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苏科物理补充习题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做 功实质——内能与其它能的转化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机热机原理: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的燃气的内能 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吸气冲程:压缩冲程:机械能——内能做功冲程:内能——机械能排气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回顾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2圈,活塞往复2次,完成1次做功。①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之比。是燃料的一种特性。热值③燃料完全燃烧放热:②单位:焦/千克(J/kg)、焦/米3(J/ m3 )★知识回顾qq(气体)比值定义法例1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粗测蜡烛的热值q。图中A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一根小木棍从其上部沿直径方向穿过;B是一个下部开了许多通气孔的罩子。★典例分析例1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粗测蜡烛的热值q。图中A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一根小木棍从其上部沿直径方向穿过;B是一个下部开了许多通气孔的罩子。★典例分析【分析】: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质量之比,叫作这种燃料的热值。要测量燃料的热值必须测量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再利用q=Q/m计算得出。本实验是通过测量水升高的温度来反映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水吸收的热量可以用Q吸=C水m(t-t0)计算,其中C水=4.2×103J/(kg·℃),蜡烛质量的变化测可以用天平测量获得。由于该实验中存在热量损失,所以测出的热值比真实值小。例1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粗测蜡烛的热值q。图中A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一根小木棍从其上部沿直径方向穿过;B是一个下部开了许多通气孔的罩子。★典例分析(1)观察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小组是通过测量 间接测量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水吸收的热量(2)要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温度计天平例1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粗测蜡烛的热值q。图中A是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一根小木棍从其上部沿直径方向穿过;B是一个下部开了许多通气孔的罩子。★典例分析(1)某次实验的数据如表所示,则测得这支蜡烛的热值q= J/kg。1.575×107(2)本实验测出的热值会比真实值 ,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一条即可)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全部被水吸收。偏小1. 关于如图所示的实验或实验装置的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a)的实验能演示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B. 图(b)的装置能演示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C. 图(c)的装置能演示做功可以改变空气的内能D. 图(d)的实验能演示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B2. 关于如图所示的男孩和女孩暖手的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他们都是通过热传递来暖手的B. 他们都是通过做功来暖手的C. 女孩是通过热传递来暖手的,男孩是通过做功来暖手的D. 女孩是通过做功来暖手的,男孩是通过热传递来暖手的C3. 如图所示是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压缩冲程是( )B★典例分析4.现探明中国南海海底有大量的可燃冰。已知可燃冰的热值比煤气的热值大得多,由此可知,相等质量的可燃冰和煤气完全燃烧时, 放出的热量多。1kg可燃冰燃烧一半后,剩余可燃冰的值 (变大/减小一半/不变)可燃冰不变5.小华将4kg水由20℃加热到70℃,消耗了0.07m3天然气。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是4.2×103J/m3。(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2)0.07m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3)为什么水吸收的热量少于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5.小华将4kg水由20℃加热到70℃,消耗了0.07m3天然气。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是4.2×103J/m3。(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解:Q吸=c水m水△t=4.2×103J/(kg·℃)×4kg×(70℃-20℃)=8.4×105J5.小华将4kg水由20℃加热到70℃,消耗了0.07m3天然气。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是4×107J/m3。(2)0.07m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解:Q放=Vq=0.07m3×4×107J/m3=2.8×106J5.小华将4kg水由20℃加热到70℃,消耗了0.07m3天然气。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是4×107J/m3。(3)为什么水吸收的热量少于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有热量的损失,所以水吸收的热量少于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1. 将皮球从离地某一高度O点处水平抛出,球落地后又弹起。它的部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皮球经过同一高度的A、B两点时动能相等B.皮球第一次反弹后到达最高点P点时速度为零C.皮球在D点时的机械能小于在C点时的机械能D.若将皮球表面涂黑,则会在地面M、N两点留下两个大小相等的黑色圆斑C2.汽油机是热机的一种,汽油在汽缸内燃烧时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在设计制造时,汽缸外有一个水套,让汽缸被水包围着,这是通过 的方式减少汽缸的内能。