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 生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 ~ ︰ 段 星期 授课老师学 科 语文 年级 初一 教材版本 部编版 阶 段 □观察期 □维护期 第()次课课 题 月考复习(一)教学目标 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 3、掌握课内现代文知识重 点 1、会背古诗文并无错别字。 2、掌握课内现代文知识难 点 掌握课内现代文知识。授课内容概要※《春》(一)质疑问难1.作者是如何精心构思文章的?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文。作者先总写春天,总写对春天的盼望,用初春的山、水、太阳,勾勒出春天的总轮廓,为下文细致描绘作铺垫;继而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方面描绘出五幅图景,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最后作者以激昂的感情热情地赞美春天,画龙点睛,收束全文。2.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此问题的探讨,难在哲理的挖掘,第一,需要品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春天由微小变得茁壮的规律;第二需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即认识到春的生命力极其强盛,认识到春天是最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由大自然的规律决定的。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课文的语言特点,一是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如不说“春天来了”,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本文虽然写于几十年前,语言却全无陈旧之感,说明作者是从文学语言中提炼出了最普遍、最凝定的部分,来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四是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下面列举课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作简要分析。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张开了眼”是与“刚睡醒”呼应,不光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非常形象;这里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也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机趣,也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③“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说这句话时,经常联用下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激励人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另一方面显出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用以比喻春天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进程,非常生动形象。4.为增强表达效果,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一是比喻,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而且都很精彩。有的突出景物的色彩,如“红的像火……”;有的强化动感,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还有的诉诸听觉、嗅觉、触觉等,不胜枚举。二是拟人,在作者笔下,几乎所有景物都成为有灵性、有情感的。三是排比,见于春花图、春雨图和最后三段。四是引用,有两处,即“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而是综合杂糅的,例如“红的像火……”等句,就是既有比喻又有排比的。探究课文的修辞方法,是揣摩、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二)细读对话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不能去掉。“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咏叹,将那种渴盼春天到来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这种心情就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2.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总分关系。第一句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景象。第二句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朗润”写春山润泽、万物复苏;“涨”写冰雪融化、春水泱泱;“红”写春日融融、阳光明媚,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显得春草调皮、可爱,也流露出作者不经意间发现春草萌发的喜悦之情。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5.本段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此处连用坐、躺、打、踢、跑、捉,六个动词,是儿童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也侧面写出了春草的可爱。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次序?不能,因为“红、粉、白”分别是按照由深入浅的颜色安排的,而且要对应上面的桃树、杏树、梨花,所以不能换。7.“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音,而且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劳动情景,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花多、艳、鲜的特点。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9.“斜织”“笼”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斜”含蓄地写出了柔和的春风吹着雨丝,“织”照应着春雨的“像细丝”的比喻,“笼”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情状,勾勒出一幅轻风细雨交织、烟笼大地的美丽图景。10.结尾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在一起构成排比,“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的开始,突出它的勃勃生机。“小姑娘”,因为春天是娇美的,突出它的艳丽多姿生动;“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有无穷的活力,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三)课文思路※《济南的冬天》(一)质疑问难1.文题“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命意?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作者正是要写出冬季济南景物的特色。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打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2.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其景色特点的?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具体来说,是通过以下三个角度来描写其景色“温晴”的特点:第一,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济南的全景。作者写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因此“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第二,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儿白雪,如同一幅美丽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第三,描绘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点儿热气;水中的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像块空灵的蓝水晶。作者就是以这一幅幅美景,描绘出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3.本文写景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试举例说明。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对济南冬天的景物进行了描写,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4.除“思考探究”习题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分析揣摩的语句?(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一开篇的语句读起来好像有些陌生,仔细品味,很灵巧,有趣味。作者有意模仿人们日常随意说话时的口语,在主语“冬天”前插入一个“像我”的短语,以突出“我”的感受,也让人觉得亲切自然。(2)“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在“可是”前省略了一些话:在中国的北方,冬天理应是日光惨淡、寒风呼啸的,冷得叫人害怕。两相比较之下,更凸显出济南冬天的温和。(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尖白了,为什么会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注意“一道”这词儿。