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预习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预习检测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课外阅读预习检测卷-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图书馆出现了,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chú)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dān),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史”,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的官职。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集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guì)”。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就是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明代,秘书监一职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还在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里,这样描写过老朋友邺(yè)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无论是私人藏书还是皇家藏书,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是第一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的圈书馆。所以说,“江南图书馆”是开创了我国“图书馆”新篇章的图书馆,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1.文章按照 顺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图书馆,最早出现于 ,先后沿用过 、 、 、 名称,直到 (时间)江南图书馆的出现,我国才有了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2.我国民间私人图书馆最早出现于( )
A.周代 B.汉代 C.唐代 D.清代
3.短文中引用韩愈诗句“插轴三万卷”,目的是说明( )
A.韩愈读书多 B.邺侯藏书多
C.唐代私人藏书多 D.唐代盛行私人藏书,而且藏书量极大
4.短文介绍我国古代私人藏书情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5.“江南图书馆”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6.短文第1自然段引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对孩子说
你必须吃很多粮食、蔬菜、水果,饮很多水和奶,才渐渐增长自己的身高和体重。记住,是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渐渐高出土地,你不要忘了随时低下头来,甚至要全身心匍匐在地面上,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为了你站起来,土地一直谦卑地匍匐着,在伟大的土地面前,你一定要学会谦卑。
为了生长,你不得不多吃一些东西,这就不得不请求别的生命的帮助,这就难以避免地伤害了它们,憨厚的猪、忠实的牛、活泼的鱼、诚恳的鸡……都帮助了你的生长,多少牺牲构成了生命的庙宇。看似理所当然的过程,实际却充满着疼痛和伤害。为此,感恩和忏悔,应该成为你一生的功课,这样或许沉重了些,但沉重之后,你将获得真正的美德。
你将吃很多的盐,然后渐渐汇成内心的深海,并体会那种咸的感情。
你将翻过许多山,很可能你找不到通向峰顶的路径,那么继续攀缘吧,许多迂回重复的路,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而当你终于到达一座山顶,你会看到更远处那积雪的山峰,于是你知道,你必须不停地出发,生命就是不停地开始,只有过程,没有顶点。
你必须经历很多个夜晚,为此,你应该多准备一些灯盏。学会把灯高高地举起,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夜晚,也为远处的另一位夜行者提示了路的存在。
永远向高处、向远处敞开胸怀,你将获得辽阔的胸怀和源源不竭的激情。
但是孩子,你必须随时把目光从高处远处收回,看看低处,学会尊重和热爱低处吧,热爱低处的人,热爱低处的劳动,热爱低处的水域。化作一滴水汇入低处吧。最低处的海,最低处的水,养活着这个世界。
当然,孩子,我仍然没有说清楚什么;真理的金子是隐藏在黑夜的泥沙里的。为此,你必须走向你的河流,深入你的波涛,淘洗和寻觅吧,当整整一条河流都从你的手指间漫过,或许你会发现一些闪光的颗粒。
即使注定不会有什么发现,你也必须走向河流,与它一同发源,一同奔流,一同历险,一同化入苍茫。孩子,向自己的河流走去吧……
7.这是一位长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他对我们说了些什么?请你加以概括。
8.“憨厚的猪、忠实的牛、活泼的鱼、诚恳的鸡……”作者为什么给这些家禽、家畜用上这么好的修饰语?
