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3节《水结冰了》,主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结冰。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原因和过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他们对冰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凝固现象。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导入课堂:“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结冰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激发他们对冰的认知和好奇心。第二环节:新课呈现展示一张描绘水结冰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块冰块,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冰的特点和形态。引导学生发现冰是由透明的块状物质组成的。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准备好以下实验材料:- 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 水- 冰块1. 将两个杯子中的水温度调整到相同的温度。2. 将一个杯子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另一个杯子放置在冰箱中。3. 让学生预测哪个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并记录下来。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示例:学生A:我觉得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因为冰箱里的温度更低。学生B:我觉得两个杯子中的水会同时结冰,因为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第四环节:讨论学习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找出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因。解释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示例:老师:实验结果是什么?哪个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学生A: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B:因为冰箱里的温度比较低,所以水更容易凝固成冰。老师:非常好!实际上,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会开始缓慢地排列成规则的结构,形成冰的晶体。第五环节: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示例: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水在低温下结冰的现象。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分子会开始排列成规则的结构,形成冰的晶体。这就是水结冰的原因。下次你们在冬天看到冰时,就能知道它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了。六、板书设计:水结冰了- 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 水分子排列和结构变化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本节课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体验水的凝固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因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和思考。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冰的作用和利用价值,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