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触摸大自然
教学时间: 月 日 —— 月 日
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毯,缀,德”等20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八个词。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从所读课文内容想开去,激发创造性阅读能力。
4.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会使用分号,并积极在习作当中尝试运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6.背诵,积累古诗词及课文中的优美句段。
7.在以文带文的对比阅读中,扩大积累,感受不同作家写的同一事物或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景物的风格和特点。
单元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从所读课文内容想开去,激发创造性阅读能力。
3.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会使用分号,并积极在习作当中尝试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从所读课文内容想开去,激发创造性阅读能力。
2.在以文带文的对比阅读中,扩大积累,感受不同作家写的同一事物或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景物的风格和特点。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 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清楚单元主题及要学习的几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3.明确以文带文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以文带文 《草原》 《迷人的夏季 牧场》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会写22个词语。 2.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及描写优美的句子。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感受景中融情这种写法的好处。 5.对比阅读《迷人的夏季牧场》体会情景交融的不同表达。 6.结合两篇课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2
以文带文 《丁香结》 《紫藤萝瀑布》 1.正确书写8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2.熟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4.理解古人借丁香结表达愁思的象征手法。 5.阅读《紫藤萝瀑布》感受它同是由花引发人生感慨的表现手法。 2
以文带文 《古诗词三首》 《旅夜书怀》 《五月十九日大雨》 《村夜》 《过故人庄》 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 2.理解古诗词含义,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描述,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朗读拓展的古诗词四首,用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2
以文带文 《花之歌》 《美之歌》 《雨之歌》 1.理解文章内容,知道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我”是花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想象成“花”,感受拟人手法的奇妙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3.阅读纪伯伦另两篇《美之歌》《雨之歌》深入感受奇特想象,引发联想。 1
作文 《变形记》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 3.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让文章更加通顺,表达更加具体 3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日积月累 1.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 2.掌握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方式,并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激发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欲望,触摸大自然。 2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主备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性修改
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1.草原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书写8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感受景中融情这种写法的好处。背诵第一自然段及描写优美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拓展:阅读《郑人置履》,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积累个别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及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草原 空气—天空—平地—小丘—骏马和大牛 情景交融;善用比喻拟人; 动静结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1.草原 景中有情 情以景显 情景交融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单元教学过程:
知识落实点
①易错字音:渲、勒、迂、襟、蒙 ②易写错字:绿毯、彩虹、羞涩 ③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④写作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⑤背诵第一自然段。 ⑥学习句子掌握修辞手法:比喻。 ⑦感受景中融情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请同学们浏览课本1—14页,了解单元主题,了解所学课文和园地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3.相机予以补充和解答,并归纳本单元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同桌互读易错字字音。纠音:勒、迂、蒙。 1.听写词语。同桌互批,学生强调易错点。 对比羞涩的“涩”和渲染的“染”,注意书写结构。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①指导背诵: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师生一同梳理并板书:“空气—天空—平地—小丘—骏马和大牛”。 3.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①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补充。 小结本文写法妙处:情景交融;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动静结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出示重点句子,全班美读,体会草原之美,蒙汉之间的团结与友爱之情。 课堂小结 虽然这一课我们上学期学过,但是,相信同学们依然有不少收获,对草原的美,蒙汉之情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草原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 本课写了哪几个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听写生字词。 二、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思考课后第二题: ①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请分别用不同的线画出来。 ②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2.思考后小组合作达成共识。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小结: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物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课文中哪里还有类似的句子,请找一找,美美地读一读。 6.交流反馈,充分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激发情感——惜别之情 1.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生再次浏览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4.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大家交流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课要点。 2.写景的文章不能缺少了真情,不然再美的景也了然无味了。 3.回顾本课积累的四字词语。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五、拓展拓展阅读文言文《郑人置履》 郑人有且①置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④之市而⑤忘操⑥之。已得履,乃⑦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⑧反,市罢⑨,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⑩也。” 【注释】 ①且:将要。 ②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④至:等到。 ⑤而:却……,表示转折。 ⑥操:拿,携带。 ⑦乃:就。 ⑧及:到,等到。 ⑨罢:结束,停止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⑩自信:相信自己。 【寓意】 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也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① ②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2.丁香结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书写8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熟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古人借丁香结表达愁思的象征手法。感受它是由花引发人生感慨的表现手法。 4.拓展:阅读《东施效颦》,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积累个别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1—3)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4—6) 丁香结喻人生不顺心的事 丁香结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 丁香结 从容、豁达、积极。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宗璞其它作品。
