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学会化学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相关知识;2.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新课引入Mg、S、P、Fe等物质燃烧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否根据从现象的角度总结出所有燃烧的共同点?从本质上看共同点是什么?教学过程(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有利有弊)。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过渡:燃烧条件的探究:2、燃烧的条件:(一般;同时满足)(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可降低。观察与思考:拓展: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①O2的浓度;②可燃物与O2的接触面积(颗粒大小);③可燃物的性质(种类)3、防火与灭火简介:火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简介常用的灭火方法:具体方法:用大量的水、沙、二氧化碳或氮气(液氮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均可灭火。1.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2.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3.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4.身上着火,就地一滚。5.科威特油井着火,我灭火队员采用在井口点燃炸药灭火。6.图书着火,用液态氮气灭火。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2)将燃烧物与空气隔离。(3)将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注意: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改变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不完全燃烧的危害: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浪费燃料。2.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2.)一氧化碳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得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功能,使得人因为缺氧而中毒。3.一氧化碳的生成途径: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管道煤气泄漏等。课堂小结燃烧燃烧的概念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的性质中毒原理生成途径板书设计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燃烧的概念及条件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教学反思这节实验探究课学生很感兴趣,我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结构,把几个典型试题改变成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注意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熄灭蜡烛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放开思维,积极思考多种方法,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例题展示类型一 燃烧的条件例1.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解析: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氰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B、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C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卓火电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被改变;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类型二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的燃烧例2.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C )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课后作业一、当堂反馈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C.单质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故A正确。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但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故C错误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故D错误。2.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解析:A、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使机制炭熄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则机制炭的着火点比固体酒精高,故选项说法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二、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A选项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木桌椅的着火点; B选项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隔绝空气; o选项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B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解析:A.红磷的着火点是200℃左右,热水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故错误;B.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发生了燃烧,故正确;C.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D.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空气污染,故正确.故选A.3.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D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解析: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