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 第七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土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 2.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土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感情,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 ③思维能力:借助生活经验和例文,增进学生对书信的认识。比较留言条格式掌握书信格式,创设情境,完成写信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需求中确定授信对象和书信内容。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接过革命前辈手里的接力棒,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有国才有家,国力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学习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语文要素 聚焦“单元导语”。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 知诗人 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唐代诗人。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欣赏课件,交流感受活动意图: 这样导入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更加深刻理解,对诗情,诗意更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环节二:初读诗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标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注意句子的停顿。 2.学习多音字:塞、将 课件出示 3.学习生字:根据积累的识字方法对生字进行分类。 4.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师范写 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 师范写,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书写位置及要点。 6.及时表扬奖励。 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注意句子的停顿。 2.学生学习多音字“塞”“将”并记录在书上。 3.学生有针对性的分享识字方法及字体结构等。 4.指名分享生字组词,根据课件提示学生分类认读识记词语,每个齐读两遍。 5.学生在书上或字帖上描红,临写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看清字的结构,严格按笔顺书写。活动意图:四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环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习古诗《出塞》。 2.朗读古诗 3.理解诗意教师活动: 1.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导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请同学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5.指名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二)感悟人心之悲。 (三)感悟历史之悲 学生活动: 1.齐读古诗《出塞》,师点评 2.学生根据老师指导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3.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边读边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组内交流一、二两句诗句意思。 5.班级内交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6.指名学生交流,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人”指什么人? (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充分交流。活动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在读正确的同时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了解历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巩固作业:背诵《出塞》,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提升作业:发挥想象给这首诗配一幅画6.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汉 人未 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凉州词》《夏日绝句》。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学习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初读诗文,导入新知。 1.自由朗读古诗《凉州词》《夏日绝句》 2.范读,正音,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学习古诗《凉州词》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4.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课件出示 5.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整体感知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7.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学生活动: 1.齐读诗题 2.同桌合作互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节奏 4.形近字识字 雄——难 项——顶 用已知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5.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注释试着说说古诗大意。 6.指名学生交流,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带着感受再来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要读出战士们的豪迈之情。活动意图让学生学习生字通读全诗,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准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环节二: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用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思考讨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4.总结全诗,朗读升华教师活动: 导入: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听老师范读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 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 “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4.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学生活动: 2.清两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指名学生交流,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 4.生交流,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活动意图:通过对人物和时代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及词语。 巩固作业: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提升作业:搜集边塞诗和李清照的诗6.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崛、范、魏”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2.学习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难点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 3.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教师活动: 1.导入,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出示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以同桌一起读,正音。 2.学生按顺序进行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认读课件出示的词语,加强生字的识记。活动意图:从志向谈起,自然导入新课,与结尾练习前呼后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环节二:初读,把握大意。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2.思考讨论,把握大意。教师活动: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2.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3.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4.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 5.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活动: 1.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找出这三个小故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完成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3.根据课件的提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 4.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交流。活动意图:教给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来概括实践的方法,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寻找三件小事到归纳三件事情大意,再串联全文大意,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巩固作业: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提升作业:用多种途径搜集与周恩来有关的资料读一读。6.板书设计 :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中华不振”(1-6) 目睹“中华不振”(7-8) 立志“振兴中华”(7-8)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②语言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③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2.学习重点难点: 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直接导入,自读,学习课文 1.充分自读 2.尝试质疑,解疑 3.看结尾,谈体会教师活动: 1.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尝试质疑,解疑 (为什么伯父会说“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3.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抓住“握紧拳头”和“劝慰”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 4.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5.拓展,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6.小结,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课件要求进行读文。并根据自己的疑问在书上进行批注。 2.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你的体会。 4.学生交流“中华不振”的体会。 5.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活动意图:让学生通过读书在课文中自主寻找问题,答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环节,教师还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诀,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的将教学的重点指向写作。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巩固作业: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提升作业: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写一篇读后感。6.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人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 为中华崛起读书 巡警丧失尊严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3 、《梅兰芳蓄须》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蓄、迫”等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③思维能力: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 ④审美创造: 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幸福与神奇。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2.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蓄、迫”等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概括文章大意。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激趣导入 1.观看视频导入教师活动: 1.观看视频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谈一下。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说说看到了什么。交流关于京剧的相关信息 齐读课题活动意图:播放京剧自然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环节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教师活动: 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做好批注。 2.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两人结合查字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 3.