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转速是1200r/min,该汽油机每分钟内完成 个工作循环、 个冲程、活塞往返 次、对外做功 次。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传递600240012006003. 小帆在老师指导下,用如图a 所示的同一个实验装置分别加热100g的甲、乙两种液体(其中一种是水),用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乙从20℃加热至沸腾刚好消耗了4g酒精(q酒精=3×107J/kg).若单位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与乙吸收的热量相等,c水=4.2×103J/(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乙=2.4×103J/(kg·℃)B.乙的吸热能力大于甲的吸热能力C.0-8 min乙吸收的热量为3.36×104 JD.该酒精灯的加热效率为28%C(共16张PPT)12.3 物质的比热容苏科物理补充习题①物质吸放热能力:与物质质量、变化的温度、物质种类有关。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②物理意义:描述物质的吸放热能力。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③定义:物理学中,将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比热容。④公式: c=热量的计算①吸热公式:②放热公式:Q吸=cm (t-t0) =cmΔtQ放=cm (t0-t) =cmΔt★知识回顾比值定义法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①用水作冷剂或取暖;②调节气候感悟新知1. 热量相关公式物理量 计算公式 注释说明热量 Q = cmΔt c 为物质的比热容c 的单位是J/(kg·℃)m 为物体的质量m 的单位是kgΔt 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Δt 的单位是℃Q 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 的单位是J比热容 c =质量 =升高(或降低)的温度 =★知识回顾例1 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典例分析【解析】:该探究是通过加热水和沙子来比较它们的升温情况,认识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实验准备时要控制物质的质量、初温相同;实验时要保证热源相同、受热均匀,同时注意控制散热,准确测出升高的温度和加热时间。例1 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 、 。★典例分析天平秒表例1 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典例分析(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 (多于/少于)沙子吸收的热量。你得出上述结论的理由是什么?多于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更长,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例1 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3)结合你的探究,说说实验中的注意点★典例分析实验时要用玻璃棒搅拌,使受热均匀;温度计的使用要科学合理。1.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是( )A. 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人会感到凉爽B. 在城市建人工湖,有助于调节气温C. 供暖系统中采用热水循环供暖D. 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进行冷却A2. 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加热6min,设它们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相等,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3-6min内,物质甲是液态B. 物质甲是晶体,物质乙是非晶体C. 在4-6min内,物质甲的内能保持不变D. 在固态时,物质甲的比热容比物质乙小D3.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2kg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J。已知煤油的比热容为水的二分之一,则2kg煤油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J。8.4×1034.2×103解:Q水=c水m水△t=4.2×103J/(kg·℃)×0.1kg×1/12×(30℃-0℃)=1050JQ油=Q水=1050J4. 在完全隔热的装置内,用同一热源分别给100g水和100g某种油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试问:(1)100g水和100g这种油每分钟分别吸收多少热量?4. 在完全隔热的装置内,用同一热源分别给100g水和100g某种油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试问:(2)这种油的比热容是多大?5. 某同学在探究影响物质吸热多少的因素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1)分析第①、③组或第②、④组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结论: 相等的不同物质,在 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质量(2)分析第①、②组或第③、④组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 有关。升高的温度质量1.质量之比为2﹕3的甲、乙两种液体,当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7﹕5时,升高的温度之比为6﹕5,则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7﹕42. 已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铁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沸水中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再让它们放出相等的热量,这时比较铝块的末温t铝与铁块的末温t铁,则 ( )A.t铝>t铁 B.t铝A3.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2kg、初温为30℃的水吸收6.3×105J的热量,最终的温度是多少 [c水=4.2×103J/(kg·℃)]解: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水的温度最终是100℃(共15张PPT)12.2 内能 热传递苏科物理补充习题①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J)。内 能热传递热传递 内能①热传递: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直至温度相同。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温度、质量、状态。