与前文“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描写联系起来理解紧连的、绵亘的山脉积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这一描写句激发读者的想象。(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既有与老天商量的口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又有一种赞许的口气,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二)细读对话1. 作者要写济南的冬天,开头为什么要写北平、伦敦和热带?第一段作者拿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浓雾、无烈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并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为下文写济南的山、水、天作铺垫。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个重要的过渡句,在总写了对济南冬天印象之后,转到下文对济南冬天山、水、天的描写。3.“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限喜爱,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4.作者主要运用什么顺序来写雪后的山景?这样写什么好处?作者在写景时,主要按从高到低,即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将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这就把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色彩斑驳,富有动感。5.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中的“卧”有何好处?两个“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又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姿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6.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水也不忍得冻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在水里照个影儿”既说明垂柳爱美,也说明水钟爱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的心愿,所以“不忍得冻上”,这样,不仅写出了水清、柳美,还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7.最后一段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暖: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②绿:作者极写绿萍之绿,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绿。③清亮:作者通过写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以及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如同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来表现水的清亮。(三)课文分析※观沧海(可以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诗歌)(一)原文与注释观沧海【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0),字孟德,沛国谯(qia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补充注释】(1)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2)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3)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二)作者介绍【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主题】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三)课文分析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4.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6.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7.《观沧海》“诗言志”,曹操是怎样借助诗句来抒发他的豪情壮志的呢?诗人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四)练习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郡人,_______________(年代)的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_。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2.《观沧海》全诗以“______”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军事家、诗人(文学家)2.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原文与注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约698)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与:给。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二)作者介绍【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三)问答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暮春环境。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4.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5.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对朋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作者发挥奇特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诗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到那边远荒凉的地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四)练习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2.赏析要点:(1)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杨花落尽子规啼。(2)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2)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次北固山下(一)原文与注释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⑤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补充注释】青山:指北固山。风正:顺风。 悬:挂。【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二)作者介绍【作者】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洛阳)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三)问答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2.“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6.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四)练习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_________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哪些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对偶句。答案:1.长江 2.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 3.淡淡的思乡愁绪 4.首联、颔联、颈联※天净沙·秋思(一)原文与注释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补充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二)作者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主题】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问答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5.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6.《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四)练习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曲作者是 朝的 (姓名)。(2分) 2.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3.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 “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 B. “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C. 