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上,与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致,即“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B.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暮年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C.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声写声:箜篌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悲抑的琴声使芙蓉哭泣,欢快的琴声使兰花张口笑。
D.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愁思”就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一诗的诗眼。诗人如海如天的“愁思”既来自被贬柳州的政治上的失意,又有前路迷茫的惆怅,既有对望而不见的好友的牵挂,又有音书阻隔的孤独。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4.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思归之情。
6.“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内容的理解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邺都引①
[唐]张说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春江花月夜 (节选)
[唐]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7.下列对本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紧张后紧接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清雅,是为了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B.第一首诗“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侧面描写曹操的政绩,城池绵延环绕,桑榆沿河密布,一派富庶的景象。
C.第二首诗,作者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由写景转向人生的思考,借月阐理,兼有抒情,为下文写相思起到过渡作用。
D.第二首诗中,“白云”飘忽,比喻游子像白云一样缓缓离去,行踪不定,“青枫浦”更是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之愁苦。
8.请分析两首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10.《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诗人突出这轮明月传递的情感分别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1.《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12.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深沉哀伤 B.恬静幽美 C.流畅自然 D.清新婉丽
13.全诗围绕“月”来结构全篇,又借月抒发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泰山六首(其三)
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叙事,诗人登上日观峰,拨开浓浓云雾,似乎打开了神仙世界的大门,想象奇特。
B.诗歌五六句写景,黄河从西方奔涌而来,流入远山之间,“窈窕”绘尽其深远曲折之态。
C.“蹉跎凋朱颜”实则借仙童之讥笑抒发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年华蹉跎,容颜老去之怅惘。
D.全诗采用虚写,描绘泰山奇伟之景,为遇见仙童做了铺垫,并以此侧面烘托了仙童形象。
15.诗歌在塑造诗人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1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8.—词多义
宛转
江流宛转绕芳甸( ) 宛转娥眉马前死( )
徘徊
可怜楼上月徘徊( )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花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其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冒”“罗”二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静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虽然古体诗不严格要求对仗,但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也很工整。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两句是写芬芳艳丽的荷花虽无比美丽,却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20.诗人借吟咏荷花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21.诗歌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2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诗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23.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节选)①
唐 李颀
蔡女②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③。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①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 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②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 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③摵,读sè,古同“槭”,树枝光秃,叶凋落的样子。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不提“董大”而说“蔡女”,三、四两句写蔡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衬托出了琴曲的感人魅力。
B.五、六两句写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古戍、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感到乐声哀婉。
C.诗人描写董大的琴声,都从正面着手,以形象的描绘来烘托凄恻动听的声音,如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哀鸣。
D.这首七言古体长诗,赞赏了董大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并且巧妙地把演技、琴声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
25.“四郊秋叶惊摵摵”一句中的“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6.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
(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2)“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27.请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三、小阅读-课内
28.阅读教材中的篇章(节选),按要求作答。
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两篇中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江”和“月”,但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差异?
29.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17】江树 。
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
30.“可怜楼上月裴回”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春江花月夜》
31.《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②,愿逐③月华④流照⑤君”中“逐”字用得极好,请品味其妙处。
3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春江花月夜》
33.《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34.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
35.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6.赏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逐”字。
四、情景默写
37.春江花月夜
(1)在《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 , 。”
(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泻下,照得江畔的白沙也看不见了的句子:“ , 。”
(5)《春江花月夜》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 , 。”
(6)《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 , 。”
(7)《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白云、青枫浦托物言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的句子:“ , 。”
(8)《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的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上,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9)《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以“鸿雁”与“鱼龙”为意象,说明了游子佳人音讯断绝的情况。
(10)《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 , 。”
五、填空题
38.识记字音
宛转( ) 纤尘( ) 捣衣砧( ) 碣石( )
滟滟( ) 芳甸( ) 霰( ) 汀( ) 青枫浦( )
六、非选择类
39.文言句式
白云一片去悠悠( )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C 6.“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7.A 8.异:“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比,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同:都抒发了对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9.C 10.(1)生命短暂,但却“代代无穷”,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对人生充满了追求与热爱。
(2)思妇与游子两地相思,天各一方,望月思人。
11.张若虚 12.A 13.全诗先写“海上明月共潮生”,继写“皎皎空中孤月轮”,最后写“可怜楼上月徘徊”,“斜月沉沉藏海雾”,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穿全篇,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月,首先是自然美的典型,江天一色,海上月明,寥廓宁静动人,使人充满了喜悦和赞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借月抒发对生命意义的切身体悟,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人类代代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继而又感叹人生多愁,抒发游子的离情和亲人的相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柔婉酣畅,在诗情画意中融入了深深的哲理。
14.D 15.①典型的细节动作描写。“登”“凭”“揽”等动作表现了诗人攀登泰山的豪迈形象。②契合身份的神态描写。“精神四飞扬”表现了诗人神清气爽的精神风貌。③侧面烘托。青童“笑我”等侧面描写衬托了诗人求仙不得的怅然若失的形象。
16.C 17.①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②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
18. 动词,辗转 形容词,凄楚缠绵态 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 动词,犹豫不决
19.B 20.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借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的苦闷。借写荷花徒有美丽却无人为它传递馨香,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举荐因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③年华流逝、岁月蹉跎的感慨。借写荷花美丽却无奈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只能坐看年华老去的无奈。
④积极用世的渴盼。借“愿托华池边”一句在说希望自己像荷花一样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表达了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期待。
21.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蜀道之难。 22.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3段写社会环境险恶过渡。 23.“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24.C 25.董大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纷纷凋落。一个“惊”字生动地写出琴声极强的感染力,表现了董大技艺的高超。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像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
26.(1)A 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2)“月”在文中起了线索的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
27.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沉沉”二字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他的相思。“摇情”化静为动,与江水江树一起晃动,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8.(1)苏轼感慨人生无常,以及神仙不可求,长生不可得的悲观,话语中透露着强烈的虚无主义。
(2)张若虚感叹人事易逝、自然永恒,表达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
29.“摇”“满”二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写得具体形象,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令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鲜花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也令人仿佛看到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一个“满”字让人感觉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悲伤但并不绝望的相思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30.“可怜”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态。“裴回”也运用了拟人修辞,极为生动传神,描写出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样子,月亮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31.“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
32.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不禁浮想联翩,神思飞跃。这两句发问既是天真稚气的问,又是深沉的问,也是永无答案的问。反复琢磨,就会发现,这两句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
33.这两个字把思妇的惆怅、迷惘形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似乎要和思妇为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思妇的玉门帘上和她的捣衣砧上。但思妇却触景生情,反而更加思念游子。她想要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要忘却但又做不到。
34.因为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35.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鸿雁和鱼儿,如今也无法传递音信,这又为思妇平添几重无奈与痛苦。
36.“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得透彻淋漓。
3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38. wān xiān zhēn jié yàn diàn xiàn tīng pǔ
39.数量词后置,应为“一片白云去悠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