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
【笔记区】
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就是“雨生百谷”雨水生五谷的意思,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个九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1.【春节】正月初一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春节习俗:舞龙舞狮、放鞭炮、扫尘、贴春联、贴窗花、拜年;蒸年糕、吃饺子。
2.【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半、上元节、灯节、月夕。
元宵节习俗:赏月、赏花灯、猜灯谜、放天灯、燃灯放焰;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包饺子等。
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节日习俗:扫墓、插柳戴花、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等
4.【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又称端五、重午、重五、端阳。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二是驱瘟避毒、防灾祛病。
端午习俗: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香袋、挂艾草与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系五彩绳。
5.【七夕节】每年七月七日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月节、月夕等。
中秋习俗:祭月、赏月、拜月、观潮、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燃灯猜谜。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茱萸节。
传统习俗:出游赏秋、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8.【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与释伽牟尼有关,习俗有吃腊八粥、腊八豆、腊八蒜等
9.【除夕】
又称大年夜、年三十、除夜、岁除等
除夕习俗:扫尘、吃年夜饭、通宵“守岁”、零点之时燃放烟花爆竹、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挂灯笼。
判断节日:下面是和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指出各联分别写什么节日。
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 中秋节 )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
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清明节 )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节 )
万象喜回春守信,一元欣复始司晨。( 春节 )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 )
【例题一】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B.绿艾悬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节日:端午节
C.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节日:重阳节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中秋节
【例题二】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和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D )
A.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
C.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长圆。——中秋节
D.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春节
【例题三】列诗句所描述的传统节日,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B.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C.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D.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例题四】
【明德六校联考期中考试】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江小鱼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师提问:“冬季有哪些节气?”江小鱼回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B.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江小鱼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地茱萸。
C.江小鱼今年十四岁,属马。邻居姐姐得知后说:“我也属马,只不过是比你大了一轮的马。”江小鱼回答:“哦,我知道了,姐姐今年二十六岁。”
D.作文课上,老师以他自己的一篇文章给同学们示范讲解,江小鱼说:“谢谢老师抛砖引玉,您的文章给了我不少灵感。”
【答案】D
【考点】传统文化知识
【解析】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习题一】
【田家炳实验中学期中考试】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在我国古代交友中,莫逆之交是指情趣一致十分要好的朋友,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人们还把它叫做“乞巧节“
解析:选D乞巧节是指七夕节。
【习题二】
【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第一学月学业检测试卷】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正确一项是( )(2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众多民族参与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B.唐代以后,一般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在古代也有称丈夫为“丈人”的,如“当时丈人殁,虽少守孤儿。”也表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C.王阿姨1964年出生,在她的亲戚朋友中没有同一年出生的,而年龄比她小,但和她属相相同的却有5个。
D.“岁寒三友”是汉族传统寓意图案。由象征长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
答案:C
考点:考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解析:A.考察中秋节的别称。
B.考察古代“丈人”的意义,唐代以前就有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的用法。
C.考察十二生肖,小十二岁或十二岁的倍数的人属相相同。
D.考察“岁寒三友”的含义,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习题三】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 ②除夕 ③端午 ④元宵 B. 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C. ①重阳 ②七夕 ③端午 ④元宵 D. ①重阳 ②除夕 ③元宵 ④中秋
【习题四】
【麓山国际】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又称正元节、上元节、灯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包饺子、迎厕神等。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有关春节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D.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答案】:A
【解析】:元宵节没有“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春节特有的习俗。
【习题五】
【南雅中学】
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员节等,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B. 在二十四节气中,秋分在立秋之前。
C. 在天干中排列第八的是“辛”。
D. 在十二生肖里面,羊对应地支当中的“未”。
【答案】:B
【解析】:二十四节气排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秋分在立秋之后。
【新东方课堂链接】我们再一起温习下其它几个选项的知识,这些在新东方的语文课堂我们都讲过。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习题六】
【春季初三稻田中学入学试卷(语文试卷)】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明元宵节观灯,端午节悬挂艾叶菖蒲,重阳节佩戴菊花,中秋节和家人一起赏月。
B.今年(2018年)是戊戌年,小明15岁,小明的弟弟比他小7岁,所以小明的弟弟属鸡。C.赠送别人东西时说惠存,初次见面说久违,请别人修改文章叫斧正,恭敬地表示感谢叫敬谢不敏。
D.“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秋”分别是表示春天和秋天的开始,“至”是极点的意思,“夏至”“冬至”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炎热和最寒冷的节气。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传统文化知识。B.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小明弟弟应属“虎”C.初次见面说“”久仰;D.“至”也是开始之意。
【习题七】
【南雅中学第七次月考考试试卷】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元宵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包饺子、赏花灯、猜灯谜、迎厕神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指的元宵节这天。
读书人谦称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时,可以一说“不才”、“不肖”、“不佞”。
小王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求助于小张,小张说:“你放心,我一定鼎力相助!”
