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系部:教研室 课程名称 外科护理 学时层次、专业 授课方式 多媒体授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授课章节 第十章 颅脑疾病患者的护理教学目标 1.掌握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病人的身体状况、护理措施。 2.熟悉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病人的治疗要点、护理诊断。 3.了解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病人的病因、分类。 4.学会按照护理程序对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5.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 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一、头皮损伤病人的护理 二、颅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三、脑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三节 颅内肿瘤患者的护理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内肿瘤病人的身体状况、护理措施 难点: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措施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启发讨论式、情境教学使用教具 多媒体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基本教材:《外科护理》狄树亭等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外科学》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护理学》李乐之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护理》郭书芹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课后作业 1.记忆本章重点内容。 2.完成本章课后护资体验。教学内容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护理 情景导入 马先生,40岁,主因头痛8个月,伴恶心、呕吐入院。该病人头痛多出现于清晨及晚上,伴有恶心、呕吐。头颅CT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入院后第3天,因用力排便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随即意识丧失。查体:P 56次/分钟,R 16次/分钟,BP 150/88mmHg,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右侧肢体瘫痪,病理征阳性。 工作任务 1.入院后对马先生进行护理评估。 2.入院后第3日,对病人的突发情况进行护理。 【概述】 1.病因 (1)颅腔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 (2)颅内空间或颅腔容积的缩小 2.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 2)局灶性颅内压升高 (2)按病变发展的快慢分类 1)急性颅内压增高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 3)慢性颅内压增高 3.病理生理 (1)颅内压 1)颅内压的形成: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2)颅内压的测定: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O)。 3)颅内压的调节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1)脑脊液量减少 2)脑血流量减少 3)全身血管加压反应 4)脑水肿 5)脑组织移位和脑疝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2)呕吐:多呈喷射状,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呕吐后头痛缓解。 (3)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最重要的客观体征。 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但出现时间不同。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5)脑疝 1)小脑幕切迹疝 2)枕骨大孔疝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①头颅X线摄片:②CT和MRI③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2)腰椎穿刺:但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禁忌,以防引发脑疝。 (二)治疗要点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颅内压增高原因不明者或作为手术前准备。通过脱水治疗、激素治疗、冬眠低温治疗、辅助过度换气等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增高造成急性脑疝时,应紧急手术处理。 (三)术后评估 了解手术类型,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判断颅内压变化情况。观察伤口及引流情况,判断有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脑组织灌流不足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频繁呕吐和脱水剂治疗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体位:床头抬高15°~30°。 (2)给氧:持续或间断吸氧。 (3)饮食与补液:每日补液量控制在1500~20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并应控制输液速度。 (4)维持正常体温和防治感染 (5)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病人,避免意外损伤。 (6)心理护理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和肢体的变化,警惕颅高压危象的发生。 (1)意识状态:意识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 (2)瞳孔:观察对比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及直接、间接对光反应的灵敏度。 (3)生命体征:注意呼吸节律和深度、脉搏快慢和强度、血压和脉压的变化。 (4)神经系统体征 (5)颅内压监护 3.药物治疗的护理 (1)脱水治疗20%甘露醇250ml,15~30min内滴完。 (2)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稳定血-脑屏障,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脑脊液的生产,预防和减少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3)冬眠低温治疗 1)环境和物品准备 2)降温方法 3)病情观察 4)饮食和输液 5)预防并发症 6)缓慢复温 4.辅助过度换气的护理 过度换气的目的是排出体内CO2,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5.脑室引流的护理 (1)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水平10~15cm。 (2)引流速度和量: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 (3)保持引流通畅 (4)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6)拔管:开颅手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d,此时脑水肿已消退,颅内压逐渐降低。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5~7d。 6.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 7.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8.对症护理 9.健康教育 第二节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一、头皮损伤病人的护理 【概述】 1.病因 头皮损伤是最常见的颅脑损伤。多因钝器或锐器所致。 2.分类和病理生理 头皮损伤按其损伤的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皮血肿、头皮撕脱伤和头皮裂伤。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1)头皮血肿 1)皮下血肿:血肿体积小、张力高、疼痛十分明显。 2)帽状腱膜下血肿:出血较易扩散,出血量大,可致失血性休克。 3)骨膜下血肿:多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张力较高。 (2)头皮裂伤:伤口大小、深度不一,出血量大,可伴有休克。 (3)头皮撕脱伤:头皮缺失,颅骨外露,剧烈疼痛,大量出血,常伴有休克。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头颅X线摄片、头颅CT 5.治疗要点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 与头皮损伤有关。 2.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头皮损伤有关。 3.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感染等。 4.焦虑 与头皮损伤有关。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伤口护理 3.