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答案】1. (2分)元 马致远2.(2分) A(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3. B※巩固练习(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憔悴 郎润 B.抖擞 花枝召展C.澄清 静谧 D.决别 翻来覆去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选项中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3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峰。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C.虽然是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的石子。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 婉转 淅历 咄咄逼人B.侍弄 匿笑 徘徊 喜出忘外C.繁杂 搓捻 奥秘 混为一谈D.脑髓 宿孺 菡萏 絮絮叨叨4.下列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拟人) B.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比喻)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D.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排比)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B.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C.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D.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6.下列词语中感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虚怀如谷 精益求精 宽厚 温柔B. 狼狈为奸 呼朋引伴 伎俩 结果C. 不耻下问 出类拔萃 慷慨 教唆D. 漠不关心 见利忘义 厌倦 绵延7.下列说法错误一项是( )A. 曹操借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吞吐宇宙,包罗万象的气势,表达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B.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了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对于漂泊异乡的“断肠人”来说是一种安慰。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对仗精整,意境开阔,也显示出诗人见到眼前之景,心潮澎湃,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D.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表明李白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是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自己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案】1. C (2分)(A朗 B招 D诀)2.B (3分) (结合分号后面的内容,XX的XX虽不XX,却能XX)3.C(A沥 B望 D儒) 4.B5.C(C.“絮絮叨叨地说着,”逗号改为冒号。故选C。)6.A(A.都是褒义词;B.“狼狈为奸”和“伎俩”是贬义词,“呼朋引伴”和“结果”是中性词;C.“不耻下问”“出类拔萃”“慷慨”是褒义词,“教唆”是贬义词;D.“漠不关心”“见利忘义”是贬义词,“厌倦”“绵延”是中性词。)7.B(B.错在“这对于漂泊异乡的‘断肠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正确的理解是:这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故选B。)(二)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0分)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2分)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2.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3.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文中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水纹的花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怀少学校2019年七上语文阶段测试(月考)题1.B2.B3.济南小雪后的美丽山色。4.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三)阅读练习为了一个3岁的生命①一个3岁的小女孩患有先天性肝脏坏死。这可爱且可怜的孩子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日本中年夫妇,他们在郊外的村子里拥有自己理想的房子。要救小女孩,唯一的办法是在肝脏彻底坏死之前,有善良的人愿意为她捐献自己的肝脏。②这对夫妇在医院和其他地方登记,希望在仅剩的半年里能找到志愿者。但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有的只是来自整个村子的安慰和问候。据有经验的医生说,短短的时间里志愿者的出现率几乎是零。③但是,很快有了消息,一位志愿者说她乐意将自己的肝脏捐献给女孩。再过几个星期,小女孩就可以得救了。④雪季开始,大地白茫茫一片,积雪一天比一天厚,女孩移植手术的日子也一天天近了。⑤医院来电话通知手术,正是雪下得最大的时候。不仅是汽车,连人步行也很困难。束手无策的夫妇打电话给医院,又打电话给急救公司。公司说唯一的办法是使用直升机,但是没有一个可以降落的地点。⑥离手术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了。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再看看熟睡的女儿,夫妻俩相拥而泣。 ⑦“邻居的小女孩今天手术,可是直升机不能降落。⑧“可怜的孩子,这么大的雪,汽车也用不了。”⑨“咱们不能做点什么吗?”⑩“除非能有一块较大的空地!教堂前的空地已满是积雪……” 这是邻居夫妇的一段对话,听到丈夫的自语,女人即刻拿起电话向急救公司确认教堂前的空地作为降落点是否够大。对方告诉她没有问题,但是积雪太厚,时间也来不及,无能为力。女人却坚定地恳求对方,让他们两个小时后来接孩子。她穿好厚厚的衣服,戴上一顶防雪帽,拿起除雪的大锹,冲向教堂。 冒着大雪,她开始除起雪来。但是,无论如何她也不可能在两小时内把降落场清理出来。 突然,她听到丈夫叫她的声音,看到他挥动铁锹的魁梧身影,女人感到希望开始渐渐地清晰起来。一会儿,不远处又走来一群人,他们是住在附近的人,大家也全副武装过来帮忙,他们说再大的雪也埋没不了善良的心。 原来,村里的广播也播放了求救的号召,大家听完消息后都赶来了。人越来越多,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无声无息地聚集在教堂前。 一个小时之后,水泥地面露出来。 30分钟过去了,直升机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女孩被抬上了飞机,孩子的父母也上了飞机,他们从舷窗里看着地面上的人们不停地挥手…… 3年后,一个漂亮的女孩在雪地里奔跑,只要有人问起她的名字,她总会先说她的生命属于所有的人。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划线句子是环境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第 段中“女孩的父母从舷窗里看着地面上的人们不停地挥手……”这句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写出了当时父母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4分)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再大的雪也埋没不了善良的心”这句话的理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孩说:“她的生命属于所有的人”这“所有的人”具体指的是谁?(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了这篇文章,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想。(80字左右)(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岁的女孩要进行换肝手术,为了让直升机能降落,全村人一起扫除大雪,女孩终于得救。2.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描写环境的恶劣,突出人们无私帮助小女孩的深情厚谊。3.动作;对热心、善良的村民的感激4.困难再大,善良的人们也能凭着一颗爱心,相互帮助,同舟共济。5.不仅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包括捐献肝脏的志愿者、医护人员、直升机人员,以及参加扫雪的所有村民。6.要点: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困难的勇气,团结力量大;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善良品质,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温馨。课后作业 (一)高阳应造屋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②,加涂③其上,必将挠④。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注:①室家:房屋,房舍。②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③涂:泥。④拢:弯曲。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高阳应将为室家 (2)今虽善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10. 高阳应造屋,匠人的主张是什么?11. 