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4.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检查“蓄、迫、租、纠、缠、邀、扰、拒、签、订、宁、要、妄”的读音,并组词语。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批注。 2.同桌互相交流生字。 3.再次朗读课文。正确流利 4.根据老师课件提示,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组词。活动意图:通过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巩固生字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环节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重点句子。 3.学生交流。教师活动: 1.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2)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 3.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闷的,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世界。 (1)你认为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学生交流讨论。 (2)老师指导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 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 4.小结: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自学,并在书上做批注。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 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表达的深刻含义。 2.根据课件提示,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交流。 (1)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 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吗? 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3.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他是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1)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4.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意图: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体会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谈谈,想对梅兰芳先生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内心升华对梅兰芳先生的敬佩之情。以小练笔的形式深刻体会梅兰芳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6.板书设计 23 梅兰芳蓄须 拒绝登台 梅兰芳 香港拒演 强烈的爱国情怀 卖房度日 蓄须明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 自伤身体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②语言运用: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③思维能力: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④审美创造: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思政元素: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2.学习重点难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教师活动: 1.简介背景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活动: 1.生试读。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活动意图:介绍背景,让学生有时代感。思考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活动: 1.学习第一节。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4.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交流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根据自己的文的感受进行交流。 3.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活动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三: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2.自学五、六两节。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教师活动: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2.讨论交流(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3.根据老师板书进行归纳。活动意图: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诗歌内容。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6.板书设计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习作:写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②语言运用: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③思维能力: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④审美创造: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思政元素: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2.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打电话 发短信 发邮件 加QQ好友)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的谈话内容作出相应回复,活动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2.阅读思考 3.明确习作重点教师活动: 1.(板书:写信)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阅读思考: 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3.谈谈这篇书信的语言特点。 4.教师明确: (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 称呼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日期) 学生活动: 1.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交流。 2.合作交流:针对上面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根据课件的提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 4.根据老师的要求记下要点。活动意图:结合文本,讨论交流,明确习作重点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试着写一封信(草稿) 巩固作业:积累好词好句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6.板书设计 写信 格式 称呼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日期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习作:写信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②语言运用: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③思维能力: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④审美创造: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思政元素: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2.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写作方法指导 书信格式顺口溜 问候语 正文,结尾教师活动: 1.书信格式顺口溜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有哪些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 4.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5.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 学生活动: 齐读顺口溜。 2.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3.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4.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5.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活动意图:通过顺口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掌握书信的格式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修改草稿 巩固作业:积累好词好句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6.板书设计: 写信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②语言运用: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句子,语气也不同。注意课文中的有的不是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的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③思维能力: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2.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句子,语气也不同。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情境导入 1.交流平台教师活动: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七,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七) 小组讨论后发言。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古诗三首》中讲的主要是十代英雄为了守卫连疆,“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是________,周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梅兰芳蓄须》中,梅兰芳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首现代诗,让我们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的谈话内容作出相应回复,根据课件提示,试着完成填空。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一个发言人汇报交流。 2.回顾本单元课文,提取每篇课文的重点。活动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环节二:学习词句段运用教师活动: 1.本单元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3.理解成语的含义 大义凛然: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正义,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高贵品质的人。 4.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把握事情的重点,几件事的重点,再把握课文的重点。 学生活动: 1.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2.在生字本上认真书写。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3.将词语意思记录在书上。 4.朗读句子,体会效果。活动意图:从词语到理解成语意思,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教给学生把握重点的方法。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识字加油站的生字积累。 巩固作业:积累有关声音的成语。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课文大意 读句子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②语言运用:熟读并背诵古诗《别董大》,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 ③思维能力: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④审美创造: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思政元素: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2.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古诗《别董大》,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日积月累。教师活动: 1.读读背背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介绍作者: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3.说说诗的大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所以感情真挚;作者以宽阔的胸襟,叙述眼前景色,让人感到悲壮凄凉。日暮黄昏,并且又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只看见远方的群雁,出没寒云,使人使人产生了伤感。头两句写景但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忧郁伤感,使人像是置身于风雪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学生活动: 1.学生读读背背。学生可采用各种形式读一读,背一背。 2.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指名,进行作者简介。 3.小组合作完成诗意理解,请一位发言人进行交流汇报。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活动意图: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积累并背诵古诗。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别董大》 巩固作业:默写《别董大》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6.板书设计: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