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1.描述与分类: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②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状态和途径。③明确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问题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等基本概念。
2.解释与论证: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②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分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③阐述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关键。
3.预测与选择: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思想。②能够正确区分新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防止形而上学的错误。
4.辨析与评价:①辨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辨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总是循环往复的”。③辨析“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阻碍事物发展”。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社会实践等
必备知识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内容: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醒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3)联系的客观性
①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类别: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醒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但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必备知识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提醒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③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辩证的否定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精梳细理——重基础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技巧
口诀法巧辨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2.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要求: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关系:a.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b.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②应用: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重要性: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通过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这一活动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表达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人的世界观,①符合题意。
②: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不是在于人的经验感受,②说法错误。
③: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将漆树汁液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③符合题意。
④: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能说哪个更有价值,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
三场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看中国的京津冀,看京津冀里的中国。◇2014年第一次座谈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座谈会提出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第二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此次座谈会重点指向的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3年第三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新时代进入新征程。此次座谈会明确“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时代变迁,认识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是精神运动的载体
②因时而动,循势而往,京津冀规划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
③规划引领,区域协同,运用创新精神推动规划与发展的矛盾转化
④先行示范,服务全局,以局部的大胆探索服务于整体的统筹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①说法错误。
②:因时而动,循势而往,强调京津冀规划能根据国家发展进步而定,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合,因此京津冀规划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②符合题意。
③:规划与发展不是矛盾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先行示范,服务全局,以局部的大胆探索服务于整体的统筹发展,京津冀的发展服务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三湘巨变,时光为证。一秒钟,“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0亿亿次高精度运算。一分钟,“潇湘二号”卫星绕地球百分之一圈。一小时,湖南可下线12台挖掘机。……每一秒,每一分,每一个日夜,构筑湖南“时间”,成就中国力量。这表明( )
①三湘巨变凸显出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②三湘巨变蕴含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
③湖南“时间”反映了世界的永恒变化和发展
④湖南“时间”到中国力量是共性到个性的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①错误。
②③:一秒钟,“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0亿亿次高精度运算。一分钟,“潇湘二号”卫星绕地球百分之一圈。一小时,湖南可下线12台挖掘机。体现了三湘巨变蕴含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湖南“时间”反映了世界的永恒变化和发展,②③正确。
④:湖南“时间”到中国力量,是个性到共性的转化,④排除。
故本题选C。
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好茶,好水、好器、好火候,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杯好茶,这茶理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未强调整体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未涉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5.(2022·海南·高考真题)海南省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突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海南整体发展服务于各区域高质量发展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建立各个区域间的联系
③坚持系统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海南的发展
④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海南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各区域协调发展要服务于海南整体发展,①错误。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而非自身意愿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②错误。
③:“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突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体现了海南省坚持系统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海南的发展,③正确。
④:积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体现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海南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2022·江苏·高考真题)“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B.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B
【详解】B:凡事不宜刻、不宜贪、不宜痴,这是普遍性,而读书、买书、行善则是例外,这是特殊性,因此,材料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关系,B正确。
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强调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未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A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承认矛盾普遍性在坚持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C不符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未体现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描绘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该漫画表明( )
①“后退”与“前进”没有明确的界限
②“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
③“后退”与“前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④“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后退”就是“后退”,“前进”就是“前进”,二者有明确的界限,故①错误。
②④:“看似后退,实为前进”,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故②④符合题意。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材料主要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D。
8.(2022·广东·高考真题)下图漫画“当你阻碍别人前进的同时,无疑切断了自己的后路”(作者:薛飞)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事物发展有曲折性,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②事物联系是多样的,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做事情要分清主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漫画不体现事物发展有曲折性。故①排除。
②: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阻碍别人前进的同时,也切断了自己的后路,漫画讽刺了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事物联系是多样的,要用长远的眼光看何题;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故②符合题意。
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地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9.(2022·湖南·高考真题)花色各样的中国瓷器名扬四海,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铁元素,而白瓷的釉是单纯的石灰釉,铁的含量越少越好。青花瓷融中则含有钴元素。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一件瓷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不同颜色瓷器的特殊性寓于其普遍性之中
③具体分析瓷器的普遍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
④把握金属元素的特殊性才能制造不同颜色的瓷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但是像青瓷的釉、白瓷的釉,青花瓷的釉含的金属元素不同,说明了每一件瓷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要把握金属元素的特殊性才能制造不同颜色的瓷器,故①④正确。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②错误。
③:具体分析瓷器的特殊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2023·贵州毕节·校考模拟)在非洲,原先用于充饥的热带植物辣木,现在被制成代茶饮;从当地人用于刷牙的“木棍”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牙膏;来自中国的葡萄品种首次在肯尼亚成活,为当地发展葡萄酒业带来新希望……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对人类更有益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
③创新意识可以推动事物价值的转换
④人能利用规律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②③:在非洲,原先用于充饥的热带植物辣木,现在被制成代茶饮;从当地人用于刷牙的“木棍”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牙膏;来自中国的葡萄品种首次在肯尼亚成活,为当地发展葡萄酒业带来新希望……这表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创新意识可以推动事物价值的转换,②③符合题意。