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答案】8. (1)造 (2)好 9.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10. 木匠说认为还不能造,因为木料还没有干,如果再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11. 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高阳应将要建造房屋。为,建造。(2)句意:今天即使是好的。善,好。【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无,没有。辞,言语。对,回应。受,接受。令,命令。为,建造。【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的翻译“不可以,(现在)木料还没有干,把湿泥抹在木料上,那么木材必将弯曲。用没有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可知,木匠的主张是:还不能造,因为木料还没有干,如果再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粘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宣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可知,高阳应反驳了木匠的话,让木匠无言以对,看出高阳应擅长辩论;但是木匠按照高阳应的要求去做了之后,房子坏了,证明木匠的话是对的,高阳应的话是错的,由此可知,高阳应的辩论属于诡辩,他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故可概括:高阳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点睛】译文:高阳应将要建造房屋,木匠对他说:“不可以,(现在)木料还没有干,把湿泥抹在木料上,那么木材必将弯曲。用没有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回答说:“依据您的说法,那么房子就不会坏——木料越干就越坚固有力,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坚固有力的木料去承受越轻的湿泥,这个房子就不会毁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接受他的命令来造屋子。房子刚造好时是很好,(但)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二)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①地球上最早的复杂生命起源于何时?生物学家一直以为是在6亿年前。然而,法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把这个时间往前推进了15亿年,他们居然在非洲发现了21亿年前的多细胞生物。②化石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5亿年前,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之后,地球生态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将近30亿年之后的寒武纪,也就是距今6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一次爆炸性演化,出现许多多细胞生物,生物进化由此加速。几亿年内出现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生物。然而,不少人还是质疑这种爆炸式的生物演化,认为在那30亿年的时间内不应该只有单细胞生物,还有一些原始的多细胞生物。③质疑归质疑,科学研究讲求的是证据。近年来,科学家逐步发掘出了一些证据。此前,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20亿年前的卷曲藻化石,这是一种多细胞真核生物。2008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普瓦提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非洲又有了新发现。他们在加蓬发现了一块独特的生物化石。起初,化石研究人员根据生物的组织结构初步认为,该生物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于6亿年前。然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块化石的形成年代居然是21亿年前。④是否是6亿年前的生物进入了21亿年前的石头呢?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扫描等手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块化石的形成时间的确源于21亿年前。⑤这些罕见的古老生物化石长度在10厘米到12厘米之间,堪称“大化石”。这些化石的总值也很多,有250多个。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其中的100多个,发现了多种形态类似的多细胞生物。研究人员艾尔·阿尔瓦尼说:“从远处看,这些化石像是具有不规则边缘的花式饼干。从近处看,这些化石有扇贝状外缘和辐射状条纹。”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探测器测定了化石中的硫同位素,并借助特殊设备绘制了标本的立体图像。结果显示,生物化石是多种组织的结合体,这进一步证实了化石中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⑥生命是从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开始演化出单细胞生物,然后再演化出多细胞生物的。多细胞生物是复杂生命的代表,只有演化出多细胞生物,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才有可能出现。现有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气层在大约24亿年前才开始出现氧气。由于氧气出现之初的大气层依然毒性很大,因此更加复杂的生物难以出现,这是起初生物演化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⑦目前,法国科学家还没有对新发现的古老生物命名,也不知道它们的归类。在21亿年前和6亿年前之间的15亿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地球大气演化到支撑多种复杂生命的出现真的需要15亿年吗?这目前还是一个谜。如果能了解清楚这15亿年“空白期”中所发生的事情,有关生物起源和演化历程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人类探索外星生命也有了重要的依据。12. 文章第①段所写内容有什么作用?13. 文章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14. 文中第⑤段引用艾尔·阿尔瓦尼的话有什么作用?15. 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问句,意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探究欲望。B. 全文运用了逻辑顺序,全方位地说明了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的特征。C.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D. 文中加点词语“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案】12. 开篇点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13. (1). 举例子 (2). 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科学家发掘出了21亿年前古老生命是多细胞生物的证据。 14. 引用艾尔·阿尔瓦尼的话意在说明“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形态的多细胞生物”,使说明具有权威性。 15. 生命是从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开始演化出单细胞生物,然后再演化出多细胞生物的。多细胞生物是复杂生命的代表,只有演化出多细胞生物,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才有可能出现。 16. C【解析】【12题详解】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说明文开头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提出问题或引用传说、故事、诗歌以及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本文第①段用生物学家们在非洲的发现,引出说明对象:21亿年前地球出现的多细胞生物,开篇点题“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用科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与常规说法形成对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3题详解】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文章第③段举了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20亿年前的卷曲藻化石、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普瓦提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非洲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近年来,科学家逐步发掘出了一些证据”。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在距今35亿年之后直到距今6亿年之间的时间里,地球已有多细胞生物出现。【14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第⑤段引用研究人员艾尔·阿尔瓦尼的话,分别从远处和近处描绘了生物化石的形状,意在说明科学家发现的这些化石形态复杂而类似,是“多种形态类似的多细胞生物”,具有权威性地说明了“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形态的多细胞生物”。【15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要尽量从原文中找答案。由①②段可知:科学家认为已成定论的距今6亿年前才开始出现复杂生物的说法是错误的,多细胞生物在距今21亿年前已经出现,其后③到⑤段用距今21亿年前的化石来说明距今21亿年前已经出现多细胞生物。