎妈”育女过程的认识。
四、易混辨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相同的。( )
2.“吾心即是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及表现。( )
3.“取实予名,以实察名”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4.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6.“理生万物”与“我思故我在”的分歧就在于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 )
7.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 )
8.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这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
10.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1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1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五、选择题训练
1.“文心一言”为百度AI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拥有大模型技术支持,能够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完成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论文、代码等任务;轻松为大家创作诗歌、故事、小说,能够成为办公、学习的好帮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心一言”是具备了能动性的人工制造物
②“文心一言”的诞生进一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文心一言”日益成为当今和未来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
④“文心一言”是对人的思维活动的模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老子和荀子的思想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荀子: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下列对材料中两位大师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
①老子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荀子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②老子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求”可以有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④老子否定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荀子肯定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说基本观点是: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探索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选项与材料观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③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被人们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具体体现在( )
①只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
②把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
③缺乏辩证法思想
④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宇宙便是吾心
6.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心外无物,万物皆备于我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世界是由形状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2023年6月,国家统计局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判( )
①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②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集中体现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
④说明哲学“两个对子”的关系无法回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材料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唯一性内容 D.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相同
9.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10.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D.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关系问题
11.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探究题答案:
1.(1)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笛卡儿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会阻碍他的科学研究。
(2)①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相比,笛卡儿的哲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但笛卡儿把物质归结为“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因而又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他的哲学体系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并把“上帝”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笛卡儿的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回答把物质和意识都看作世界的本原,并用“上帝”来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最终滑向了唯心论。
2.材料一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材料二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材料三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材料四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不同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上,“虎妈”试图把别人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这没有做到存在决定思维,后来作出了符合女儿实际的正确选择,做到了存在决定思维;在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上,“虎妈”积极反思自己,从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四、判断题
1.错误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故本题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吾心即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观点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故该观点错误。
3.正确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取实予名,以实察名”是指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实际,发展变化赖来确定事物的名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不能凭主观想象。强调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所以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所以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本题观点正确。
4.错误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该观点表述不准确,错误。
5.错误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由此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由此可分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原题说法是错误的。
6.错误
【详解】“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二者没有分歧,故本题错误。
7.错误
【详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而不是唯物主义者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唯心主义者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故原命题错误。
8.错误
【详解】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题中观点错误。
9.错误
【详解】哲学从一开始就出现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才出现的。故本题说法错误。
10.错误
【详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故题中观点错误。
11.错误
【详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故题中观点错误。
12.错误
【详解】“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说明人有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见,该表述是错误的。
选择题:
1.C
【详解】①:人工智能产品是人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产品,“文心一言”不具有意识的能动性,①说法错误。
②:“文心一言”能够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成为办公、学习的好帮手,其诞生进一步佐证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②符合题意。
③:改造世界的主体是人,“文心一言”不可能成为未来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③说法错误。
④:“文心一言”拥有大模型技术支持,是对人的思维活动的模拟,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B
【详解】①④:老子所持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观点,认为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定意义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这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肯定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因此,①④正确。
②:老子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错误。
③: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求之而后得”,但老子认为圣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是“求”来的,因此,二人在“求”上并无共识。并且,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真理性认识,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C
【详解】①: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理是主观的思想意念等,气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唯心主义观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意思是人生病了就有恐惧感,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而不是说真的有鬼,忧惧和鬼的意识的产生是由疾病的客观存在决定的,所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符合题意。
③: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意思是你有什么想法,就有什么现象与之相应;如果什么念头也没有,现象也就无从生起,这是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D
【详解】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①错误。
②:把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不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排除。
③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法思想,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历史观上是唯心的,被人们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C
【详解】材料中王夫之的观点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D:这两个选项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AD。
B:该选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
C:该选项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A
【详解】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
②:“心外无物,万物皆备于我”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人的形体存在,人的精神就存在,人的形体没有了,人的精神也就消失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排除。
④:“世界是由形状大小不同的原子构成的”认为原子等基本粒子为世界的本原,属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④排除。
故本题选A。
7.A
【详解】①②: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判,既看到了取得的成绩,又不忽视存在的问题,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了辩证法;反映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说明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没有涉及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④错误。
故本题选A。
8.B
【详解】B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B正确,C错误。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不合题意。
D: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D错误。
故本题选B。
9.A
【详解】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回答可进一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回答可进一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A符合题意。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两个对子”之一,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与题意不符。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关系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排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排除。
故本题选A。
10.C
【详解】A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AB不符合题意。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符合题意。
D: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1.C
【详解】A:“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并涉及“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A不符合题意。
B:“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否认存在决定思维,B不符合题意。
C:信或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思维,有或无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属于存在,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者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C符合题意。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这一观点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