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 液化?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液化的概念,能够判断液化现象。?(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2.科学思维?(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液化现象。?(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3.科学探究?通过教学活动,知道自然界中雾、露的形成原因及吸、放热情况。?4.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化、液化放热、液化的方式。?2.难点:液化现象的判断。?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用蒸笼蒸馒头,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还是下层的先熟呢??(二)新课教学?1.液化的概念?教学情境:演示“用酒精灯烧开试管里的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当试管里的水已经烧开时,从试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现象:在离试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看到“白气”。?提问:(1)同学们看到的“白气”到底是什么??(2)冬天人们嘴里会呼出“白气”,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知识归纳: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需要放热。?2.常见的液化现象?教学情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有哪些??(1)清晨草叶上的露珠、雾的形成,玻璃上的小水珠的形成等。?(2)水烧开后,从壶口冒出的“白气”;冬天人们嘴里哈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飞机的尾气等。?(3)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出来时,眼镜会变模糊而看不见眼前的景象。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会变模糊。?说明:“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液化的方式?问题:(1)怎样才能让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2)生活中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气体,在常态下气体是怎样变成液体的呢??知识归纳:?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4.液化现象的应用?问题:液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总结: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炖食物和蒸饭,如汽锅鸡,蒸包子、馒头等。?5.关于“导入”问题的解释?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热空气的密度小,高温水蒸气上升到蒸笼盖遇冷液化放出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