9.“为此,你必须走向你的河流……”“你也必须走向河流……”“向自己的河流走去吧……” 这里的“河流”、“你的河流”指的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10.文中有那些话是你的父母或者老师不曾对你说的?又有哪些话是你耳熟能详的?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谈谈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阅读理解。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造诣(yì)很高。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张僧繇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大家都称赞他画得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儿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珠。大家纷纷请求张僧繇把龙的眼珠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璧飞走的。”
大家听后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认为他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上眼珠,但是他为了让庙中留下两条金龙,只肯为另外两条金龙点上眼珠。这一天,很多人聚在寺庙墙壁前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珠。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的眼珠后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①就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金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珠的两条金龙,而另外两条被点上眼珠的金龙早已不知去向。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一个成语——画龙点睛,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用一两句关键性的、精辟的话点明要旨。②这些点明要旨的话,人们常常称之为“点睛之笔”。
11.根据下面的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水平。( )
(2)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12.比较短文中画“__”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殊含义。 B.①②都表示特殊称谓。
C.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殊称谓。 D.①②都表示特殊含义。
13.用“﹏﹏﹏”画出文中直接表现张僧繇画龙画得好的句子。
14.短文第5自然段中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15.阅读《画龙点睛》原文,结合注释,对照短文翻译下面画“___”的句子。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晴。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①,因②点其二。须臾③,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注释①诞:欺骗。②因:于是。③须臾:一会儿。
16.阅读下面这段话,用“__ ”画出其中的点睛之笔。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jí)的。司马迁身受宫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痛苦的煎熬中完成了巨著——《史记》。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原来,曲折本身也是一种美。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董遇读书有三余
董遇是古代弘农人。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把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17.解释下面的词语
倘若:
一字一板:
18.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
19.组词。
漆( ) 倘( ) 遍( )
膝( ) 淌( ) 骗( )
20.董遇所指的‘三余’各是什么时间?
21.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致巴特莱的信(节选)
(法)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2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23.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态度是( )
A.大加赞赏 B.愤怒斥责 C.有时赞赏有时批评
24.雨果在信中所说的“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25.这两个强盗将会受到历史的制裁吗?
阅读理解。
偷看小说
季羡林
那时候,在我们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爱看闲书。
高级的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我们都是小学水平,秋妹更差,只有初小水平,我们认识的字都有限。当时没有什么词典,有一部《康熙字典》,我们不会也不肯去查。经常念别字,如把“飞檐走壁”,念成了“飞yàn走壁”,把“气往上冲”念成了“气住上冲”。反正,即使有些字不认识,内容还是能看懂的。
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灯,晚上把煤油灯吹灭后,躺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看。那些闲书,都是洋光纸石印的,字极小,有时候还不清楚。看了几年,我居然没有变成近视眼,实在是出我意料。
我不但在家里偷看,还把书带到学校里去,偷空就看上一段。校门外左手空地上,正在施工盖房子。运来了很多红砖,摞(luò)在那里,不是一摞,而是很多摞,中间有空隙,坐在那里,外面谁也看不见。我就搬几块砖下来,坐在上面,在下课之后,且不回家,掏出闲书,大看特看。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等到脑筋清醒了一点儿,回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常常挨数落。
这样的闲书,我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光是一部《彭公案》,我就看到了四十几续①。越说越荒唐,越说越神奇,到了后来,书中的侠客个个赛过《西游记》的孙猴子。但这有什么害处呢?我认为没有。除了我一度想练铁沙掌以外,并没有持刀杀人,劫富济贫,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危害社会。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续:指续写《彭公案》的书。
26.作者通过回忆 、 、 等童年经历,突出了自己小时候酷爱看闲书的爱好。
27.用“﹏﹏﹏”画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时感受的句子。
28.在谈论读闲书的好处时,作者引用了鲁迅说的话,起到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引起注意 C.引发思考 D.增强说服力
29.关于读闲书,作者说:“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在这里,作者认为读闲书的好处是( )
A.打发时间 B.获取知识 C.提高写作水平 D.认识朋友
