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这一章节第1节《水到哪里去了》,主要介绍水的流动和水的消失现象。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水流动和水的消失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水的流动和水的消失现象。b. 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中的流动方式。c. 知道水可以消失,但并不会真正消失。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b. 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的流动和水的消失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的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消失。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迷惑和困惑。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a. 老师展示一个杯子里装满了水,并将其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b. 学生们可以提出各种猜测和想法,如水被太阳蒸发了、水渗透到地下等。第二环节:概念讲解a. 老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例如,可以使用一个模型展示水从山上流向河流的过程。b. 老师解释水在不同环境中的流动方式。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说明水流进地下、水流进河流等情况。c.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水消失的原因,并解释水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转化成了其他形式。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 水蒸发:将一杯水放在阳光下,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杯子里的水变少了。解释这是因为太阳的热量使水变成了水蒸气,它升到空气中并消失了。- 水渗透:在一个盆子中倒入一些水,然后放入一块海绵。学生会观察到海绵吸收了水,水看起来消失了。解释这是因为海绵的细小孔隙可以吸收水分,所以水渗透到了海绵里。第三环节:实践活动a. 老师将一个容器中的水倒入另一个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过程。可以使用透明的容器和不同颜色的水来增加趣味性。b. 学生们可以自由探索水的流动方式,并记录观察结果。他们可以观察水流的方向、速度和路径等。c.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消失现象,并提出可能的解释。例如,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或者渗透到地下。第四环节:总结归纳a.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b. 老师强调水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转化成了其他形式。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说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最后会变成云和雨水。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 水流进地下- 水流进河流- 水消失并没有真正消失七、教学反思:通过《水到哪里去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加深对水的流动和消失现象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