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资源简介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2013·云南西双版纳中考)勐海县某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有关“西安事变”的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资料,其中错误的是(  )
A.时间:1936年12月12日         B.发起人:张学良、杨虎城
C.目的:要求汪精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结果:得到和平解决
【解析】目的叙述是错误的,西安事变的目的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不是汪精卫。故选C项。
2.对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摆脱经济危机  B.缓和国内矛盾  C.掠夺中国资源  D.实现中日共荣
【解析】正确答案选D。此题考查的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属于简单的理解识记题。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为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加快了对中国侵略的步伐。
3.在日本20世纪30年代侵略中国之前,所发动的侵华活动有(  )
①发动甲午中日战争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④割占香港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正确答案选A。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4.“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
【解析】正确答案选B。此题是识记题。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一段南满铁路,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制造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
5.下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的呐喊和呼号。该石碑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解析】正确答案选A。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6.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解析】正确答案选D。此题考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
7.如下图示,从图中能获得最有效的历史信息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正确答案选B。在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张学良、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主角。
8.“劝蒋──扣蒋──释蒋”这一过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
【解析】正确答案选B。此题属于稍难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概况的了解。
9.下列历史事件与上海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解析】正确答案选B。“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沈阳;“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一二·九”运动发生在北平;西安事变发生在西安。
10.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粉碎国民党亲日派企图C.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D.挑起国民党内部矛
【解析】正确答案选C。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霸占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至此,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以20世纪30年代的哪一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作为创作背景的?
(2)漫画反映了当时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3)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1)1931年“九一八”事变;
(2)不抵抗政策;日军长驱直入,不到半年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
(3)中日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事件影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到,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九一八事变。漫画中“反映蒋介石为日本侵占东北让路”可知此事发生在东北,又告诉你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故判断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让路”体现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沦陷。第三个问题属于识记题,主要考查学生“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他与国民党政府的主张是不一样的,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高级将领。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扣押后,有人说:“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杀了他,报仇雪恨!”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蒋介石只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放了他。”
根据材料一,说说:
(1)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二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1)逼蒋抗日
(2)后一种观点。因为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一小题的答案在材料一中就可以找到,而设问中也已提示学生要“根据材料一”,仔细研读材料后应该能顺利找到答案即为“逼蒋抗日”。
第二小题是“兵谏”后社会上的两种呼声:“杀蒋”?“放蒋”?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霸占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至此,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样自然而然的完成第三小题的答案。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能认识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知道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二)掌握“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三)收集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如杨虎城、张学良、杨靖宇、马占山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身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能分析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转折。
(五)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绝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及影响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难点: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播放音像资料,还原历史事实。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3.采用讲授法、联系阅读法、问题情景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播放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松花江上》
2.请生思考:为什么美丽的松花江畔会出现如此悲惨的景象?
1.生看视频《松花江上》
2.预计生能顺利说出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播放音像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视觉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制造了氛围
阅读材料分析侵华背景
1.呈现《田中奏折》(1927年)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两则材料
2.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则材料中你能读出些什么?
1.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史料分析日本侵华原因
2.学生回答学生点评
1.解读史料,培养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教给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方法
2.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听说能力,拓展其思维
观看阅读认清侵华事实
1.点击《九一八事变》视频链接。要求学生在视频中并结合课本知识找出此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展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三省进行的屠杀和破坏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失去东北三省会给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
?
2.展示《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和日军侵占上海图
?
?
?
1.观看视频。并找出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生通过分析得出:失去东北三省将助长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并使华北失去屏障,加速日本侵华进程。(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指导他们看中国地图)
2.看图片,了解日本在侵占东北三省后又策划了“华北独立”,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1.根据问题观看视频,防止学生观看的盲目性,可提高上课的注意力。提高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图片的观看可使学生感受到日军的罪行和中国人民所受的痛苦,达到情感的教育
?2.充分认识日本欲征服中国的野心,认识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抗日的急迫性,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
?
自主阅读探究抗日战争
?
?
?
1.要求学生阅读书本70-72页,思考:
(1)面对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政府的政策是怎样的?
(2)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3)全国人民的反应如何?
每个问题都提供相关史料或图片,配以相应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予以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总结出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局部抗战
国歌适时播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响彻大地,以悲壮的革命热情,吹响了抗日战争的进军号角
2.引导学生思考,全国已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国民党中的一些爱国将领态度又如何?他们抗日救国的愿望在当时能够实现吗?
3.播放视频,呈现材料,分析西安事变的原因
4.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是该“放蒋”还是“杀蒋”?从而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对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
1.阅读课文,并根据提供的材料,寻找有用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解惑
?
?
?
?
?
?
?
?
?
?
?
2.快速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
?
3.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的分析事变原因
?
?
4.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1.通过蒋介石政府、共产党、全国人民的反应的解读,认识到抗日是社会形势发展的趋势,也为后面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国歌的播放是为了烘托气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激起了抗日的决心,使本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
?
3.提供丰富的材料,学会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认识民族危机是事变的根本原因
4.用讨论的方式可激发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通过对比认识到杀蒋对抗日的不利,这样更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你说我言畅谈历史感悟
1.让生畅谈历史感悟
?
2.总结课文
1.回顾本堂课内容,畅谈历史感悟
2.学生各抒所见,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情感教育,以史励今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重新编排? 板块明了。在设计时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而是重新编排,把全课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阅读材料 分析侵华背景。用2则史料分析日军侵华是早有预谋的,同时也是为了转嫁经济危机。
第二板块:观看阅读 认清侵华事实。此板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日军策划的“华北独立”,认清日本的侵华本质,用事实证明日本炸毁柳条湖南满铁路的狼子野心,从而真切体会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三板块:自主阅读 探究抗日战争。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多角度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社会各阶层的态度,懂得“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明白抗日义勇军的抵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是局部战争,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一二·九”运动,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四板块:你说我言? 感悟历史。学生能用所学知识畅谈感悟,既巩固了知识,又能达到情感教育,以史励今。
整个流程自然、顺畅,全课按照事态的发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清晰明了。
(2)材料丰富? 历史再现。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用史料分析侵华背景,讲究论从史出;2个影音资料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加深学生印象;用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电文分析其不抵抗政策,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张、杨发动“兵谏”的动机。这些史料丰富了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
2.不足之处
(1)本课的重难点几乎都放在第三板块,虽然精心设计了问题加以引导,但由于内容多,史料丰富,信息量大,学生在这一板块容易出现疲劳。
(2)谈历史感悟时思维狭窄。大部分同学只会从“日军侵华-振兴中华”这个角度思考,而忽视了诸如民族团结、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等角度,回答比较单一。
3.改进思考
(1)把第三板块的内容设计成4个小板块分组讨论。面对日军侵略,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反应如何?①国民党政府的态度②共产党态度③国民党爱国将领态度④全国人民的态度。小组学生可阅读教材和史料完成探究小任务。这样可激发探究兴趣,而且学习目的明确,效率高。
(2)感悟时提示学生从多个角度畅谈自己想法,在互动中可加以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