30.读了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1.现在也有不少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你怎么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时间(朝代) 周代 盟府 石渠 天录 金匮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2.C 3.D 4.A 5.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而且第一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开创了我国“图书馆”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6.引用《史记》中的记载,说明图书馆在周代已经存在,而老子也确实担任过“图书馆馆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段落内容来作答。从“周代、西汉、东汉、明代、唐代”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而介绍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名称的改变。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可以看出私人图书馆最早出现于唐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
引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体现说明文准确性。所以引用“插轴三万卷”为了强调唐代盛行私人藏书,而且藏书量极大。
4.本题中狐妖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插轴三万卷”和“孙家书楼”来看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本题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是第一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的圈书馆。”可以看出图书馆的演变,也可以体现“江南图书馆”是开创了我国“图书馆”新篇章的图书馆,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辨析以及作用的分析。
开头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体现说明文准确性。
所以引用《史记》中的记载,说明图书馆在周代已经存在,而老子也确实担任过“图书馆馆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作者告诫我们要学会谦卑,学会感恩和忏悔,要不停地出发,永远向高处、向远处敞开胸怀,并且随时把目光从高处远处收回,看看低处,学会尊重和热爱,必须走向自己的河流…… 8.作者认为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它们的帮助,它们的牺牲构成我们生命的庙宇,它们值得敬重,我们得感恩、得忏悔…… 9.“河流”、“你的河流”指的是人生的旅途、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真理往往不是言语所能传授的,只有将自己投到生活的河流中去,才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10.我认为“许多迂回重复的路,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这句话使我影响深刻。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的事,不可能道路是迂回的,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是说经历了这些后人会走向成熟,会懂得了很多,那么之后看待事物的看法又会更成熟些。
【分析】7.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在伟大的土地面前,你一定要学会谦卑。”“感恩和忏悔,应该成为你一生的功课”“永远向高处、向远处敞开胸怀,你将获得辽阔的胸怀和源源不竭的激情。”“你必须随时把目光从高处远处收回,看看低处,学会尊重和热爱低处吧,”这几句话可知,作者告诫我们要学会谦卑,学会感恩和忏悔,要不停地出发,永远向高处。向远处敞开胸怀,并且随时把目光从高处远处收回,看看低处,学会尊重和热爱,必须走向自己的河流。
8.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文章,从“为了生长,你不得不多吃一些东西,这就不得不请求别的生命的帮助,这就难以避免地伤害了它们,憨厚的猪、忠实的牛、活泼的鱼、诚恳的鸡……都帮助了你的生长,多少牺牲构成了生命的庙宇。看似理所当然的过程,实际却充满着疼痛和伤害。”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它们的帮助,它们的牺牲构成我们生命的庙宇,它们值得敬重,我们得感恩、得忏悔。
9.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句子的理解。阅读文章,从“你也必须走向河流,与它一同发源,一同奔流,一同历险,一同化入苍茫。 孩子,向自己的河流走去吧……”这句话里面的“河流”不再指是单纯意义上的河流,而是指的是人生的旅途。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真理往往不是言语所能传授的,只有将自己投到生活的河流中去,才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10.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注意在回答的时候注意结合文本,观点健康,进行简要的分析即可。即:我认为“许多迂回重复的路,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这句话”使我影响深刻。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的事,不可能道路都是直通的,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道路是迂回的,使你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是说,经历了这些后人会走向成熟,会懂得了很多,那么之后看待事物的看法又会更成熟些。
11. 造诣 惟妙惟肖 12.C 13.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 14.人们没有想到龙真的会因为被点上眼睛而飞走。 15.人们都认为他在说谎,于是他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一会儿,电闪雷鸣,墙壁破裂,那两条点上了眼睛的龙腾云驾雾飞上了天空,而另外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都还留在墙上。 16.原来,曲折本身也是一种美。
【分析】1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先仔细审查题干,从题干中筛选重点信息对其进行理解,然后去文章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1)从“学问水平高”来看词语应为:造诣。
(造诣:一指运用学问、文武、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境界、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平;二指拜访,访问;三指足迹到达的地方。出自唐任华 《与京尹杜中丞书》。)
(2)从“模仿逼真”来看词语应为: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出自《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 )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标点符号作用的掌握。
引号的作用:1.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3.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4.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5.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从“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金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以及“人们常常称之为‘点睛之笔’”来看分别是强调和表示特殊称谓的作用。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从题干来看要学生找出直接表现张僧繇画龙画得好的句子。
从“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和“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分别可以看出张僧繇画龙画得非常好。