清明节按阳历算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左右,其习俗有踏青、扫墓、放风筝、荡秋千等。
【答案】C
解析: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习题八】
【长郡教育集团初中课程中心初三第七次限时检测】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清明既是节气名称,也是节日名称。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B.今天的报告会多亏您的帮忙才这么顺利,下次您若遇到难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写的是七夕节。
D.今年是丁酉鸡年,小悦悦已经3岁了,妈妈在蛋糕店定了一个合她属相一样的喜羊羊造型的蛋糕,为她庆祝生日。
【解析】A.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习题九】
【北雅中学】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C
【解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这一天,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给小孩涂雄黄、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新东方课堂链接】:每一个传统节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课堂上都讲过,在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主要活动是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活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复习任务
【童生试】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②飞龙舞凤成夜色 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 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B.①七夕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中秋
C.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七夕 D.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乡试】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会试】
一、【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学校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
6.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为“三曹”。
B.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好饮酒,擅作诗,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C.张三听说李四的父亲生病了,问李四:“令堂的病好些了吗?”
D.星期天小明到小红家去做客,小红非常高兴,开玩笑说:“你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
【答案】C
【解析】
C.张三听说李四的父亲生病了,问李四:“令堂的病好些了吗?”“令堂”为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二、【长郡集团郡维学校七年级第一次月考】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B. 《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是史铁生,双腿残疾,但仍然写下了《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小说,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忏悔、感激之情。
C.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本文主要通过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全文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D.《观沧海》的作者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阔大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答案】B
三、【雅礼下学期初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考试卷】
5.从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合欢树》 等。
B.冰心,原名谢婉莹,《繁星》《春水》是其受泰国作家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C.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小或者年龄小的家里人,可以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含妹”等。
D.毕业在即,同学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礼物互赠,小强为了感谢老师的垂爱,亲自书写了对联作为礼物赠与老师。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泰戈尔是印度人。
四、【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5.【文化长廊】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明把修改好的作文交给李老师,说:“李老师这是我的拙作,请您斧正。”
B.小华对小军说:“我们是好朋友,你遇到了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C.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一般为八句,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词,天净沙是词牌名,这首词被誉为“秋思之祖”。
【答案】A
【解析】
A.斧正: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
B.鼎力相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
C.(首颔颈尾)
D.《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雅礼集团语文七上期中考试】
5.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论语》共 20 篇,由孔子编写,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B.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C.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都提到了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的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的两大重要主题。
D.《世说新语》是由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志人散文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人的言行与轶事。
【答案】C
【解析】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B.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D.《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集。
【长郡教育集团初中课程中心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小文去看望小学班主任,一进门就客气地说:“光临寒舍,打扰您了。” B.老师送小文一本书,小文高兴地说:“谢谢您!定当惠存,不敢怠慢。” C.作文批改课,小文朗读自己的作文,最后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对拙作批评指正。”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周易》《孟子》合称为“四书”。
【答案】C
【解析】
A“寒舍”是谦称,只能称自己的家为“寒舍”;
B“惠存”是敬词,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时所题的上款,选项中是说自己,表述不得体;
D《论语》《大 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湖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第一次七年级联考】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2分)
A邻居邀请小明去家里坐坐,小明说:“今天我还有事,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B小王参加同学十三岁的生日宴会,宴会上小王对同学说:“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C老李的女儿获得长沙市独奏比赛一等奖,老李对钢琴老师说:“感谢您对令爱的栽培。”
D小阳向校报投稿,在给校报编辑的信中说:老师,您好!拙作仍有许多瑕疵,敬请斧正
【答案】5.D
【解析】 A选项,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接受自己的意见。语境不符合。
B选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60岁以上长辈的祝福,祝愿他们长寿。此处祝福刚13岁的同学不太合适
C选项,令爱,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语境不符合。
D选项无误。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斧正,敬辞,请别人修改文章。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上周张明的妈妈生病了,李军对张明说:“听说家母身体有些不适,是否已经痊愈了呢 ”
B.小花说:“我的爷爷今年八十六岁了,已经是古稀之年,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C.我们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提高阅读速度,较快把握文章大意。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C
一、【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B.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弱冠”指年已二十岁的男子,“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
C.王强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的盛情款待!”
D.小明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贵庚?(书面语)”
【答案】B
【解析】A选项诸葛亮的朝代错了,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B选项正确。C选项光临寒舍,寒舍是自己的家,别人来到自己的家里,对客人表示欢迎的谦称。D选项贵庚用于书面语,这里是口语。
二、【雅礼中学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诚子书》诚是告诚、劝勉的意思,书是书信。题目表明这封信是写给儿子诸葛瞻的,是一封家书,旨在劝勉儿子。
B、小明告诉小华:“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过后就是大寒了。”C、丽丽说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小红向丽丽问道:“您的家父今年贵庚
D、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答案】A
【解析】B冬雪雪冬小大寒C家父只能称呼自己的父亲;D代表作为童话
三、【长郡初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和智慧的结晶。清明既是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之一,它之后的节气是谷雨。
B.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赏菊,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的约定俗成的活动
D.处暑是夏天的节气,表示炎热夏天快要结束了。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答案】D
【解析】处暑是秋天的节日
四、【周南集团初一年级联考试卷】
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位作家刚刚完成一部新的作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
B.古人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笑纳”“劳驾”等,谦辞类“薄面”“拙见”“寒舍”“敝人”等。
C.《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诸葛亮,字孔明,琅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答案】C
【解析】(1)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既是东汉末年,也是三国时期的人。(2)东汉末年和三国不是一个时期。三国指的是公元220年~280年的历史时期,而东汉是指公元25年~220年的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是指公元220年前面一段时间,220年东汉灭亡,才形成了三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