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赋比兴手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女子出嫁。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蒹(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歌,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B.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其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C.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歌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D.本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以桃喻新娘,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总源头。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B.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C.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D.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E.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4.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近五十的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同来何事不同归”一句,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B.上片“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形象写出词人晚年丧偶的孤独凄凉。C.下片运用对比手法,“旧栖”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D.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均为悼亡之作,且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寄寓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6.有评论家指出,本词善于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请结合诗歌对此观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舟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注】①梁栋,咸淳四年进士。宋亡,归杭州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了因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路时隐时现。B.颔联由溪流、行路的全景写到孤舟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此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C.颈联的“空”即“白白地”。诗人有心渡河,可门前水势浩大,无法渡过。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壮志难酬和失落之情。D.尾联写诗人袖手归来,栖居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沉浮,恬淡闲适。此句“鸥鸟”典故,与杜甫《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法相同。8.诗贵含蓄,有人说此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请从“比”的角度说说诗歌几处景象的意蕴。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下列小题。行园诗沈约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初菘向堪把,时韮日离离。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①。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②。【注】①万年枝:冬青,栽种于宫中称万年枝。②昆明池:汉武帝时凿于长安西南郊,代指宫苑。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秋瓜躺卧在田垄之上,“卧”字描绘出秋瓜块然纷陈之态,十分形象。B.三、四句突出茄、芋的鲜明颜色,又用叠韵、双声词传达出诗人的赞美之情。C.五、六句从长势的角度虚写菘、韮之态,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期待之意。D.后四句对比园圃、宫苑之景,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诗经》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张十一:张署,与韩愈一起被贬,在郴州临武令任上赠诗韩愈,韩愈在广东阳山写此诗作答。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景勾勒,颔联是近景特写,形成点面结合,分别体现了静与闲的特点。B.这首诗前半段是写景抒情,后半段是叙事抒情,前后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C.颈联表达了诗人未报朝恩的遗憾,对自己消沉下去的担忧及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D.尾联似说诗人白发顿生是因为张署的来信,但实际原因还是被贬而“未报恩波”。12.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寄悲正在比兴处。”请结合诗歌前两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作为诗人《咏怀》组诗的第一首,表明这组诗的感怀主要集中在“忧思”上。B.开篇以诗人半夜里“不能寐”、起来弹琴等活动,点明了诗歌“忧思”的主题。C.与曹操《短歌行》相比,本诗的“忧”始终没有言明,可见阮籍之忧更加深广。D.整首诗都在写“忧”,又并不点出忧思的具体内容,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14.阮籍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请以五、六句为例,说明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注:①梁栋,咸淳四年进士。宋亡,归杭州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骤雨初歇,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B.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有情。“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的凄苦孤寂,气氛幽冷而低沉。C.颈联中“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空”有徒然之意,这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D.结尾一句“鸥鸟”用典,写出作者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与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法相同。16.有人说此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结合全诗试作分析。参考答案:1.D2.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祝福与赞美,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涉及了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D项,“《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总源头”说法错误,《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2.本题考查考生从表达技巧赏析诗文的能力。本诗共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诗歌联想巧妙,意趣盎然,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3.AE4.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解析】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景关系,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和情感,其中A项,应为“由实而虚”的写法。E项,应为无法顺利互通音讯,由尾联可知。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题中要求分析“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情感,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是“赋”;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是“比”;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是比兴的手法;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是比兴的手法。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5.B6.①赋: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写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写出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②比:“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③兴:“原上草,露初晞”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错。“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鸳鸯,也指词人自己。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赋: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旧栖新垅两依依”写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②比:“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③兴:“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使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7.D8.(1)首联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2)颈联表面上写诗人想乘舟渡河,但着一“坐”字和“空”流露了诗人在国势飘摇的南宋末年,空有抱负却无力复国的绝望和愤懑。此处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3)全诗比兴深婉,言此而意彼,含蕴深广。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折射了动荡纷乱的时代局势,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与杜甫《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法相同”错。结尾两句“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意思是“只好袖手归来,栖迟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沉浮”。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这只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杜甫《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飘零于广阔天地间的沙鸥,比况自己转徙江湖的漂泊流离的生活,表现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用法不同。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意象情感的能力。首联“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这两句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从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彷徨、迷惘的心情。颈联“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意思是“本想乘舟渡河,但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此处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着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人们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9.C10.本诗写景主要运用的是赋。诗歌描述了园中的各种蔬果,从垄上寒瓜到累累高梨,一一细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层次感的“秋园蔬果图”,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虚写”错误。五、六句意为栽种不久的白菜渐渐地有一把大了,应季的韭菜日见其茂盛,这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故为实写。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运用的艺术手法应从《诗经》“赋、比、兴”艺术手法中选择作答。本诗写景主要运用的是赋。赋:铺陈。前六句都是写行园所见。“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两句一写垄上秋瓜,一写水中茭菰。“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这两句写茄、芋,突出紫、绿,色彩十分鲜明。“初菘向堪把,时韮日离离”两句写刚栽种的白菜渐渐有一把大了,到茬的韭菜日见其茂盛。这首诗园圃景物描写占相当大篇幅,写法有些类似谢灵运,一件件地铺陈,很注意措词刻画,很有层次性,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层次感的“秋园蔬果图”,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1.C12.①首联使用了“空”“哀”等词语,描摹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②颔联使用了“纤纤”“艳艳”等叠词,描写了山间笋、花等春天特有景物,显得悠闲超脱,但诗人身居闲地,心系朝廷,不能得闲,因草木之闲而生悲。③景物描写即是比兴,而诗人将自己的隐痛寄于其中,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错,颈联“莫令炎瘴送生涯”含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处处猿啼,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写景较为空寂。联系背景可知,此时的诗人被贬荒僻冷落之所阳山,而通过这样的写景体现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凉,抑郁苦闷。颔联描绘了嫩笋生长和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景象,虽然景致闲适恬淡,但作者仍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诗的前两联写景,营造了荒僻冷落的意境。景物描写即是比兴,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13.C14.“孤鸿”“翔鸟”比喻诗人自己,诗人借“在野外悲号的孤鸿”和“在北林惊鸣的翔鸟”起兴,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可见阮籍之忧更加深广”错,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意思是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表面上看是在写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诗人借这种寂静凄清的环境,想要映衬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孤鸿的哀号、翔鸟的凄鸣都渲染出一种不安静而险恶的环境气氛,更加衬托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忧伤。“孤鸿”“翔鸟”在这里就是比喻自己,诗人借在“野外悲号的孤鸿”和“在北林惊鸣的翔鸟”起兴,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当时孤独苦闷的心情。诗人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界事物作象征,曲折含蓄地表现当时忧愤伤时的心情,创造出独特的风格。15.D16.①用雨后野水形成的“溪流乱”景象,比喻国事混乱,不可收拾。②用行路间断比喻国家和个人前途面临巨大危机,前程茫然,未知路在何方。③“空有济川心”表面写因水大渡河无望,实则比喻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无能为力。【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与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法相同”说法错误,杜甫诗中的“沙鸥”是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渺小、迷茫,与本诗不同。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联“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颈联“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这两句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颈联表面上写诗人想乘舟渡河,但着一“坐”字和“空”字流露了诗人在国势飘摇的南宋末年,空有抱负却无力复国的绝望和愤懑。此处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诗比兴深婉,言此而意彼,含蕴深广。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折射了动荡纷乱的时代局势,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