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62张)-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62张)-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202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的范围:统编版高中政治7本书
【高中思政课程框架 】
4本必修采取总分方式: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览和基础,它依循历史进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主要回答了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2、3、4《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依托必修1,分领域深入具体地阐释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3本选择性必修重在培养学生用全球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用法律手段处理日常问题,用科学思维探索认识世界, 从而增强国际视野、法治意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贯穿一条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65%
必修四本书
35%
必修一11分(3+8)
必修二14分(3*3+5)
必修三14分(3*2+8)
必修四26分(3*4+6+8)
分值占比(以山东卷为例)
选择性必修一11分(3*2+5)
选择性必修二16分(3*2+10)
选择性必修三8分(3+5)
选择性必修三本书
考情统计
23年广东卷 内容 中特 经社 政法 哲学 文化 国际 法律 逻辑 小计
选择题 6 9 12 9 3 3 3 3 48
主观题 0 7 9 8 8 7 7 6 52
总分 6 17 21 17 11 10 10 9 100
必修分值:71分 选必分值:29分
课本 高考真题 涉及考点 预测
第一课 2022·山东卷 2023·浙江卷 2022·浙江卷 2023·湖南卷 2022·海南卷 2022·辽宁卷 2023·新课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般以考查选择题为主,难度适中
第二课 2023·浙江卷 2022·北京卷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第三课 2023·湖北卷 改革开放
第四课 2023·广东卷 2023·山东卷 2023·新课标 2022·海南卷 2022·山东卷 新时代/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202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
实现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
创造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开启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教材体系
新课标要求及考情
课标要求 考情概览
年份 试题类型 考查考点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2023浙江 高考真题 选择题 考查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022海南 高考真题 选择题 考查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知识拓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极其低下的生产力
人类对于的
生存渴望
奴隶主
奴隶
地主
农民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各个社会形态下的主要矛盾
具体体现
1.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主要矛盾
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作用)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4.生产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知识拓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等)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适合与否)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先进与否)
【知识拓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点一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
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工具,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为工具,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生产关系的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劳动方式),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分配关系)
4、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1)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2)管理: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3)决策: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考点精讲:考点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一、原始社会
5、★原始社会的解体:
(1)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 过程: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家庭个体劳动代替氏族共同劳动---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私有标志确立--贫富分化----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进入奴隶社会
划重点:
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考点精讲:考点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二、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阶级与国家的产生的过程
注意:先有阶级,后有国家。
考点精讲:考点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剥削)VS 奴隶阶级(被剥削)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镇压奴隶的反抗,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2、★生产关系的特点: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考点精讲:考点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3、★奴隶社会的影响/进步性/历史评价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1、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2、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突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特别提醒:
(1)判断历史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的进步。
(2)在奴隶社会中,没有体力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脑力劳动者就无法生存;没有广大奴隶劳动的社会实践,脑力劳动者就丧失了科学文化创造的丰富源泉。轻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对点练习:
例题1: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 )
A.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
B.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
D.原始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
解析: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开始出现剩余产品,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引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A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奴隶社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C与题意不符。原始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奴隶制国家出现,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A
对点练习:
例题2:德州在古代以发明“鬲”而闻名于世,称“有鬲氏”。这一时期,天下为公,人们“各尽其能,平均分配”。从生产关系角度,这直接说明当时该地( )
A.氏族内部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B.处于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
C.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D.氏族成员平等行使表决权
A
解析:材料强调“各尽其能,平均分配”,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点不是原始社会发展程度低,且B、C两项不是站在生产关系角度;材料没有涉及表决,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
对点练习:
例题3:《诗经》中描述了奴隶们的穿着情况:“冬月北风收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们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楼阁宫殿,自己住的却是狭窄、潮湿的地穴。奴隶主们过着“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侈生活,而奴隶们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
①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②奴隶劳动时使用的工具比较落后
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④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在奴隶社会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②④不合题意,奴隶劳动时使用的工具比较落后、奴隶毫无人身自都不是材料中问题的原因。故选: A。
三、封建社会
★生产力 水平
★生产关系的 特点
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
主要矛盾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经济剥削:①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③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等
政治上压迫:实行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的制度。(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思想上钳制: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1)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必然。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代替也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封建制生产关系终究要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
三、封建社会
全面认识封建社会(评价)
四、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水平
★生产关系的特点
建立条件 (两个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所结成的相互关系)。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品如何分配)。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条件形成: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四、资本主义社会
(2)局限性: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P9
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1)进步性: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资本主义社会
(4)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3)基本矛盾:
①含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在阶级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区别 所有制
分配
人与人的关系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知识突破——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的土地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由自己支配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的创造的剩余价值
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比较四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工具 新旧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铁器农耕)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机器生产)
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由自己支配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
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想一想:有人认为奴隶社会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种社会的倒退,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提示:
(1)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如果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进步;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倒退。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典题分析】: 正确评价社会形态的更替
1、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地租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基础。
3、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
易错易混
X。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X。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
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X。雇佣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
4、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5、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同分工之间的对立。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易错易混
X。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
