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描述与分类:①了解各国法治发展的历程。②理解法治的产生。2.解析与论证:①明确我国法治发展的具体成就。②依法治国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3.预测与选择:①辩证分析我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4.辨析与评价:依法行政不同于依法执政。该专题属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1)从命题内容上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常考点(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以非选择题考依法治国的可能性更大。从设问类型上看,意义类、措施类、原因类都有可能,无论哪一类都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试题常以国家法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为背景核心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提醒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学习西方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提醒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核心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因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3.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某市社区治理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打破化解矛盾仅靠干部单向协调的思维惯性,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把群众代表请上“评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种做法( )①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②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③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④结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动群众,把群众代表请上“评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充分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是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反映的是社区治理,属于基层民主自治范畴,不涉及基层政权,也不能说明题中做法是否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③排除。④:应该是结合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而不是“结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A。2.(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2021年8月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A.坚持文明规范执法 B.完善法律实施机制C.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D.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D【详解】A:材料体现的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体现政府坚持规范文明执法,A不选。B:新业态的出现,需要我们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体现完善法律实施机制,B不选。C:材料体现的是要完善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没有体现德治,C不选。D:新业态经济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法律问题,着体现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D入选。故本题选D。1.(2023·全国·模拟预测)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下列关于法的起源,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法服从神法,人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③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④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秩序来源于上帝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这属于“神创说”,不是关于法的起源的正确认识,①说法错误。②: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美国塞尔茨尼克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看到了法的社会性,没有看到法的阶级性,②说法错误。③④: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2023·海南·模拟预测)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做出了积极回应。这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④我国法律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题干信息未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不符合题意。②: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这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正确切题。③:材料未涉及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排除。④: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做出了积极回应,这体现了我国法律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C。3.(2023·浙江·模拟预测)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明确网络暴力的法律定义,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代表建议的依据有(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依法治国的效果一般高于以德治国的效果③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④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代表建议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其依据是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①③符合题意。②依法治国重在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德治国重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打击网络暴力犯罪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能简单比较谁效果好,②说法错误。④: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既体现法的政治职能,又体现法的社会职能,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4.(2023·海南·模拟预测)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通过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工作,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所急所盼,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共救助8.2万人8.4亿元,同比分别上升72.2%和36.9%。检察机关的上述举措( )①为人民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②体现了司法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见证了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④是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材料反映检察机关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的具体举措,但这并不是制度保障,①排除。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错误。③④: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所急所盼,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见证了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5.(2022·山东德州·统考三模)我国拥有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经典判例给现代人以启迪。例如南宋时期,法律对女儿所能继承的财产份额作出规定:“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宋朝两个家庭结成亲家,在新郎新娘成亲之前,双方要交换婚帖。其中女方的婚帖会写明:出嫁女子的排行、芳名、生辰八字,还有很重要的一栏,是清清楚楚列出陪嫁的嫁妆。婚帖就是婚前财产证明。将来万一夫妻离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子改嫁,这婚帖上的嫁妆,妻子是可以带走的。这给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借鉴。这表明( )①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②宋朝出嫁女子对婚前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③我国南宋时期的女性已经拥有其父母财产的平等继承权④任何社会的法治都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我国拥有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经典判例给现代人以启迪”,这说明“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①正确。②:“婚帖上的嫁妆,妻子是可以带走的”,说明“宋朝出嫁女子对婚前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②正确。③:“我国南宋时期的女性已经拥有其父母财产的平等继承权”说法不符合史实,③错误。④: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不是“根本保障”,④错误。故本题选A。6.