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镇化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 培优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城镇化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 培优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2.2 城镇化 培优练习
单选题
2019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通州,北京出现“逆”城市化。下图为不同年份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表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90-2019年中心区人口大量迁往郊区②1990-2010年近郊区人口增速最大③1990-2010年北京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④2000年以来北京出现城市郊区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北京出现“逆”城市化的影响有( )
A.导致中心区“空心化” B.加剧北京“热岛效应”
C.缓解中心区人口老龄化 D.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英国伦敦都市区由内到外可分为核心区、内伦敦和外伦敦(卫星城镇)3部分,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世纪至21世纪初内伦敦和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伦敦都市区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分别开始于( )
A.19世纪50年代;20世纪1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D.19世纪30年代;20世纪10年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入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外伦敦建设城市"绿带" B.英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C.国际年轻人口的大量迁入 D.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热岛强度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有着显著的联系。下图为1985-201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与常住人口、生产总值(GDP)的关系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1985-2013年,该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 )
A.与常住人口变化始终一致 B.与人口数量存在明显相关性
C.跟生产总值变化关系不大 D.说明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6.推测图示期间该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本地农村人口大量迁人城市 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持续转人
C.产业调整吸引外来人口迁人 D.本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
整建制拼合模式是我国部分大城市管辖区域内撤县设区(被撤县的行政名称改变,行政范围未变)的常见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部分大城市管辖区域内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原县的管辖范围 B.提高原县的服务范围
C.增强大城市竞争能力 D.增加大城市服务职能
8.对于大城市而言,整建制拼合模式可能导致( )
A.就业压力增大 B.区域间协调差 C.环境污染加剧 D.道路交通拥堵
9.整建制拼合模式有可能促使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为(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田园模式 D.多核心模式
下图分别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11.“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中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的( )
A.D时段 B.C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读“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
B.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快
C.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一直比发达国家多
13.下列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加
B.扩大了世界环境人口容量
C.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D.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左图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右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15.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下图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6.1998~2007年,该市(  )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 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
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 D.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
17.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加剧
读“英国、美国、印度、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8.与印度相比,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①城市化时间早②城市化时间晚③城市化水平高④城市化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在1950~2000年期间,巴西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突出影响是( )
①减少植被覆盖率②增加地下径流量③改善河流的水质④出现城市“热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
①失业率高②贫困③交通拥堵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人口众多,经济较发达,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三,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被誉为“群象经济”。左图为山东省部分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烟台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8.1mm,但烟台市又是全国重点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8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
材料三:2007年3月3日15时,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甲海域最低潮高大于150厘米,乙海域最低潮高大于80厘米。
(1)据图分析甲海域因风暴潮引发的最低潮高大于乙海域的原因,并说出风暴潮对甲海域沿岸地区造成的危害。
(2)据图简述山东省的第二产业的特征,并从就业角度说明该省“群象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了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海市紧抓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发展规划契机,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能力。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示意图,下表为上海市2006—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单位:亿元)。
GDP 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2006 93.8 5028.37 5244.2
2007 101.84 5678.51 6408.5
2008 111.8 6235.92 7350.43
2009 113.82 6001.78 8930.85
2010 114.15 7218.32 9833.51
2011 124.94 7927.89 11142.86
2012 127.8 7854.77 12199.15
2013 129.28 8027.77 13445.07
2014 124.26 8167.71 15275.72
2015 109.78 7940 16914.52
2016 109.47 7994.34 19362.34
(1)说出上海市成为我国最大经济中心的社会经济条件。
(2)据材料简述2006~2016年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3)谈谈如何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3.阅读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5月20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了一项报告。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下图为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图。
(1)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3)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4)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分析】
1.
由图可知,1990—2019年中心区人口略有升降,变化幅度较小,①错误。1990—2010年间近郊区人口增速139%,远郊区人口增速100%,近郊区人口增速最大,②正确。1990—2010年中心区人口少量减少,郊区人口快速增长,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③正确。2000年以来,中心区常住人口数量并未减少,且略有提升,所以北京并未出现城市郊区化,④错误。故选C。
2.