X。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X。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7、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8、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9、资产阶级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易错易混
X。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X。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X。资产阶级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因为改变,仍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则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依然如故。
①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②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这一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④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常用答题要点
【要点归纳】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考点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家长会的意义
网络构建 系统把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产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2、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的理论 人民的理论
实践的理论 开放的理论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①建立②发展③曲折
④认识:a.理论角度 b.实践角度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进步性: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2)局限性:
仅从理性、正义的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空想性)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无效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
(1)表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
①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
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理论意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
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
应运而生。
对点练习:
例题1: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阶级斗争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③: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资本家的帮助上,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故①③正确。②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而非不懂得阶级斗争。④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B
对点练习:
例题2: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就是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此现象的正确理解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指导工人阶级斗争
B.工人阶级仅仅处在提出经济要求阶段
C.此时的运动已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无产阶级把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A: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A错误。B:工人将斗争的矛头都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而不仅仅处在提出经济要求阶段,B错误。C: 此时的工人运动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C错误。D: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都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D符合题意。
D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创 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意 义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历史 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有三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
(1)发表: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
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两必然
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一政党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一目标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P17相关链接
①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产生历史条件 具体内容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为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工人运动兴起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统治,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阶级(实践)基础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知识突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对点练习:
例题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关于唯物史观,理解正确的是( )①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础上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①③: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①③正确。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②错误。④: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④错误。
B
对点练习:
例题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原因在于《共产党宣言》( )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解析:《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A项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B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C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D项错误。
A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次尝试。
2.十月革命——历史性飞跃:
(1)过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注意】
◇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3.多国实践:
(1)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拓展提升: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二次飞跃  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为标志,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第三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剥削。
2、社会主义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
3、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易错易混
X。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都不存在人剥削人的制度,都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都结成了互助合作关系。但是二者对应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分配方式也不一样,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X。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正确指导作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X。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易错易混
X。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X。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的前提。
X。《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拓展延伸:人类社会发展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国家的产生 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建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跨越 十月革命
本课知识体系
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进程
生产力状况
生产关系特点
社会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生产力状况
生产关系特点
国家出现
社会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两个基本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完成
生产关系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特征
生产关系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
必然趋势
主要表现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阶级关系
地位
创立条件
必然趋势
理论基石
标志
历史条件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21世纪焕发生命力
十月革命
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以下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彻底克服经济危机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当堂练习
2.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④农民能够比较自由地劳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当堂练习
3.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当堂练习
4.(2022·海南·高考真题)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该论断( )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C.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
D.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
当堂练习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这一必然性
5.(2023·浙江·高考真题)《共产党宣言》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由此可见( )
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③社会形态的更替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
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当堂练习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模拟检测
6.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最早的奴隶主是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氏族贵族,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俘虏的外族人。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他氏族部落充当奴隶。此外,惩罚罪犯、海盗掠夺、拐卖人口、奴隶买卖、家生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的典型。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的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
有人认为:“奴隶社会的产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所以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模拟检测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进步应看其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是存在剥削与否。
①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任意处置奴隶,并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从这点来说是残酷的;
②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设,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③奴隶社会的建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城市和文字;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综上,这不是历史的倒退。
模拟检测
7.2020年是恩格斯200周年诞辰,《共产党宣言》发表172周年。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引下,社会主义运动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二战以后,出现“万马可旋,众山欲东”之势。20世纪5、60年代,一位西方大国总统臂惊呼:“时间不是我们的朋友。”然而,自冷战结束特别是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有人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此观点加以批驳。
模拟检测
【答案】
(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这并非意味肴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
(2)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命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