①:无论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还是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说哪种联系对人类更有益,①错误。
④: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3·海南·模拟预测)为方便居民生活,A市制定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措施,全力推进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当地坚持不见面交货、通勤车卡口备案、为周期性进出查验点的货运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等经验做法,确保货运车辆有序通行,坚决杜绝“一刀切”、随意限制和劝返货运车辆等行为。上述做法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①要善于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人们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③要充分利用条件,使要素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④要准确分析和把握推动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排除。
②④:为方便居民生活、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A市坚决杜绝“一刀切”,开辟绿色通道,这是在分析和把握推动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也表明人们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②④正确切题。
③:当地坚持不见面交货、通勤车卡口备案、为周期性进出查验点的货运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等经验做法,确保货运车辆有序通行,从而全力推进物流保通保畅,这是通过系统优化方法使系统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③排除。
故本题选C。
3.(2023·吉林·统考模拟)吉林是农业大省,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从拉升粮食产业链,到提质特色农业产业链,壮大种养循环产业链,吉林着力做强“三链”促进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到( )
①立足一产的基础地位,打好吉林发展根基
②树立全局观念,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③把握联系多样性,力争三大产业系统优化
④坚持整体性思维,实现三大产业同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应该立足整体,①说法错误。
④:坚持整体性思维,应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④说法错误。
②③:吉林省做强“三链”是立足全局,把握联系多样性,实现三产系统化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B。
4.(2023·海南·模拟预测)国家林草局会同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部门,在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研究等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生态地理格局和生态功能格局,突出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该方案的编制( )
①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妥善处理了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
③把握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④做到了客观和主观具体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生态地理格局和生态功能格局”强调要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①正确切题。
②:材料未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问题,②排除。
③: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又突出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这是在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③符合题意。
④:客观和主观具体的统一说法不妥,应该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排除。
故本题选A。
5.(2023·湖北省·校考模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反外国制裁立法工作必须遵循和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坚持服务大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坚持急用先行,根据实践和形势需要,采取专项立法形式;坚持依法依规,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相关做法。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服务大局: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②运用法治思维:人类活动需要正确意识的指导
③急用先行:新出现的事物对人具有积极作用
④借鉴外国: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坚持服务大局,这体现了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要立足整体,①正确。
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②正确。
③:急用先行,根据实践和形势需要,采取专项立法形式,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也有可能是旧事物,不一定对人具有积极作用,③错误。
④: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外国做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并且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2020·陕西安康·校考三模)受全球气候变暖、草原区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蝗灾多年来呈现高发态势。针对2020年国内外蝗情的复杂形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相应的蝗灾防控专家组,抓紧研究制定全国草原蝗灾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草原蝗灾的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面监测和对重点发生区的有效防治。这启示我们进行蝗灾防控应( )
①重视联系的多样性,注意把握联系中间环节
②尊重主观联系,根据需要建立人为联系
③注重联系的整体性,立足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④运用综合思维方式,统筹考虑优化治理策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抓紧研究制定全国草原蝗灾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草原蝗灾的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面监测和对重点发生区的有效防治,这启示我们进行蝗灾防控要重视联系的多样性,注意把握联系中间环节,运用综合思维方式,统筹考虑优化治理策略,①④正确。
②:联系是客观的,“尊重主观联系”说法错误,而且应该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需要建立人为联系”,②错误。
③:应该是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局部,③错误。
故本题选B。
7.(2023·四川内江·统考模拟预测)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
①胸怀大局是因为整体功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与部分是一致的
②共创未来是因为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迎难而上是因为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④自信开放是因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整体功能并不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①不选。
②: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而不是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②不选。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要勇敢面对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在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③正确。
④: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要自信开放,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2023·浙江湖州·浙江省长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列诗句与漫画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B.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错解分歧拂耳过,心开下日笑还来
【答案】A
【详解】漫画的意思是有些东西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没有去珍惜,直到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告诉我们要果断抓住机遇,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A:“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强调要抓住机遇,把握机会,A符合题意。
B:“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强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告诉我们我们要有接受挫折与考验的思想准备,B不符合题意。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不符合题意。
D:“错解分歧拂耳过,心开下日笑还来”强调要学会宽容他人,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大数据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技术层面,它也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另外,大数据的影响也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由此可见( )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
②基于实践活动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大数据技术符合客观规律,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④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构成了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联系具有条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不一定有联系,故①表述错误。
②:大数据是人为事物,大数据产生后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大数据的影响也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体现了大数据作为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故③符合题意。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10.(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做好规划衔接。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正确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
②事物发展的实质在于对事物的整体谋划和稳步推进
③坚持不断吐故纳新,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生命力
④加强顶层设计体现了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系统优化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文件强调从五个方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正确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①符合题意。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是整体谋划,②说法错误。
③:材料未体现吐故纳新的发展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④:乡村振兴要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做好规划衔接,这体现了办事情着眼于事物的整体,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1.(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三模)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强调,各国都有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习主席上述主张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应该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各国都有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说明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①符合题意。