③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②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J)。★知识回顾运动的球具有动能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具有势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也具有动能,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会吸引和排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分子势能类比法★知识回顾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实质:内能转移高温物体低温物体(不同物体之间)高温部分低温部分(同一物体之间)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知识回顾1. 热传递的实质是( )A. 内能多的物体把热量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B. 热量多的物体把热量传递给热量少的物体C. 高温物体把热量传递给低温物体D. 质量大的物体把热量传递给质量小的物体C★典例分析【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温度差。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至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至低温部分,直到温度相同。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作热量。1. 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热量总是自发地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传递B. 100℃的水比0℃的水内能大C.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是温度的转移D.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D2. 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在这个过程中,( )A. 工件的内能增大,冷水的内能减小B. 冷水的内能增大,工件的内能减小C. 工件和冷水的内能都增大D. 工件和冷水的内能都减小B3.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t4时刻物体的内能为零B. t2、t3时刻物体的内能相等C. t2时刻物体的内能比t3时刻小D. t1时刻物体的分子动能比t2时刻大D4. 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0℃的水不会有这种现象B. 这是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液体中C. 这种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 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C1.如图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t1到t2过程中,温度_____,物质的内能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该过程需要________(选填“吸收”“放出”)热量。不变增大吸收2.如图甲所示为用1.5kg水来冷却热牛奶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记录热牛奶、水的温度t温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图中表示热牛奶的温度t温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应是 (I/II),图中A点的物理意义是 。I牛奶和水最终的共同温度为18℃3.如图所示,该玩具叫爱心温度计。由上下两个玻璃瓶和中间一段弯曲的心形细玻璃管组成,事先在下面的瓶子里装有乙醚液体(沸点约为34℃)。把热的手捂在下面瓶底装有液体部分,一会儿后,乙醚沸腾起来,导致下方玻璃瓶上部气压增大,使液体顺着瓶子里的细玻璃管向上涌。松开手后,液体又会流回底部。(1)手握瓶底时,手掌的热通过 (热传递/做功)的方法,改变了乙醚的内能。(2)松开手后,玻璃瓶上方乙醚蒸气 (填物态变化)又流回底部。热传递液化4.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4min 甲比乙吸热多B. 4-8 min 甲不吸热C. 0-10 min 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D. 0-10 min 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C5. 比较如图所示的三杯水的内能大小,并简要说明理由。(c)的内能最大,其次是(b),(a)的内能最小。(a)与(b)相比,温度相同,但 (b)中水多,所以(b)中水的内能要比(a)中水的内能大;(b)与(c)相比,水一样多,但 (c)的温度比(b)高,分子运动更剧烈,内能更大一些,因此(c)的内能最大。(共17张PPT)12.1 动能 势能 机械能苏科物理补充习题动能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影响因素: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质量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所在的高度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机械能★知识回顾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例1 (1)如图(a)、(b)所示,让两辆相同的小车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图 中的小车运动到水平表面时速度较大。可以通过比较 来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典例分析(2)如图(c)、(d)所示的实验是用来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 的关系的。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例1 (1)如图(a)、(b)所示,让两辆相同的小车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图 中的小车运动到水平表面时速度较大。可以通过比较 来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典例分析【分析】:该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因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 ,所以在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时,必须保证另一个影响因素不变。对于动能大小,可以通过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比较,即通过小车撞击木块后,木块运动的距离来比较。(2)如图(c)、(d)所示的实验是用来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 的关系的。