知识落实点
①易错字音:缀、薄、拙、襟 ②易写错字:缀、幽、薄、怨 ③四字词语:半树银装、缀满枝头、格外妩媚、平淡无味 ④写作顺序:着力描摹丁香花——着力感悟丁香结 ⑤描写角度:花色花香 ⑥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强调易错字音:缀、薄、拙、襟。 ②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强调易写错的字:缀、幽、薄、怨。关注四字词语:半树银装、缀满枝头、格外妩媚、平淡无味的正确书写及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理解古人借丁香结表达愁思的象征手法。 1.读完文章你明白为什么古人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吗? 生读第五自然段,总结“丁香结”说法原因。 ①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因为丁香结表达愁思,古人也常用它来寄托凄楚的心境。 ①读课后阅读链接诗句,思考: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②指名回答。 五、总结感悟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丁香花的形象是不是深深印刻在你的心里了,你喜欢哪部分句段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2.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课后题句一: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潇洒”“朦胧”用词形象巧妙。“潇洒”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白丁香的高洁气质;“朦胧”着眼于视觉,写出了丁香含蓄的美。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 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出示课后题句二: 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研读第6自然段。作者多年赏花,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你明白了吗?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师点拨:写作顺序:着力描摹丁香花——着力感悟丁香结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小结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四、拓展阅读《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释】①西施:越国的美女。 ②病心:心口痛。 ③颦:皱眉头。 ④里:乡里。 ⑤去:躲开,避开。 ⑥挈:带领。 ⑦颦美:皱着眉头美。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3.古诗词三首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过程与方法:边读边展开想象,通过诗人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拓展:阅读《滥竽充数》,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积累个别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词含义,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描述,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描述,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3.古诗词三首 充满忧愁 触景生情 思念故乡 雨大、急 喜爱赞美西湖美景 乡村所见所闻 宁静美好 3.古诗词三首 描写自然景观 有丰富的想象 表达情感 情景交融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及拓展的四首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落实点
①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②会写本课的三个生字。强调“德”的写法。强调“见”的读音。 ③能按一定的节奏,把握停顿,读好古诗。 ④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⑤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⑥能比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的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单元主题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有关描写大自然的几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今天我们将走进古人的世界,看看他们眼中的大自然。 初读三首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强调“见”同“现”,读xiàn 2.指名展示朗读,全班正音。 3.学习生字“德”:书写时不要漏掉“心”字上面一横。 4.学生再读古诗,注意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理解诗意 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指名说说诗句含义。全班补充修正。 出示三首古诗的诗意,请大家读一读。 再读,尝试背诵课文。 指名展示背诵。鼓励后进的孩子也来背。 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错别字,并分析错误原因,帮其改正。 感悟诗情 分别介绍三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的背景。 《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思考。 ①《宿建德江》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客愁新”“天低树”“月近人”等语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描写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雨、茅店、社林、溪桥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图。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这场雨又大又急。从“跳珠”“乱入船”“水如天”可以看出这场雨很大;从“未遮山”“忽吹散”可以看出这场雨来得急,去的也快。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最好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读的会更加动人。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拓展古诗词四首 1.初读《旅夜书怀》《五月十九日大雨》《村夜》《过故人庄》。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指名展示朗读,全班正音。 二、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2.指名说说诗句含义。全班补充修正。 3.出示三首古诗的诗意,请大家读一读。 4.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三、根据课文学习,自读自悟诗句所标的情感。 1.默读老师出示的古诗赏析。说说自己的感悟。 2.你最喜欢哪一首?请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文言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②使:让。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通“悦”,喜欢、高兴。⑤廪(lǐn)食(sì):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1.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 2.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4.花之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想象。感受拟人手法的奇妙和 作者奇特的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深入感受文章的奇特想象,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纪伯伦的《美之歌》《雨之歌》《啊!风》感受其想象力。 5.阅读《鹬蚌相争》,理解文意,并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想象成“花”,感受拟人手法的奇妙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 阅读纪伯伦另两篇《美之歌》《雨之歌》深入感受奇特想象,引发联想。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是 诸元素之女 对光明心驰神往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拓展阅读练习。
