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R L串联电路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职)物理《电工基础与技能》(机工版·第2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6 R L串联电路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职)物理《电工基础与技能》(机工版·第2版)

资源简介

章节课题 6-6 R L串联电路 课时 2节
教 学 目 的 1. 熟练掌握: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以及电阻、感抗与阻抗之间的关系。 2. 正确理解:R L串联电路的功率。 3. 一般了解:RL串联电路。
重点难点 重点: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以及电阻、感抗与阻抗之间的关系 难点:电阻、感抗与阻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综合学生实际,适当处理教材,因材施教,讲解问题时力求清晰明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尽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教具及参考书 1.《电工基础》 李梅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王兆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电工基础》 谭恩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电工基础》 薛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业 P184 6-3-7
课 后 小 结 1.总电压u超前总电流i相角φ(0﹤φ﹤90o),通常将电压超前电流的电路称为感性电路,具有感性特征的负载称为感性负载。总电压的有效值与分电压的有效值遵从矢量和的相加关系(三角形关系),而不是代数和的相加关系,这与电阻串联电路有着本质的区别。 2.电阻、感抗和阻抗三者遵从矢量和的关系,而不是代数和的关系。
教学内容 6-6 R L串联电路 教学目的 掌握: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以及电阻、感抗与阻抗之间的关系。 理解:R L串联电路的功率。 了解:RL串联电路。 技能要求 掌握:实际RL电路的分析。 了解: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6-6 R L串联电路 1.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R L串联电路如图6-33所示。设电路中的电流为 i = I m sin ωt 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R = Im Rsinωt =UR m sinωt 电感两端的电压为uL = Im XL 总电压为 = URm sinωt + ULm = Um sin ( ωt + φ )
教学内容 已知电阻两端电压与电流同相位,电感两端电压超前电流 ,如果以电流为参考矢量,可作出如图6-30所示矢量图。从矢量图中可见, 、 、 组成一个矢量电压三角形,根据此三角形可求得各电压有效值之间的关系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总电压u超前总电流i相角(0﹤φ﹤90o),通常将电压超前电流的电路称为感性电路,具有感性特征的负载称为感性负载。总电压的有效值与分电压的有效值遵从矢量和的相加关系(三角形关系),而不是代数和的相加关系,这 与电阻串联电路有着本质的区别。 2.电阻、感抗与阻抗之间的关系 由于RL串联电路中通过的是同一电流I,如将各电压分别除以电流I,可得阻抗三角形,如图6-35所示。由阻抗三角形可知 式中 ——RC串联电路的阻抗,单位为Ω。 阻抗不是矢量,但电阻、感抗和阻抗三者遵从矢量和的关系,而不是代数和的关系。由于XL是频率f的函数,所以 也是频率的函数,f增大, 增大,f减小, 减小。当U、I用有效值表示时, 、U、I三者遵从欧姆定律,即 教学目的 掌握:二极管的基本特性;二极管和三极管器件的外形和电路符号;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和主要参数。 了解: 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场效应管的分类。 技能要求 掌握: 万用表判别二极管和三极管的质量和电极的方法。 了解: 场效应管的保存、取用、焊接的操作要领。 教学内容 1.1 晶体二极管 1.1.1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半导体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非导体之间的物质(如硅和锗)。与导体和绝缘体具有能或不能传导电流那样非常明显的性质相比,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则会根据周围状态(或条件)改变其性质。如温度升高,光照增强,掺杂质等均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大为增强。 2. 半导体的分类 纯净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杂质元素后,使导电性能增强的半导体,称为杂质半导体,根据掺入杂质的不同,可得到二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各种半导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1.1所示。
教学内容 例: 有一电感线圈,已知体电阻R = 6 Ω,电感L = 25.5 mH。将其接入频率为50 HZ、电压为220 V的电路上,分别求XL、I、UR、UL、φ。 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