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木块移动的距离质量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例2 在蹦极运动中,如图所示,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到达A点时弹性绳自然伸直;到达B点时,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C点是运动员到达的最低点。设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则( )★典例分析A. 从O点到C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逐渐增大B. 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逐渐减小C. 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逐渐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D. 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解析】运动员从O点到A点,高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但是总的机械能并未增大;从A点到B点,高度逐渐减小,速度仍在增大,动能逐渐增大,弹性绳逐渐伸长,绳的弹性势能增大;从B点到C点,运动员的高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减小,弹性绳逐渐伸长 ,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D1. 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B为木块)(1)在探究动能与 的关系时,要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让小球从 (相同/不同)的高度滚下。(2)实验中通过 来反映小球的动能大小。木块移动的距离(2)实验中通过 来反映小球的动能大小。速度不同2. 小华看到运动员拉弓射箭时,弓拉得越弯,箭射得越远,于是她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1)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小球置于弹簧右端,将同一根弹簧每次压缩 的长度(弹簧被压缩后未超过弹性限度),松开后小球被弹开,钻入置于同一位置的相同纸盒,并与纸盒一起运动。根据纸盒 ,可以比较同一弹簧在不同弹性形变时弹性势能的大小。移动的距离不同2. 小华看到运动员拉弓射箭时,弓拉得越弯,箭射得越远,于是她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2)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本实验 (能/不能)达到探究目的不能3. 荡秋千的人从最高点向最低点摆动的过程中,他的( )A. 重力势能增加,动能不变B. 重力势能不变,动能增加C. 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D. 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C4. 如图所示,用装有细沙的容器、三脚小桌和质量不等的木块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该实验通过比较 来间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大小。(2)实验中,采用质量不等的木块是为了探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的关系。操作时,应该让木块从 (相同/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3)若要探究物体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请简要说明做法。小桌下陷的深度质量相同控制木块的质量不变,让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落,比较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5. 地震过后往往会伴有泥石流等灾害,泥石流之所以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是因为山石、泥土被雨水从高处冲下来时, 能转化为巨大的 能。灾害发生后,救灾飞机迅速到达灾区上空,当它在一定高度匀速飞行并投下救灾物资后,飞机的机械能将 (变大/变小/不变)。变小重力势动6. 皮球落地后会被弹起。如图所示是在同一张底片上每隔相同时间曝光一次所拍摄的照片。由图可知,下落过程中,皮球的速度 (增大/减小/不变,下同);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中,皮球重力势能 ,动能 。整个过程中,皮球的机械能逐渐 。减小增大增大减小1. 将皮球从离地某一高度O点水平抛出.球落地后又弹起.它的部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皮球经过同一高度的A、B两点时动能相等B.皮球第一次反弹后到达最高点P点时速度为零C.皮球在D点时的机械能小于在C点时的机械能D.若将皮球表面涂黑,则会在地面M、N两点留下两个大小相等的黑色圆斑C2.滑板是深受青少年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如图是U型滑台和运动员姿势的简化示意图.运动员在滑台A处由静止自由下滑,不计滑台摩擦和空气阻力,仅依靠滑行过程中运动员姿势的自然(不用力)变化,下列过程能运动到滑台C处的是 ( )B3. 如图所示,两边分别用弹簧K1和K2拴住的滑块M静止在O点处(此时两弹簧均处于原长状态),用手向右拨动滑块M,它就可以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来回运动,当滑块从O点向右运动时(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A.弹簧K1和K2的势能同时增大B.弹簧K1和K2的势能同时减小C.弹簧K1的势能增大,K2的势能减小D.弹簧K1的势能减小,K2的势能增大A感悟新知.如图所示,两边分别用弹簧K1和K2拴住的滑块M静止在O点处(此时两弹簧均处于原长状态),用手向右拨动滑块M,它就可以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来回运动,当滑块从O点向右运动时(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A.弹簧K1和K2的势能同时增大B.弹簧K1和K2的势能同时减小C.弹簧K1的势能增大,K2的势能减小D.弹簧K1的势能减小,K2的势能增大Athank you!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 练习课件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pptx 12.2内能 热传递 练习课件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pptx 12.3物质的比热容 练习课件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pptx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练习课件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