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导学案答案探究一(1)偏南风(或东南风)(2)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分布在城市边缘,低价较低;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有隔离带(河流)分开,减少了对居住区的污染(3)A 风景区(环境好);地势高:远离工业区,污染小(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河流下游)解析(1)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方向,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偏南风或东南风。(2)除考虑风向外,图中该地工业布局的合理性还有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分布在城市外缘,地价较低。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隔离带(河流)分开,减少了对居民区污染。(3)A、B、C、D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A。高级住宅区分布在该地,原因是该地靠近风景区,环境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高。远离工业区,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河流上游,污染小。对点训练1 D解析从图中看,两种用地类型并未呈交错分布,A不对;从图中看,商业区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较大,农业用地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很小,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大,B不对;图中反映的是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付租能力的高低变化,无法反映商业用地向郊区拓展的情况,C不对;从图中看,在城市城郊结合部,商业用地地租远高于农业用地地租,说明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租金低,D对。故选:D。探究二(1)英国: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国:起步晚,水平低;速度较快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改革开放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增大;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解析 本题总体考查城市化进程和特征及学生读图能力。(1)结合图示,英国为发达国家,其城市化发展特征为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特征为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2)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同时,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不再限制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3)逆城市化是指人们离开大城市市中心地带前往郊区、中小城镇甚至农村地区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城市市中心区出现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对点训练 1.D 2.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1.从图中可读出,2005年该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为50%,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大于70%,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低,A错误;B.从图示信息可得,1995年后该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二、三产业的增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协调,B错误;C.从图上可以看出,1995年后该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说明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协调,C错误;D.从图示信息可得,该省城市人口比重增幅最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D正确。2.A.该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耕地大大减少,A正确;B.该省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应为东部发达省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B错误;C.该省经济发达,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高,C错误;D.从图示信息无法判断该省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D错误。探究三D(2)A(3)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生土、木材、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第(2)题,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需要。第(3)题,客家土楼建筑材料使用土、卵石和杉木等,反映出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状况;房屋的高度及建筑方式,则与当时的技术水平密不可分。第(4)题,聚落布局形式紧密,居住一律平等,说明了客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种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社会文化心态。对点训练 1.A 2.B解答1.在大城市中,一个区域内如果有某个民族、种族和宗教占优势,它的影响或势力范围可能逐步扩展,便会形成民族聚居区。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属于这一类民族聚居区,民族因素属于社会因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牛街礼拜寺和传统的清真寺都是宗教建筑,由于牛街礼拜寺在兴建的过程中受到北京当地文化的影响,所以建筑风格迥异,B正确;人口密度、消费水平和交通条件对于城市里的建筑风格的影响不深刻,故ACD错误。故选B。达标检测1.C 2.B 3.D解析1.读图,根据地租理论,城市功能区由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住宅区位于一环、二环之间。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三环路,C对。三环路以外是工业区,A、B、D错。2.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向郊区迁移,可降低生产成本,①对。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运输便利,上下班方便,②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迁出是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③对。劳动力仍是城市居民,④错。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向城区迁移,⑤错。B对。3.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有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①对。市中心交通拥堵,环路处交通便利,停车方便,②对。二三环路人流量不如市中心大,③错。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环路处方便人们驾车购物,④对。市中心人口增加,没有减少,⑤错。4.D 5.A 6.D解析4.以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为情景,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相关知识判断城市中功能区分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能力。据图可判断与1970年人口密度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商务区白天(工作)人口密度增大,夜间(居住)人口密度减小,说明中心商务区中常住人口比例减少,住宅区从中分离,因上下班而发生“钟摆式”人口流动现象。故选D。5.中心商务区中常住人口比例减少可以判断可能发生了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在大城市上班,在郊区、小城镇或乡村居住,其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故选A。6.根据中心地理论,服务范围大的城市彼此之间相对距离较远,A错。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城市本身及指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B错。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服务范围大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C错。服务范围大的城市等级一般较高,D对。故选D。考点:城市服务范围及等级城市功能分区7.B 8.C解析7.B要确定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巡逻警车的位置,需要通过车载定位系统,对出事地点附近的警车进行准确的定位,采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故选B。8.C110指挥中心确定出事地点后,调动相关图层,分析实时道路状况,得出最优出警线路,故选C。9.(1)文教 住宅(2)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3)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位于城市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4)方案一、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共基础设施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方案二、西南部地势较高,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上游,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解析:第(1)题,公共事业用地主要指用于公共服务事业的用地,如政府、文教、医疗等;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住宅用地。第(2)题,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广,交通要求高,一般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边缘及主要交通位置附近。第(3)题,化学工业污染水源和大气,一般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和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季风垂直的郊外。第(4)題,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用地等方面对比。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年 月 日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复习【学习目标】1.对于给定的案例,判断城镇功能区的布局和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其布局的原因2.根据案例,说明城乡空间结构特征,并分析城乡分布的区位条件3.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4.运用数据或图表,说明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从自然环境角度,综合分析城乡景观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城乡景观反应的地域文化的特点【学习重点】城乡空间结构特征 城镇化【学习过程】一、自学静悟1.城镇内部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点及位置2.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4.城镇化的意义和出现的问题5.地域文化在乡村与城市景观中的体现合作探究探究一 城市的合理规划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除考虑风向外,图中该地工业布局的合理性还有哪些 (3)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居住区的是试分析高级居住区分布在该地的原因.对点训练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下题。1.该图体现 (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探究二 城镇化读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简述图示时期中、英两国城市化特点。(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形成图示城市化特征的原因。(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对点训练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A.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较高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2.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小结探究三 地域文化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这些地方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较多,加之惧怕当地人的裘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具有抵御作用的城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材料二 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下列关于客家土楼建造地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常叶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2)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3)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受 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 因素有关。这种被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居住方式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对点训练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的一段街道,因回族聚居而闻名。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是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读图“牛街礼拜寺”景观图,完成下题。1.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社会因素B. 经济因素C. 行政因素D. 生态环境因素2.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出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A. 人口密度B. 地域文化C. 消费水平D. 交通条件小结三、展示分享我展示 我质疑 我补充四、点评精讲五、达标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A. 一环路 B. 二环路 C. 三环路 D. 环城路2.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⑤3.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市中心交通拥堵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⑤市中心人口减少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④如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据此完成小题。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A. 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B. 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C. 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 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A. 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B. 城市生态环境优美C. 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D. 城市流动人口增加6.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服务范围大的城市彼此之间相对距离较近B. 城市的服务范围是指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C.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服务范围大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多D. 服务范围大的城市等级一般较高大数据的应用让贵阳市的城市管理越来越智能化。例如,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大大提高了出警效率,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7.110指挥中心要确定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巡逻警车的位置,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A.遥感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虚拟现实技术8.110指挥中心要为警车从所在地至出事地点规划最快捷的线路,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9.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试简述其理由。(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4)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选址方案,你支持哪一种?请阐述你的理由。2020级地理备课组 编制: 审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复习导学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docx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导学案答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