由此可知,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的特征是“演化出多细胞生物”。从原文中整理即可。【16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C表述不正确。画横线的语句“是否是6亿年前的生物进入了21亿年前的石头呢?”是疑问,后面有对这一疑问的回答“这块化石的形成时间的确源于21亿年前”,自问自答,这一句是设问句。故选C。课 题 月考复习(一)教学目标 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 3、掌握课内现代文知识授课内容概要※《春》(二)质疑问难1.作者是如何精心构思文章的?2.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3.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4.为增强表达效果,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二)细读对话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2.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5.本段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次序?7.“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9.“斜织”“笼”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10.结尾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课文思路※《济南的冬天》(一)质疑问难1.文题“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命意?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2.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其景色特点的?3.本文写景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试举例说明。4.除“思考探究”习题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分析揣摩的语句?(二)细读对话1. 作者要写济南的冬天,开头为什么要写北平、伦敦和热带?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效果?4.作者主要运用什么顺序来写雪后的山景?这样写什么好处?5.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中的“卧”有何好处?6.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7.最后一段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三)课文分析※观沧海(一)原文与注释观沧海【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0),字孟德,沛国谯(qia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二)作者介绍【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主题】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三)课文分析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4.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6.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7.《观沧海》“诗言志”,曹操是怎样借助诗句来抒发他的豪情壮志的呢?(四)练习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郡人,_______________(年代)的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_。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2.《观沧海》全诗以“______”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原文与注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二)作者介绍【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三)问答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四)练习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要点:(1)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次北固山下(一)原文与注释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⑤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二)作者介绍【作者】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洛阳)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三)问答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2.“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6.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四)练习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_________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哪些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对偶句。※天净沙·秋思(一)原文与注释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二)作者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主题】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问答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6.《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四)练习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曲作者是 朝的 (姓名)。(2分) 2.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3.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 “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 B. “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C. 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巩固练习(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憔悴 郎润 B.抖擞 花枝召展C.澄清 静谧 D.决别 翻来覆去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选项中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3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峰。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C.虽然是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的石子。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 婉转 淅历 咄咄逼人B.侍弄 匿笑 徘徊 喜出忘外C.繁杂 搓捻 奥秘 混为一谈D.脑髓 宿孺 菡萏 絮絮叨叨4.下列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拟人) B.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比喻)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D.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排比)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B.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C.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D.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6.下列词语中感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虚怀如谷 精益求精 宽厚 温柔B. 狼狈为奸 呼朋引伴 伎俩 结果C. 不耻下问 出类拔萃 慷慨 教唆D. 漠不关心 见利忘义 厌倦 绵延7.下列说法错误一项是( )A. 曹操借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吞吐宇宙,包罗万象的气势,表达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B.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了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对于漂泊异乡的“断肠人”来说是一种安慰。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对仗精整,意境开阔,也显示出诗人见到眼前之景,心潮澎湃,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D.