(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语出慎到的《慎子·逸文》,公元前300多年慎到的这种观点难能可贵;尽管彼“法”与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异的,但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材料表明( )①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中华法治文化蕴含的人本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材料体现了公元前300多年的法律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①②说法正确。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积极意义,但不是其源泉,选项夸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7.(2023·广东广州·统考三模)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这是该法实施30年的一次“大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 )①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②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在要求③反映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人权的根本保障④体现了党的意志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这是通过健全法治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不涉及发挥道德教化作用,①不合题意。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利于在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②符合题意。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和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人权的根本保障,③不选。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表明该法的修订体现了党的意志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2023·湖南岳阳·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校考二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与时俱进,呼应社会关切,卓有成效推进立法工作,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这折射出( )①法律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②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③我国的法律实施机制正日趋得到完善④科学立法要发扬民主,充分凝聚社会共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与时俱进,呼应社会关切,卓有成效推进立法工作,其成绩折射出法律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立法工作,反映出我国的法律体系在日趋完备,没有体现我国的法律实施机制正日趋得到完善,③与题意不符。④:材料强调我国的立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没有体现科学立法要发扬民主和充分凝聚社会共识,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9.(2023·重庆沙坪坝·重庆南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法制与法治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法制即法律制度,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法治与法制的统一性体现在( )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是最终实现法治②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③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统治方式④法制是按统治阶级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③是讲法治与人治的区别,④是讲法制的性质,均没有体现法治与法制的统一性,③④排除。故本题选A。10.(2023·辽宁·模拟预测)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党的二十大依据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行修改的决定。修改立法法的原因有(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具有国家立法权②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补齐短板、完善法律体系③加强法律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宪法实施④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制度,保障科学立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详解】①:修改立法法是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的体现,但不是原因,①不符合题意。②③: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党的二十大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修改立法法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补齐短板、完善法律体系的需要;同时是加强法律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宪法实施的需要,②③符合题意。④: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制度是修改立法法的措施,不是原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1.(2023·福建泉州·泉州五中校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泉港区涂岭司法所是全国模范司法所。一直以来,涂岭司法所时刻把为民办实事融入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进“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结合涂岭实际,创新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所的“三所联调”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党代表人大代表调解室的“三室联动”的多元调解新模式,辖区内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山地承包纠纷、交通事故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得以解决,打通人民调解为人民的“最后一公里”,为实施平安乡村保驾护航;联合村级老人会,邀请威望较高的会长、副会长等,挖掘当地的传统、风俗等优秀文化因子,总结出一套“法、理、情”相结合的独特调解模式。司法所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工作效应,创新矛盾纠纷网格化解机制,将全镇划分为51个单元网格,配备网格员51名,专职调解员26名,实现网格全覆盖,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涂岭司法所将创新法律服务形式,继续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利用各村 (居) 开展文艺晚会、招聘会等契机,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有人认为,建设法治社会,就是不断扩大公众的法治参与。结合材料中涂岭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实践,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答案】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②搭建社会治理平台,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发挥各类基层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③立足地方实际,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④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分析】背景素材:泉港区涂岭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实践考点考查:《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辨析与评价类试题,要求结合涂岭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实践这一材料,对设问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一般来说,评析需要考虑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补充完善缺失遗漏之处。设问知识限定宏观,需要依据观点和材料,检索调用相关知识。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不断扩大公众的法治参与→可联系教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知识;关键词②:创新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所的“三所联调”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党代表人大代表调解室的“三室联动”的多元调解新模式,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得以解决→可联系教材建设法治社会要求中的“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知识;关键词③:“联合村级老人会,邀请威望较高的会长、副会长等,挖掘当地的传统、风俗等优秀文化因子,总结出一套‘法、理、情’相结合的独特调解模式”“司法所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工作效应,创新矛盾纠纷网格化解机制”→可联系教材建设法治社会要求中的“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知识;关键词④:涂岭司法所将创新法律服务形式,继续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利用各村 (居) 开展文艺晚会、招聘会等契机,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活动→可联系教材建设法治社会要求中的“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知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课标要求考纲解读考情分析体系构建考点梳理真题在线模拟演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描述与分类:①了解各国法治发展的历程。②理解法治的产生。2.解析与论证:①明确我国法治发展的具体成就。②依法治国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3.预测与选择:①辩证分析我国法治发展的曲折历程。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4.辨析与评价:依法行政不同于依法执政。