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古诗词赏析之言志抒怀类(助考训练)——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考全掌握(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八 古诗词赏析之言志抒怀类(助考训练)——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考全掌握(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八 古诗词赏析之言志抒怀类(助考训练)——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考全掌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现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诗中画横线的句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的?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该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临”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古诗阅读。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下阕中的“嗟”字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中少有的豪放之作,请结合画线句“九万里风鹏正举”具体阐述。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将“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B.“夕阳西下几时回”刻画了词人对夕阳西下的无奈和希望它东升再现的细腻微妙心态。
C.下阙体现了词人认为一切美好事物都会消逝,生活会因消逝变得一片虚无的悲观心理。
D.本词语言晓畅自然,所写景物为生活中常见,但象征意识浓郁,内涵丰厚,耐人寻味。
9、请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人名)。
1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属于古题乐府诗,多咏叹世事艰难及贫困孤苦的环境。
B.“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写了隆重而盛大的宴会场面。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愤、苦闷。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城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欲扬先抑,极言宴席的华美,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
B.诗中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C.诗中借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诗人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诗中“多歧路,今安在”以疑问句式,凸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5、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6、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猎“壮观”场面的?请从善用夸张,巧用动词等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7、“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的“蛾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8、结尾长叹“青衫湿”,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满江红》,完成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9、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20、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21、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阅读古诗文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____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__________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4、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2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2.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26、诗词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从本词的____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27、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体裁。
B.第一节五句,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急之情。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写作题
28、按要求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__________。
2.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两者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了碣石山旁的动态的水,动景;“竦峙”是山岛耸立的样子,静态的山岛,静景。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辽阔威严的远景。
2、答案:借助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从而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诗人借助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3、答案:曹操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这首诗是东汉时期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4、答案:到达,登上。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思是: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临:到达,登上。
5、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想象的图景,不是“眼前”的图景。故选C。
6、答案:“嗟”意为慨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7、答案:示例一:“九万里风鹏正举”描绘了大鹏鸟乘风高飞、翱翔九天之上的画面,意象壮伟,意境宏大,气势磅礴,具有豪放之风。示例二:“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 逍遥游》中逍遥高飞的大鹏鸟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追求,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豪放不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人风格的理解。“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8、答案:C
解析:“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句暗寓一切美好终将消亡,但依然会有美好 的事物再现。
9、答案:“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 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解析:
10、答案:李白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11、答案:例如: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等。又例如:运用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句赏析可以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炼字、等角度加以分析。注意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从句式角度看,连用三个三字短句,节奏短促,反复咏叹。结合背景分析,当时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他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首诗是他离开之前所写的。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完全是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从修辞角度看,“行路难,行路难”运用反复和比喻,将眼前之路比作人生之路。当时他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故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咏叹世事艰难,前途迷茫,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迷茫。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是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故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迫切心情,不是“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故选:C。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赏析诗歌要结合写作背景,联系诗作内容来进行。ABD.全部正确;C.有误,巧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的是对仕途的渴望。故选:C。
14、答案: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感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15、答案: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运用比喻修辞,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这一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16、答案:“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千骑卷平冈”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其中的“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17、答案: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表达了作者不甘心为女子,不甘心受到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解析:“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也就是作者自己。“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强”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又表达了作者不甘心为女子、不甘心受到束缚的不平;而“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表现了作者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18、答案:“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本词上片主要写作者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其中,“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秋瑾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她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家庭和社会环境就像一张无形的罗网笼罩在作者身上,她还没有冲破这张网,已有“英雄末路”之叹,令人动容。词的结尾发出了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的悲情与惆怅尽在沾衣的泪水之中。因此“青衫湿”表达了作者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没能冲出家庭投身革命斗争的忧郁之情。
19、答案:秋瑾
解析: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常识。《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
20、答案: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抓住“篱下黄花”的意象,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形象写出词中所展现出来的面面。示例:中秋时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秋色明净,就好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21、答案: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大意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通过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可知该句抒写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然后再结合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引用典故、直抒胸臆)进行赏析。
22、答案:望;高大雄伟。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标题“望岳”,指明了本诗描绘了泰山的美景,故此“望”统领诗。根据诗文内容可知,全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
23、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语言的鉴赏。这属于古诗中的“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钟”聚集的意思,写出大自然把天地间神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神奇秀丽的景色。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24、答案:1.D
2.D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甲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乙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有误,乙诗借景说理;B.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C.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D.正确。故选:D。
25、答案:1.D
2.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壮阔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③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这首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首词是婉约词派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为豪放派。开头两句写景展现一幅辽阔、壮美风景。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千帆舞”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开阔壮美奠定了基调。“九万里风正举”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融在内,虚实结合。
26、答案:(1)江城子;题材
(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解析:(1)本题是对文学常识和表达方式的考查。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这首词的作者是我国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7、答案:1.D
2.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愿望,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ABC.正确。D.有误,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抒情和议论和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8、答案:1.白日斜 天涯 痛苦(愁苦)
2.示例一: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示例二:诗歌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和“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