由已学知识可知,2017年国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导致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优化,D对。不会导致中心区“空心化”,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缓解北京“热岛效应”。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B
4.C
【分析】
3.
由图可知,从1850年(即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开始超过内伦敦,表明外伦敦产业迅速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郊区城市化进程;1950年(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进入负增长,而同期内伦敦人口增长率有所回升,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进入逆城市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4.
一般而言,再城市化是逆城市化的下一阶段,其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重新向城区回流。根据题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可知与英国其他都市区相比,首都伦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学机会,对国际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更强。随着年轻人口的迁入,伦敦都市区的人口出生率随之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故C项正确。外伦敦建设城市“绿带”是伦敦都市区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举措,故A项与题意不符;“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与“伦敦比英国其他都市区先进入再城市化”矛盾,故B项错误;逆城市化出现的前提就是“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对人口回流的“再城市化”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一般经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5.B
6.C
【分析】
5.
读图可知,该城市1985-2013年年平均热岛强呈上升趋势,与常住人口变化并非完全一致,这是该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常住人口増多的结果,反映了其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B。
6.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持续转入;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会太高,不是导致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故选C。
【点睛】
(1)考察城市化程度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通常情况下,城市人口越多,城市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
(2)该图显示的是1985—2013年时期的珠江三角洲,产业调整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考察了主要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7.C
8.B
9.D
【分析】
7.
根据材料“被撤县的行政名称改变,行政范围未变”,可见原县的管辖范围并未扩大,故A错误;原县的行政范围未变,城市等级未变,所以原县的服务范围也不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据图可知,撤县设区后,主城区的范围扩大,使大城市竞争能力增强,故C正确;撤县设区并未提升大城市的等级,所以也不会增加大城市服务职能,故D错误。故本题选C。
8.
撤县设区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压力减小,故A错误;原来的县,经济发展一般较市辖区有差别,所以撤县设区后,区域间水平有高低之分,区域间的协调较差,故B正确;整建制拼合模式有利于原县辖区的经济发展,并会促进对基础设施及环境的投入,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是有利的,故CD错误。故本题选B。
9.
随着撤县设区的实行,主城区以原市区和原县辖区为中心继续发展,促使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为多核心模式,故本题选D。
【点睛】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职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彼此间的距离越远。
10.C
11.B
【分析】
10.
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中,字母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反映的是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对。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是C、D阶段,A错。A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B错。逆城市化阶段,城乡差距缩小,D错。选C。
11.
读右图,图中乙表示在农业中就业比重约50﹪,占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占比重小。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城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相似,推断城市人口比重约占50﹪,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C时段,B对。其它时段的城市人口比重不合适,A、C、D错。选B。
【点睛】
衡量城市化水平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12.C
13.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2.读图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并不是一直比发达国家多,如1950年、196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故C项正确。
1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公路的修建占用大量土地,道路的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尤其是绿色植物减少;城市化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关系不大;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和使用清洁燃料等手段,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在垂直方向上,城市上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故C项正确。
【点睛】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
14.D
15.A
【分析】
14.A.据左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右图中,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项错误。
B.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项错误。
C.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项错误。
D.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项正确。故选D。
15.A.据左图可知,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项正确。
B.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项错误。
C.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项错误。
D.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D项错误。故选A。
16.B
17.C
【分析】
该题组考查城市化。
16.据图可明显看出,1998~2007年间,该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化水平、市区人口总体均为上升趋势,说明该市城市水平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增速、农业人口均处于波动状态,排除A、C;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B对;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没有较明显的相关性,D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7.据图可明显看出,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变化幅度,故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正确答案为C。
18.C
19.B
20.A
【分析】
18.
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英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故选C。
19.
在1950~2000年期间,巴西城市化速度较快,大量土地变成城市硬化路面,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硬化路面使下渗减弱,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河流水质变差;人口增多以及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形成“热岛”。故选B。
20.