1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文章“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的眼珠后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就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金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可以看出因为人们没有想到龙真的会因为被点上眼睛而飞走所以感到很吃惊纷纷目瞪口呆。
1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译文能力。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先结合现代文的内容以及注释进行意译,然后根据每个字分析出直译的内容并适当调整语言结构。
原文译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 (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1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从题干中需要学生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实则是需要找出文章中作者要传达的主旨。
结合整体文章内容来看结合司马迁写《史记》、贝多芬完成《命运交响曲》是要告诉我们原来,曲折本身也是一种美。所以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17. 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18.冰天雪地没有农活,正是读书的大好时间。 19. 油漆 倘若 遍地 膝盖 淌水 骗局 20.冬天乃一年的业余时间;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阴雨天。 21.以董遇为榜样,充分利用时间来学习和工作。
【分析】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词语语义的分析,写出对应的词义,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全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写出符合词语的词义。
倘若,为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一字一板,意思是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18.本题考查的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示例:冰天雪地没有农活,正是读书的大好时间。
19.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形近字辨识和组词能力。首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每个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怎么组词。其次,对学生做错的题进行讲解。最后,强调常见字字音字形是考试的必拿分点,要重视起来。
20.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答案,董遇所指的“三余”各是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还有阴雨之天。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析出道理是我们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而且把一本书读上百八十遍,自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2. 伟大的功劳和成就,文中含有贬义讽刺的意味。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23.B 24.“两个强盗”指的是法国和英国。 25.会的,因为这两个国家捣毁了圆明园,这属于强盗行为,强盗怎么会不受历史的制裁呢?
【分析】2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答题思路是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将解释代入句子中,最后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如,“丰功伟绩”的本义是伟大的功绩,在这里讽刺侵略者的大肆掠夺之举。
2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第一段中作者把英法联军称为“两个强盗”,用讽刺的口吻将他们夺得的赃物称为“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愤怒。从第二段中“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斥责。
24.本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两个强盗”到文中找相关的句子,其中,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即是答案。
2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要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答题的时候,注意先写出自己的观点,即“会”或者“不会”,然后再说清理由。注意写理由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具体说明。文中的两个强盗对圆明园进行了劫掠、火烧,甚至还把掠夺物拿出来展览,这种破坏人类文明的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26. 识字有限偷看低级闲书 躲在被窝里偷看闲书 在校外偷看闲书 27.书中快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 28.D 29.C 30.对读书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 31.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只要我们多读好书,自觉抵制无聊、有害的闲书,并积极将所读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让家长看到阅读的好处,他们就不会反对我们看闲书了。
【分析】26.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反正,即使有些字不认识,内容还是能看懂的。”可以体现写了识字有限偷看低级闲书。
从“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灯,晚上把煤油灯吹灭后,躺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看。”可以体现写了躲在被窝里偷看闲书。
从“我不但在家里偷看,还把书带到学校里去,偷空就看上一段。校门外左手空地上,正在施工盖房子。”来看写了在校外偷看闲书。
27.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我就搬几块砖下来,坐在上面,在下课之后,且不回家,掏出闲书,大看特看。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中的“书中快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可以看出“我”在读书时的开心。
28.本题主要考学生对于文章“引用”的作用。
从“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来看是要借助鲁迅的观点更深入地告诉读者读闲书的好处,所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2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以及“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来看是要阐述读闲书与提高写作的关系。
30.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
从作者对童年读书时的描述体现了对读书的喜爱以及童年的怀念之情。
31.本题属于探究题,答这类题要仔细审查题干从中筛选重要信息。
从题目中看是要对“看闲书”的话题进行作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要从利处进行阐述写出自己的论据。如:
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课外书我们会有所选择,一定能帮助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大积累。当家长看到有利的一面就不会反对我们看闲书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