②: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这体现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应该立足整体、统筹全局,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不体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③与题意不符。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2.(2023·江苏扬州·校考模拟)“合意难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这些阻碍从短期来看,让学习更具有挑战性,让学习进程更慢,也让学习者垂头丧气;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益处的,因为这些阻碍能调动学习者的大脑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单调的知识。材料给学习者的启示是( )
①重视量的积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
②做好思想准备,勇敢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全面看待事物,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承认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未强调量变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
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会让学习更具有挑战性,让学习进程更慢,也让学习者垂头丧气,说明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勇敢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这些阻碍能调动学习者的大脑主动解决问题,强调了学习者要承认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这告诫党员干部要( )
①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④: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从事个别的具体的指导,说明部分党员干部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特殊性以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而不涉及两点论与重点论,也不是强调矛盾普遍性,②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4.(2023·西藏日喀则·统考一模)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针对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非农化”“非粮化”突出的现象,习总书记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构筑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牢固防线,由此可见( )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并未强调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针对一些省份耕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构筑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牢固防线。由此可见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抓主要矛盾,并未涉及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5.(2023·河南·统考模拟预测)2023年1月11日,商务部等14部门发出通知,公布了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名单,提出要及时评估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区要积极复制推广试点地区成功经验和模式,促进内外贸高效运行、融合发展。这说明( )
①来源于实践中的做法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②应坚持矛盾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应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④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之中,又高于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来源于实践中的做法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并不一定具有可推广的价值,①错误。
④:普遍性和特殊性作为矛盾的两个特征,无所谓哪一个更高级,排除④。
②:先进行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后再进行推广,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正确。
③:先试点属于矛盾的特殊性,再推广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应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③正确。
故本题选C。
16.(2023·四川南充·阆中中学校考二模)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政策有力有效,为稳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今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为突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抓住关键群体和关键环节,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善于抓主流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向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存在的压力和问题,体现了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
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抓住关键群体和关键环节,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重点,④符合题意。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不能相互转化,②说法错误。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7.(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 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
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
【答案】①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立足整体,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整体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了古遗址公园内部构成要素的有序性,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提高古遗址公园保护的整体价值。
【分析】背景素材:建设古遗址公园中关于“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讨论
考点考查:掌握系统优化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 ”,属于理解类题型,需要调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可联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关键词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 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可联系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关键词③: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可联系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18.(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1)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答案】①阅读是矛盾的普遍性,社交化阅读和传统阅读是矛盾的特殊性。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要与传统阅读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分析】背景素材: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
考点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可联系矛盾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②: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可联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关键词③: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可联系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课标要求
考纲解读
考情分析
体系构建
考点梳理
真题在线
模拟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1.描述与分类: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②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状态和途径。③明确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问题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等基本概念。
2.解释与论证: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②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分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③阐述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关键。
3.预测与选择: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思想。②能够正确区分新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防止形而上学的错误。
4.辨析与评价:①辨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辨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总是循环往复的”。③辨析“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阻碍事物发展”。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社会实践等
必备知识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内容: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醒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3)联系的客观性
①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类别: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醒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但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必备知识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提醒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③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辩证的否定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精梳细理——重基础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技巧
口诀法巧辨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2.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要求: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关系:a.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b.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②应用: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重要性: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
三场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看中国的京津冀,看京津冀里的中国。◇2014年第一次座谈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座谈会提出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第二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此次座谈会重点指向的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3年第三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新时代进入新征程。此次座谈会明确“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时代变迁,认识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是精神运动的载体
②因时而动,循势而往,京津冀规划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
③规划引领,区域协同,运用创新精神推动规划与发展的矛盾转化
④先行示范,服务全局,以局部的大胆探索服务于整体的统筹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三湘巨变,时光为证。一秒钟,“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0亿亿次高精度运算。一分钟,“潇湘二号”卫星绕地球百分之一圈。一小时,湖南可下线12台挖掘机。……每一秒,每一分,每一个日夜,构筑湖南“时间”,成就中国力量。这表明( )