该专题属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1)从命题内容上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常考点(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以非选择题考依法治国的可能性更大。从设问类型上看,意义类、措施类、原因类都有可能,无论哪一类都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试题常以国家法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为背景核心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提醒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学习西方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提醒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核心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因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3.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某市社区治理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打破化解矛盾仅靠干部单向协调的思维惯性,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把群众代表请上“评判席",融入“法理情”,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种做法( )①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②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③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④结合了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2021年8月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提出,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A.坚持文明规范执法 B.完善法律实施机制C.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D.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1.(2023·全国·模拟预测)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下列关于法的起源,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法服从神法,人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③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④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23·海南·模拟预测)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做出了积极回应。这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④我国法律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浙江·模拟预测)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明确网络暴力的法律定义,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代表建议的依据有(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依法治国的效果一般高于以德治国的效果③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④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3·海南·模拟预测)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通过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工作,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所急所盼,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共救助8.2万人8.4亿元,同比分别上升72.2%和36.9%。检察机关的上述举措( )①为人民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②体现了司法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见证了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日益提升④是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2·山东德州·统考三模)我国拥有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很多古代法律和经典判例给现代人以启迪。例如南宋时期,法律对女儿所能继承的财产份额作出规定:“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宋朝两个家庭结成亲家,在新郎新娘成亲之前,双方要交换婚帖。其中女方的婚帖会写明:出嫁女子的排行、芳名、生辰八字,还有很重要的一栏,是清清楚楚列出陪嫁的嫁妆。婚帖就是婚前财产证明。将来万一夫妻离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子改嫁,这婚帖上的嫁妆,妻子是可以带走的。这给新中国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借鉴。这表明( )①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②宋朝出嫁女子对婚前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③我国南宋时期的女性已经拥有其父母财产的平等继承权④任何社会的法治都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语出慎到的《慎子·逸文》,公元前300多年慎到的这种观点难能可贵;尽管彼“法”与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异的,但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材料表明( )①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中华法治文化蕴含的人本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广东广州·统考三模)针对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修改工作,这是该法实施30年的一次“大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 )①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②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在要求③反映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人权的根本保障④体现了党的意志可以按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湖南岳阳·校考二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与时俱进,呼应社会关切,卓有成效推进立法工作,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这折射出( )①法律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②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③我国的法律实施机制正日趋得到完善④科学立法要发扬民主,充分凝聚社会共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3·重庆沙坪坝·校考模拟)法制与法治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法制即法律制度,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法治与法制的统一性体现在( )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是最终实现法治②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③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统治方式④法制是按统治阶级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23·辽宁·模拟预测)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党的二十大依据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行修改的决定。修改立法法的原因有(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具有国家立法权②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补齐短板、完善法律体系③加强法律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宪法实施④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制度,保障科学立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2023·福建泉州·泉州五中校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泉港区涂岭司法所是全国模范司法所。一直以来,涂岭司法所时刻把为民办实事融入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进“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结合涂岭实际,创新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所的“三所联调”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党代表人大代表调解室的“三室联动”的多元调解新模式,辖区内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山地承包纠纷、交通事故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得以解决,打通人民调解为人民的“最后一公里”,为实施平安乡村保驾护航;联合村级老人会,邀请威望较高的会长、副会长等,挖掘当地的传统、风俗等优秀文化因子,总结出一套“法、理、情”相结合的独特调解模式。司法所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工作效应,创新矛盾纠纷网格化解机制,将全镇划分为51个单元网格,配备网格员51名,专职调解员26名,实现网格全覆盖,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涂岭司法所将创新法律服务形式,继续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利用各村 (居) 开展文艺晚会、招聘会等契机,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有人认为,建设法治社会,就是不断扩大公众的法治参与。结合材料中涂岭司法所的司法行政实践,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课标要求考纲解读考情分析体系构建考点梳理真题在线模拟演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案(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