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醉翁亭记作者作品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遭谗被贬,欧阳修因上疏替其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此文即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知识链接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在颍州时又改名号叫“六一居士”。“六一”源于:“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归纳总结结构图解醉翁亭记亭之位置亭名由来 山水朝暮之景 之乐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 寄情山水众宾欢 与民同乐太守醉 宴酣禽鸟乐 之乐游人乐太守乐结尾:道出姓名主旨点睛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快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自主学习字音字形洌( liè ) 伛偻( yǔ lǚ ) 野sù( 蔌 )觥筹交错( ɡōnɡ chóu ) 颓然( tuí )文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1)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②临溪而渔 来到(2)乐①山水之乐乐趣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归①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4)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5)而①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连词,表顺承②而年又最高 连词,表递进,而且③泉香而酒洌 连词,表并列④而乐亦无穷也 连词,表因果⑤往来而不绝者 连词,表修饰2.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起别号(5)杂然而前陈者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3.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1)环滁皆山也 环绕(2)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4)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5)野芳发而幽香 花(6)泉香而酒洌 清(7)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开(8)太守谓谁 为,是4.句子翻译(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课内精读1.第1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既把“醉”和“乐”联系起来,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是全文叙事和抒情的线索,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2.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禽鸟的鸣声起伏婉转,在林间飘荡,突出表现了“禽鸟之乐”,更衬托出了滁人游之乐以及太守的与民同乐。3.文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方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4.范仲淹写“此乐何极”,欧阳修写“乐亦无穷”,请分析二者“乐”的不同之处。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欣赏春季美景之乐,后者是欣赏四时山水之乐。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巩固提升(2022云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醉翁亭记》第1段。【乙】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即黄州。⑧阖:闭,意为天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像鸟张开翅膀(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3)谪居齐安 谪:贬官降职(4)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美好景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江水的急速变化,让人看上去惊心动魄,不可长久观赏。3.甲文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两次问答在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①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解释了醉翁亭的由来;②表达了作者对亭的喜爱和给亭取名的自豪之情。4.甲、乙两文中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甲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山间景色,呈现的是优美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乙文描写快哉亭波澜壮阔、变化万千的雄伟景象,呈现的是壮美景象,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参考译文·乙】长江流出西陵峡之后,开始进入平缓的地带,江流奔放壮阔。南面有沅江、湘江汇入,北面与汉江、沔江交汇,它的气势越发高涨(昂)。江水汇聚到赤壁之下,波涛汹涌水势浩大,仿佛大海一般。清河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居住黄州,在靠近他房屋西南方的地方修了一座亭,用来观览江流的美好景象。我的兄长苏轼给它取名“快哉亭”。站在亭中放眼望去,江水波澜汹涌,阴晴变化,气象万千。白天可见舟船在江水之间出没,夜晚能听到鱼龙在赤壁之下悲鸣呼啸,江水的急速变化,让人看上去惊心动魄,不可长久观赏。而现在凭坐亭中的几席之上,就可以玩赏眼前的美景,这就是它被称为“快哉”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