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城镇的发展。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主要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多所导致。故选A。
【点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
21.(1)原因:甲海域呈喇叭口形态(有海湾;海岸线弯曲;海域较封闭;描述合理即可);海底地形较为平坦(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
危害:破坏基础设施(淹没沿海低地、房屋、道路等);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农业生产(影响工业生产;土地盐碱化;影响交通)。
(2)特征:第二产业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上升趋势);重工业比重总体上升,轻工业比重总体下降。
作用:大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带动相关中小企业(或相关工业或相关产业或产业集聚)发展;并促进当地第三产业(或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推动城市化。
【分析】
本题以山东半岛为区域载体,考查自然灾害和城市化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
(1)题意表明,甲海域因风暴潮引发的最低潮高大于乙海域的原因应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图中显示,乙海域附近陆地向海洋凸出,潮水进来时向两边分流,不易汇聚,而甲海域呈喇叭口形态,海域较封闭,潮水向陆地方向汇聚,容易形成高潮水位;图中显示,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等深线稀疏,海水较浅,海底地形较为平坦,潮水汇集时容易使得海水水位迅速上涨,导致潮位高。风暴潮对甲海域沿岸地区造成的危害应从淹没、水文、土壤等方面说明。风暴潮进入陆地,会淹没沿海低地、房屋、道路、农田等设施,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人员伤亡;潮水进入陆地河流和湖泊,使得陆地水体盐度升高,破坏水源和湿地生态;含盐碱量大的潮水进入陆地,使得土地盐碱化加剧。
(2)据材料可知,山东省的第二产业的特征应根据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示意图中信息进行归纳叙述。从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山东工业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重工业比重总体上升,轻工业比重总体下降。题意表明,该省“群象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应从就业角度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该省“群象经济”具有“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的特征,“群象经济”迅速崛起,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可带动相关中小企业(或相关工业或相关产业或产业集聚)发展,拉动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行城市;“群象经济”迅速崛起,促进当地第三产业(或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点睛】
关于风暴潮
(1)风暴潮的形成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连续向岸吹的强风是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大风与大潮的高潮相叠加时,风暴潮将来势倍增。
(2)风暴潮的类型及特点
①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这类风暴潮的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是发生在这个海区,强度也是最大的;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害。
②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有发生,一般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中纬度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3)风暴潮灾害风暴潮引起的水位暴涨及相伴的狂风巨浪,可使船只沉没、沿岸堤防决口、农田被淹、房屋被毁,常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此外,还会造成严重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遭到污染,耕地盐渍化。灾害的轻重,除受风暴增水的大小和当地天文大潮高潮位的影响外,还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海底地形和社会经济情况。一般来说,地理位置正处于海上大风的正面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状、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所受的风暴潮灾害相对来讲要严重些。
22.(1)拥有发达的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经济基础雄厚。
(2)第三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稳定增长;第一、第二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且产值比重略有下降。
(3)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快上海与规划区的人员和物资流通,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增大;促使上海与各城市分工协作加强,产业规模扩大,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使上海市与其经济腹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分析】
本题考察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城市群的相关知识,需要同学们具备基本的答题思路。比如城市的区位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考虑。
【详解】
(1)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地理位置、政策、社会文化等。上海是地处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位置,交通位置优越;加上长江海陆联运的优势,经济腹地广阔;上海市发展历史悠久,工业结构完善,经济基础雄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力都较强。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知,2006~2016,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有稳定的增长。
(3)上海市的经济基础雄厚但也面临着用地紧张等问题,为了提高上海市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辐射能力,应当加强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上海市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同时一些科技含量资金含量不高的企业适当的转移到周边城市,加强上海与周边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当然产业转移的前提是进一步完善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城市间的物资与人员流通,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
【点睛】
23.(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2)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
(3)差异: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成因: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4)城镇化速度减缓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
【分析】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但城市化的速度是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并且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3)发达国家城市化特征: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城市化特征: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间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是盘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而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时间较晚,但是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较快,所以城市化速度较快。
(4)根据图示信息可读出,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减缓。主要原因是,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已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导致发达国家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