预防感染 4.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 二、颅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概述】 1.分类 2.骨折机制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1)颅盖骨折:①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②凹陷性骨折:好发于额、顶部,着力点往往有擦伤、挫伤或挫裂伤,局部可扪及颅骨凹陷。 (2)颅底骨折 1)颅前窝骨折:有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和球结膜下出血(“兔眼”征)等表现,脑脊液鼻漏,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合并面神经或听神经损伤。 3)颅后窝骨折:多在伤后1~2d有乳突部皮下淤血斑;若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合并第Ⅸ~Ⅻ对脑神经损伤。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颅骨X线平片、CT检查、脑脊液化验 5.治疗要点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 与颅骨骨折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脑脊液外漏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颅内低压综合征等。 4.焦虑 与颅骨骨折有关。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病情观察 3.脑脊液外漏的护理 (1)体位:病人取半坐卧位,头偏向患侧,待脑脊液漏停止3~5d后可改为平卧位。 (2)保持局部清洁 (3)预防颅内感染 (4)避免颅内压骤升 (5)观察和记录脑脊液流出量 4.预防并发症 5.健康教育 三、脑组织损伤病人的护理 【概述】 1.分类 (1)根据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和机制,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 (2)根据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脑损伤和闭合性脑损伤。 2.损伤机制 分为直接损伤、间接损伤和旋转损伤。 (1)直接损伤 1)加速性损伤 2)减速性损伤 3)挤压性损伤 (2)间接损伤 1)传递性损伤 2)挥鞭样损伤 3)胸部挤压伤 (3)旋转损伤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1)脑震荡表现为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程度不一,可持续数秒、数分钟,一般不超过30min。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而对往事记忆清楚,称为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 (2)脑挫裂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易继发形成脑水肿和血肿。 1)意识障碍:持续超过30min。 2)局灶症状与体征 3)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3)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最严重、可逆性的继发性病变。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1)硬脑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原发性意识障碍后,经过短暂的“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意识障碍并逐渐加重。 2)硬脑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颅内血肿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3)脑内血肿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颅骨X线平片、CT检查、脑脊液检查、脑血管造影 5.治疗要点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意识障碍 与脑损伤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有关。 3.潜在的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癫痫等。 4.焦虑 缺乏脑损伤的相关知识、担心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处理原发病 3.防治休克 4.做好护理记录 (二)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反映脑损伤的轻重 (2)生命体征:颅脑损伤后常出现生命体征紊乱,应先测量呼吸,再测量脉搏,最后测量血压。 (3)瞳孔变化:密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眼裂大小、眼球位置及活动情况,注意两侧对比。 (4)神经系统体征: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局灶症状,伤后即出现,不再继续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症状,在伤后陆续出现,多呈进行性加重。 (5)其他: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有无呕吐物及呕吐物性质,有无剧烈头痛等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症状。 2.保持正确体位 3.降低颅内压 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加强营养支持 6.对症处理 7.术前准备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2.引流管护理 3.病情观察 4.预防并发症 (四)健康教育 1.轻型脑损伤病人应尽早自理。 2.外伤性癫痫病人,应指导按时服药。 3.脑损伤遗留的语言、运动和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恢复可能。 第三节 颅内肿瘤患者的护理 【概述】 1.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2.分类 一般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继发性颅内肿瘤两大类。 (1)原发性颅内肿瘤 1)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 2)脑膜瘤 3)垂体腺瘤 4)听神经瘤 5)颅咽管瘤 (2)继发性颅内肿瘤 3.病理 颅内肿瘤发病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其次为蝶鞍、鞍区周围、小脑脑桥角、小脑、脑室及脑干。一般不向颅外转移。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1)颅内压增高症状 (2)局灶症状和体征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头颅X线摄片、CT及MRI、脑电图及脑地形图、内分泌激素检测 (二)治疗要点 1.降低颅内压 2.手术治疗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放射治疗 4.化学疗法 5.其他 如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基因药物治疗等。 (三)术后评估 了解手术类型,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判断颅内压变化情况。观察伤口及引流情况,判断有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焦虑、恐惧 与颅内肿瘤诊断和担心疗效有关。 2.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和手术伤口有关。 3.自理缺陷 与肿瘤压迫导致肢体瘫痪、颅内出血、颅脑手术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颅内积液、脑疝等。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一般护理 3.改善营养状况 4.病情观察 5.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1)体位:全麻未清醒病人取侧卧位;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者取头高足低位;幕上开颅术后取健侧卧位,否则可引起脑、脑干移位而危及生命;体积较大肿瘤切除术后,24h内手术区应保持高位。 (2)营养支持:一般颅脑手术后,第1d即可进流食,第2~3d给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3)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颅脑手术后均有脑水肿反应,适当控制输液量,每日以1500~2000ml为宜。 2.病情观察 3.引流管的护理 4.治疗配合 5.并发症的护理 (三)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放疗和化疗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让病人心理能接受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并坚持治疗。 2.指导病人功能锻炼,包括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及记忆力恢复。 3.按时复诊,术后3~6个月后门诊复查CT或MRI。原有症状加重,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抽搐、不明原因持续高热、肢体乏力、麻木、视力障碍等应及时就诊。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