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唐朝时候,日本派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B.求取印度佛教教义 C.加强两国之间友谊 D.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诗句是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3.邮票被誉为“方寸中的历史”,一枚小小的邮票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两枚邮票反映的史事产生的共同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日本社会转型 B.加速了中日贸易发展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扩大了中国政治影响
4.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选出下列与唐朝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B.唐朝最为著名的文人有李白、苏轼等
C.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日本物产居于首位 D.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5.下图是唐墓壁画中《客使图》,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据此可知,唐朝时( )
A.绘画水平提升 B.设立外交机构 C.中外交流频繁 D.科技发展迅速
6.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中外交往盛况信息的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九天阊阖(皇宫正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皇帝)
D.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7.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长途跋涉、历尽磨难前往天竺求得佛经回长安。唐玄宗时期,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抵达日本弘扬大唐文化。玄奘、鉴真在历史上都做出卓著贡献,他们的壮举促进了
A.国家统一 B.中外交流 C.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
8.“唐朝时阿拉伯旅行家麦斯欧迪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材料反映的是唐朝
A.人口迅速增长 B.中外交流频繁
C.来华贸易增长 D.民族交融增强
9.下图《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是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海盗式殖民掠夺 B.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C.传播日本先进的科技 D.开展正常的贸易活动
10.“盛唐气象”本来是指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是
A.开明与开放 B.创新与反抗 C.专制与跋扈 D.重文与轻武
11.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 ②创制文字 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2.2014年印度政府依据《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最终重建那烂陀大学。现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却是世界上保存唐代风格最完整的建筑。这表明文明具有
A.互鉴性 B.丰富性 C.多样性 D.单一性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料记载,当时的遣唐使团船只其实很小,长33.6米,宽9.2米…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
材料二:某著名学者曾说,对于我们国人而言,鉴真大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渡成功,其贡献远不止大师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执着、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最可贵的、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1)阅读材料一,旅途如此艰辛,遣唐使为何还要前往中国?
(2)有人认为,遣唐使“把中国搬到了日本”。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鉴真大师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根据材料二分析,你如何理解“东渡精神”?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
(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
(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1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勤恳的样子),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吾欲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丰收),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 政体第二》
材料二:“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材料三: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3)唐朝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典型事例。
(4)通过对盛世唐朝的学习,你认为唐朝的治国方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求取印度佛教教义指的是玄奘西行印度,排除B项;加强两国之间友谊是产生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指的是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此句诗歌反映了唐朝的中外交流情况,D项正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送别诗,排除A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与安史之乱有关,排除B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景的诗,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两枚邮票反映的史事分别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产生的共同影响主要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促进了日本社会转型与玄奘西行天竺无关,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没有加速了中日贸易发展,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没有体现扩大了中国政治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D项正确;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排除A项;苏轼是北宋词人,排除B项;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居于首位的是新罗物产,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绘画水平提升、设立外交机构、科技发展迅速,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诗句的大意是:犹如九重天门似的宫殿大门,迤逦开启,万国使臣朝拜大唐皇帝。因此,C项诗句蕴含了唐朝中外交往的盛况信息,C项正确;A项表达了诗人期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与题干“中外交往”不符,排除A项;B项洛阳位于中原地区,家家学习胡乐,说明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反映了民族交融,与题干“中外交往”不符,排除B项;D项是说唐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马嵬坡葬杨妃处,曾派人置棺改葬杨贵妃的场景,与题干“中外交往”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有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鉴真东渡有利于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所以,二者均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项正确;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关联不大,排除AC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属于中外交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根据题干“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结合所学知识,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反映的是外国人,广府城外国人数有20多万,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广泛,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唐朝人口迅速增长、来华贸易增长、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B项正确;日本僧人入唐不属于海盗殖民掠夺,而是友好交往,排除A项;遣唐使和留学僧来华是为了学习唐朝文化,而不是传播日本先进科技,排除C项;留学僧与贸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对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而造就了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的盛唐气象。因此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形成的根基,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A正确;BCD选项不全面,排除。综上答案A。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历史,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世界上保存唐代风格最完整的建筑,这些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且印度依据《大唐西域记》重建大学又显示了文化交流带来的文明互鉴性,A项正确;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仅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BC项;材料就已经从建筑和文献两方面说明文明互鉴,单一性明显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唐使前往中国是为了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因为遭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鉴真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无私奉献、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遣唐使前往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依据材料“某著名学者曾说,对于我们国人而言,鉴真大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渡成功,其贡献远不止大师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大师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崇高的地位的原因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并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依据材料:“某著名学者曾说,对于我们国人而言,鉴真大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渡成功,其贡献远不止大师在日本的成就,更多的是促进了中日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执着、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最可贵的、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渡精神“的含义是无私奉献、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14.(1)玄奘。
(2)鉴真。
(3)取回大量佛经;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等(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材料中的“他”是玄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游天竺,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成就:取回大量佛经;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学习“他”(玄奘)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15.(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
(2)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
(4)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吸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为我所用。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可以概括出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依据材料一的“故夙夜孜孜(勤恳的样子),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可以概括出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勤于政事;依据材料一的“吾欲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丰收),百姓安乐。”可以概括出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减轻徭役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是: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体现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交流盛况空前。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
(4)通过对盛世唐朝的学习,我认为唐朝的治国方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借鉴有: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吸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为我所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