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表明李白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是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自己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二)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0分)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2分)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2.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3.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文中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水纹的花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练习为了一个3岁的生命①一个3岁的小女孩患有先天性肝脏坏死。这可爱且可怜的孩子的父母是一对普通的日本中年夫妇,他们在郊外的村子里拥有自己理想的房子。要救小女孩,唯一的办法是在肝脏彻底坏死之前,有善良的人愿意为她捐献自己的肝脏。②这对夫妇在医院和其他地方登记,希望在仅剩的半年里能找到志愿者。但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有的只是来自整个村子的安慰和问候。据有经验的医生说,短短的时间里志愿者的出现率几乎是零。③但是,很快有了消息,一位志愿者说她乐意将自己的肝脏捐献给女孩。再过几个星期,小女孩就可以得救了。④雪季开始,大地白茫茫一片,积雪一天比一天厚,女孩移植手术的日子也一天天近了。⑤医院来电话通知手术,正是雪下得最大的时候。不仅是汽车,连人步行也很困难。束手无策的夫妇打电话给医院,又打电话给急救公司。公司说唯一的办法是使用直升机,但是没有一个可以降落的地点。⑥离手术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了。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再看看熟睡的女儿,夫妻俩相拥而泣。 ⑦“邻居的小女孩今天手术,可是直升机不能降落。⑧“可怜的孩子,这么大的雪,汽车也用不了。”⑨“咱们不能做点什么吗?”⑩“除非能有一块较大的空地!教堂前的空地已满是积雪……” 这是邻居夫妇的一段对话,听到丈夫的自语,女人即刻拿起电话向急救公司确认教堂前的空地作为降落点是否够大。对方告诉她没有问题,但是积雪太厚,时间也来不及,无能为力。女人却坚定地恳求对方,让他们两个小时后来接孩子。她穿好厚厚的衣服,戴上一顶防雪帽,拿起除雪的大锹,冲向教堂。 冒着大雪,她开始除起雪来。但是,无论如何她也不可能在两小时内把降落场清理出来。 突然,她听到丈夫叫她的声音,看到他挥动铁锹的魁梧身影,女人感到希望开始渐渐地清晰起来。一会儿,不远处又走来一群人,他们是住在附近的人,大家也全副武装过来帮忙,他们说再大的雪也埋没不了善良的心。 原来,村里的广播也播放了求救的号召,大家听完消息后都赶来了。人越来越多,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无声无息地聚集在教堂前。 一个小时之后,水泥地面露出来。 30分钟过去了,直升机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女孩被抬上了飞机,孩子的父母也上了飞机,他们从舷窗里看着地面上的人们不停地挥手…… 3年后,一个漂亮的女孩在雪地里奔跑,只要有人问起她的名字,她总会先说她的生命属于所有的人。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划线句子是环境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第 段中“女孩的父母从舷窗里看着地面上的人们不停地挥手……”这句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写出了当时父母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4分)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再大的雪也埋没不了善良的心”这句话的理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孩说:“她的生命属于所有的人”这“所有的人”具体指的是谁?(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了这篇文章,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想。(80字左右)(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 (一)高阳应造屋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②,加涂③其上,必将挠④。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注:①室家:房屋,房舍。②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③涂:泥。④拢:弯曲。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高阳应将为室家 (2)今虽善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10. 高阳应造屋,匠人的主张是什么?11. 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二)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①地球上最早的复杂生命起源于何时?生物学家一直以为是在6亿年前。然而,法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把这个时间往前推进了15亿年,他们居然在非洲发现了21亿年前的多细胞生物。②化石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5亿年前,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之后,地球生态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将近30亿年之后的寒武纪,也就是距今6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一次爆炸性演化,出现许多多细胞生物,生物进化由此加速。几亿年内出现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生物。然而,不少人还是质疑这种爆炸式的生物演化,认为在那30亿年的时间内不应该只有单细胞生物,还有一些原始的多细胞生物。③质疑归质疑,科学研究讲求的是证据。近年来,科学家逐步发掘出了一些证据。此前,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20亿年前的卷曲藻化石,这是一种多细胞真核生物。2008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普瓦提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非洲又有了新发现。他们在加蓬发现了一块独特的生物化石。起初,化石研究人员根据生物的组织结构初步认为,该生物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于6亿年前。然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块化石的形成年代居然是21亿年前。④是否是6亿年前的生物进入了21亿年前的石头呢?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扫描等手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块化石的形成时间的确源于21亿年前。⑤这些罕见的古老生物化石长度在10厘米到12厘米之间,堪称“大化石”。这些化石的总值也很多,有250多个。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其中的100多个,发现了多种形态类似的多细胞生物。研究人员艾尔·阿尔瓦尼说:“从远处看,这些化石像是具有不规则边缘的花式饼干。从近处看,这些化石有扇贝状外缘和辐射状条纹。”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探测器测定了化石中的硫同位素,并借助特殊设备绘制了标本的立体图像。结果显示,生物化石是多种组织的结合体,这进一步证实了化石中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⑥生命是从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开始演化出单细胞生物,然后再演化出多细胞生物的。多细胞生物是复杂生命的代表,只有演化出多细胞生物,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才有可能出现。现有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气层在大约24亿年前才开始出现氧气。由于氧气出现之初的大气层依然毒性很大,因此更加复杂的生物难以出现,这是起初生物演化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⑦目前,法国科学家还没有对新发现的古老生物命名,也不知道它们的归类。在21亿年前和6亿年前之间的15亿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地球大气演化到支撑多种复杂生命的出现真的需要15亿年吗?这目前还是一个谜。如果能了解清楚这15亿年“空白期”中所发生的事情,有关生物起源和演化历程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人类探索外星生命也有了重要的依据。12. 文章第①段所写内容有什么作用?13. 文章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14. 文中第⑤段引用艾尔·阿尔瓦尼的话有什么作用?15. 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问句,意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探究欲望。B. 全文运用了逻辑顺序,全方位地说明了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的特征。C.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D. 文中加点词语“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4讲 月考复习(一)-讲义(学生版).doc 第04讲 月考复习(一)-讲义(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