①三湘巨变凸显出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②三湘巨变蕴含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
③湖南“时间”反映了世界的永恒变化和发展
④湖南“时间”到中国力量是共性到个性的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2·海南·高考真题)海南省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突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海南整体发展服务于各区域高质量发展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建立各个区域间的联系
③坚持系统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海南的发展
④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海南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2·江苏·高考真题)“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B.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描绘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该漫画表明( )
①“后退”与“前进”没有明确的界限
②“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
③“后退”与“前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④“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2·广东·高考真题)下图漫画“当你阻碍别人前进的同时,无疑切断了自己的后路”(作者:薛飞)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事物发展有曲折性,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②事物联系是多样的,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做事情要分清主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2·湖南·高考真题)花色各样的中国瓷器名扬四海,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铁元素,而白瓷的釉是单纯的石灰釉,铁的含量越少越好。青花瓷融中则含有钴元素。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一件瓷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不同颜色瓷器的特殊性寓于其普遍性之中
③具体分析瓷器的普遍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
④把握金属元素的特殊性才能制造不同颜色的瓷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023·贵州毕节·校考模拟)在非洲,原先用于充饥的热带植物辣木,现在被制成代茶饮;从当地人用于刷牙的“木棍”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牙膏;来自中国的葡萄品种首次在肯尼亚成活,为当地发展葡萄酒业带来新希望……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对人类更有益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
③创新意识可以推动事物价值的转换
④人能利用规律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海南·模拟预测)为方便居民生活,A市制定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措施,全力推进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当地坚持不见面交货、通勤车卡口备案、为周期性进出查验点的货运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等经验做法,确保货运车辆有序通行,坚决杜绝“一刀切”、随意限制和劝返货运车辆等行为。上述做法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①要善于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人们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③要充分利用条件,使要素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④要准确分析和把握推动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吉林·统考模拟)吉林是农业大省,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从拉升粮食产业链,到提质特色农业产业链,壮大种养循环产业链,吉林着力做强“三链”促进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到( )
①立足一产的基础地位,打好吉林发展根基
②树立全局观念,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③把握联系多样性,力争三大产业系统优化
④坚持整体性思维,实现三大产业同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23·海南·模拟预测)国家林草局会同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部门,在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研究等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生态地理格局和生态功能格局,突出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位和生物多样性、典型景观分布,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该方案的编制( )
①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妥善处理了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
③把握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④做到了客观和主观具体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3·湖北省·校考模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反外国制裁立法工作必须遵循和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坚持服务大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坚持急用先行,根据实践和形势需要,采取专项立法形式;坚持依法依规,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相关做法。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服务大局: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②运用法治思维:人类活动需要正确意识的指导
③急用先行:新出现的事物对人具有积极作用
④借鉴外国: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0·陕西安康·校考三模)受全球气候变暖、草原区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蝗灾多年来呈现高发态势。针对2020年国内外蝗情的复杂形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相应的蝗灾防控专家组,抓紧研究制定全国草原蝗灾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草原蝗灾的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面监测和对重点发生区的有效防治。这启示我们进行蝗灾防控应( )
①重视联系的多样性,注意把握联系中间环节
②尊重主观联系,根据需要建立人为联系
③注重联系的整体性,立足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④运用综合思维方式,统筹考虑优化治理策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3·四川内江·统考模拟预测)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
①胸怀大局是因为整体功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与部分是一致的
②共创未来是因为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迎难而上是因为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④自信开放是因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2023·浙江湖州·校考模拟)下列诗句与漫画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B.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错解分歧拂耳过,心开下日笑还来
9.(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大数据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技术层面,它也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另外,大数据的影响也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由此可见( )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
②基于实践活动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大数据技术符合客观规律,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④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构成了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做好规划衔接。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正确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
②事物发展的实质在于对事物的整体谋划和稳步推进
③坚持不断吐故纳新,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生命力
④加强顶层设计体现了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系统优化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三模)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强调,各国都有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习主席上述主张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应该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3·江苏扬州·校考模拟)“合意难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这些阻碍从短期来看,让学习更具有挑战性,让学习进程更慢,也让学习者垂头丧气;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益处的,因为这些阻碍能调动学习者的大脑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单调的知识。材料给学习者的启示是( )
①重视量的积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
②做好思想准备,勇敢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全面看待事物,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承认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这告诫党员干部要( )
①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23·西藏日喀则·统考一模)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针对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非农化”“非粮化”突出的现象,习总书记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构筑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牢固防线,由此可见( )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3·河南·统考模拟预测)2023年1月11日,商务部等14部门发出通知,公布了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名单,提出要及时评估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区要积极复制推广试点地区成功经验和模式,促进内外贸高效运行、融合发展。这说明( )
①来源于实践中的做法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②应坚持矛盾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应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④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之中,又高于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23·四川南充·阆中中学校考二模)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政策有力有效,为稳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今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为突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抓住关键群体和关键环节,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善于抓主流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 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
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 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
18.(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课标要求
考纲解读
考情分析
体系构建
考点梳理
真题在线
模拟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