知识落实点
①了解作者纪伯伦,关注文体及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关注重点字词:苍穹、孕育、诸元素、冠冕、赠予、祭献、摇曳、旖旎、馥郁、硕大无朋、酿成、琼浆、鸣啭、婆娑起舞、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哲理、领悟。 ③理清文章脉络,1—4自然段以“我是什么”写出花的形象;5—7自然段以“我做什么”写出花的形象。 ④关注本课的1—4自然段的暗喻及排比的手法,思考作者以花自喻,写出了花的哪些形象;关注5—7自然段的拟人的手法,想象花的形象。体会结构整齐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并能够尝试仿写。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一、导入新课。 花是美丽芬芳的,花更是诗意盎然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花之歌》,它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以第一人称所写的美妙的散文诗。 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检查词语的理解。 苍穹、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祭献、冠冕、心驰神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2.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我是什么”写出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做什么”写出花的形象。 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3.说说课文的主要主旨。 四、品读句子,赏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 关注1—4自然段的暗喻及排比的手法,注5—7自然段的拟人的手法,想象花的形象。体会结构整齐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并能够尝试仿写。 1.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象征花开花落,喻示来年花再开。 2.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赏析句子并尝试仿写。 3.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 五、拓展阅读。 1.品读《雨之歌》《美之歌》等拓展美文。 2.读《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这篇小古文写了鹬与蚌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争斗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习作:变形记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地完成习作。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让文章更加通顺,表达更加具体。 2.过程与方法:借助优秀范文,有条理的整理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拓展:同类型作文结构拓展训练。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地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习作——变形记 大胆想象 保留特点 拟人手法 习作——变形记 根据想象编写故事 描写具体、生动 习作——变形记 自评 互评
课后作业 1.完成习作。 2.修改并誊写习作。
知识落实点
①选材准确且新颖。 ②重点描写变化后所遇、所想、所感。 ③语言具有感染力。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如果你能变,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2.出示作文题目。 二、指导审题,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选材要准确且新颖。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重点描写变化后所遇、所想、所感。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 3.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4.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 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 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第二课时 一、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二、老师点评作文。 三、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 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 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是否想象丰富,采用拟人手法。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 评选要求:(1)字数过关。(2)选材新颖。(3)对变形后的事情描写详细,且构思巧妙。语言具有感染力。(4)读完之后想看续集。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 请2—3小组到前面来。 (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交流会: 四、小结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①②③
①②③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意思。 2.过程与方法:交流由阅读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掌握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方式,并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欲望,触摸大自然。 4.拓展:句子练习,仿写排比句。
教学重点 1.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意思。 2.掌握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方式,并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园地一 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排比句 语文园地一 地名和人名的拼写规则 《过故人庄》
课后作业 1.仿写排比句 2.用拼音拼写字节及同桌的名字 3.背诵并默写《过故人庄》
知识落实点
①交流由阅读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②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作用。 ③了解分号的用法。 ④初步了解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规则。 ⑤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怎样由阅读内容想开去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草虫的村落》中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7.总结: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2.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3.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5.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5.出示几个复句,学生判断哪些句子要使用分号,哪些不能用分号? 6.用上分号写一个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会用拼音识路牌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蓝色是普通道路,绿色是高速公路。 (2)地名的拼音拼写规则(都是大写字母;有的拼音中间分开,有的连在一起)。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3)对于特指某一地方的(即专名),如“顾榭、北凫”,要作为词语连写;对于一些通用的名称,如“山、河、湖、路”,要单独写。 4.点拨人名拼音规则。 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拼写规则:姓在前名在后,且姓和名分写。其中,姓和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的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复姓或双字名,字间既不空格也不用半字连接线。 5.巩固练习:写一写下面的路名、地名与人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太白山 三、学习“日积月累”《过故人庄》。 1.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受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他与好友饮酒畅谈,目睹美丽的园风光,心旷神怡,创作出这首诗。 2.引导学生反复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注意“还”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读诗,借助字典的解释大体了解意思。 【注释】 “鸡黍”字面上指鸡肉和黄米饭,这里就是指丰盛的酒菜; “合”指环绕; “郭”指墙; “轩”指门窗; “场圃”谷场、菜园等种菜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桑麻”字面上是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农事; “就菊花”就是来赏菊的意思。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课 后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