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5节《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主要介绍水的溶解性质以及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问题。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水的来源、性质和用途,对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水的溶解性质,了解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溶解性质,认识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的溶解过程,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水的溶解性质,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对水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想一下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例如:水的无色、无味、能溶解物质等。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吗?水能溶解的物质有没有限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环节:展开探究
1. 实验1:观察水能溶解的物质
a. 老师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糖、盐、小苏打等,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小碗中。
b. 老师分别向每个小碗中加入同等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种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c.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物质是否溶解,如果溶解了,溶解程度如何。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到糖和盐在水中溶解,而小苏打在水中只溶解了一部分。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糖和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而小苏打只溶解了一部分?
- 溶解程度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 实验2:探究水能溶解物质的限制
a. 老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物质,如沙子、铁钉、木块等,并将它们放在小碗中。
b. 老师分别向每个小碗中加入同等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种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c.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为什么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例如,他们可以观察到沙子和铁钉不能溶解在水中,而木块也不能完全溶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沙子、铁钉和木块不能溶解在水中?
- 溶解程度是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例如,他们可以总结出水可以溶解一些固体物质,如糖和盐,但不能溶解其他固体物质,如沙子和铁钉。
2. 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某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预测。
举例说明:
在实验1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糖和盐在水中溶解,而小苏打在水中只溶解了一部分。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溶解程度的差异,得出结论:物质的种类不同,溶解程度也不同。例如,他们可以说:“糖和盐溶解在水中的程度比较高,几乎完全溶解了,而小苏打只有一部分溶解了。”
在实验2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沙子、铁钉和木块不能溶解在水中。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物质的性质,得出结论:物质的性质不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例如,他们可以说:“沙子、铁钉和木块都是固体物质,它们的性质不同于糖和盐,所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将逐渐理解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以及物质的性质对溶解性的影响。这样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要点:
- 水能溶解的物质种类和数量的限制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溶解过程,提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物质溶解的机制和因素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水的溶解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