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在本框的导入设计当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所要导入的微观知识点,其上位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上位概念又为“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与社会》教材中,第一单元有两课,其中第一课涉及所有制方面的制度,第二课涉及市场经济方面的制度。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则在第二单元中呈现。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最新概括,我国形成了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共同发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运行和调节机制,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在市场运行层面的客观规律,并调节着经济运行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把“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宏观的核心大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观的核心大概念进行结构加工。最后,教师需通过简洁明了的结构框架图,让学生深刻把握本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我国,资源配置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是决定性作用。如此导入,则能够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再以树木反观森林。(二)课前准备(1)调查采访身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哪些美好生活需要,并进行描述和分类。(2)根据对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的感悟和兴趣分小组搜集相关资料,结合教师提供的角度剖析新发展理念,制作幻灯片,做好课堂交流展示的准备。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通过课前调查访谈不同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观察并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挑战,认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理念的指导,进而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2)通过对“如何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小组展示分享,阐释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理解认同新发展理念,并尝试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大家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3)通过感悟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感受其与人民的关系,感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其中,正确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本课的重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感受美好生活师:老师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今天与 同学们一起分享。视频是你们的一位学长发布的,他刚毕业,现读大学一年级。内容展示:公园里男女老少在崭新的球场和草坪上散步、打球、玩闹。发布者用文字表达了对这一基础设施的喜爱,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发展进步的自豪以及对强大祖国的感激。朋友圈评论提及了基础设施的今昔对比和区域对比。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完这条朋友圈,大家有什么感受呢?该公园是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南湖村南湖智慧体育公园,教师引导学生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感受人民美好生活的样子,感受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而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后,教师追问学生自己所在村子或社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哪些?师:除了这条朋友圈展示的美好生活样子,我们肯定还有其他的期待,课前同学们调查采访了不同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访谈结果进行描述和分类。学生通过展示,共同感受不同群体心中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经济、政治、环境、医疗、教育、科技、交通等各方面,例如,更多的收入、景色优美的山林草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更优质的教育等。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而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经济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课堂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2.如何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师:总的来说,人们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 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相应要求。那该如何实现这些美好生活需要呢?要靠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那要如何发展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课前同学们分小组对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的内涵进行探究,那我们请同学们分别从你们选择的角度分析如何满足大家的美好生活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图片文字呈现或表演展示,时间5分钟。展示内容包括:相关发展理念的内涵、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一发展方向对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何帮助、目前这一理念的践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学生个人可以在这一理念践行过程中做哪些努力和贡献。其他小组学生聆听、回答问题或提出疑问。例如,针对创新理念,创新小组提出“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生可利用数据和视频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展示我国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让大家看到我国仍存在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不足。此外我们还需要从国家、企业、青少年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特别为青少年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提出具体建议。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分别进行点拨归纳,引导学生从新发展理念角度分析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资料搜集整理、事例探究感悟、课堂阐述分享等各项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从中感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国家整体,结合福建或莆田实际来思考,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什么?师: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能否举例分享?呈现素材: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材料2:五大发展理念与人民的关系:促创新,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促协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重要原则;促绿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开放,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促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是“人民”二字,厚植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底色。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分享感悟,举例分享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对外开放,交流互鉴;共享发展离不开协调发展等。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新发展理念背后的本质,可帮助学生从中感悟“人民”二字,厚植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底色,感受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而坚定制度自信。三、感悟提升:创造美好生活材料如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紧贴着祖国的心房。今天,我们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见证如他们所愿的梦想。今天,我们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走过百年、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今天,我们对党许下青春的誓言,新的百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同心向党,奔赴远方。师:在7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来自青少年的铿锵表白无疑是天安门广场上最亮眼的风景之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还需要依靠人民,所以在每个发展理念中,我们都应该思考我们青少年能够做些什么?在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在座的同学们又应该如何肩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分享,思考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思考自身在创造更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提升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四、作业设计利用周末,走访调查家乡发展情况,感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运用新发展理念相关知识,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