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时训练(统编版) (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时训练(统编版) (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11 《论语》十二章
★积累运用
(2022秋·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一次月考)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知之者(zhì)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2022秋·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一次月考)2.下列加点字词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不习乎(传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B.不逾矩(规矩)       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C.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D.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不堪其忧(能忍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4.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央视主持人朱军、著名作家莫言来到四川读书节,大家感到与名人一起阅读不亦乐乎。
B. 老师告诫我们,作业做错不可怕,只要准备一本错题集,经常温故知新就可避免犯错。
C. 三人行,必有我师,失去进入决赛机会的山东男篮向广厦、江苏队好好学习才能进步。
D. 点赞道德模范,自觉接受心灵洗礼,择善而从之,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定能够走远走好。
6.默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2)子曰:“ , , ,六十面耳顺,七十面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4) ,切问而近思。
(5)《<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 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转眼间,已进入七年级一段时间了,你不禁感慨时间流逝,正如《论语十二章》中“ ,  ”。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B.饭疏食,饮水 水:冷水
C.一箪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A.相委而去 B.学而不思则罔
C.博学而笃志 D.三十而立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平时独立思考了。
B.孔子认为“学”与“思”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学思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C.“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从《论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用。
D.孔子认为修身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有关系,别人误会能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2022秋·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有朋自远方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人不堪其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3.根据这十二章,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有哪些观点?
14.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这种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成就了一代圣贤。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2022秋·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中学期中)(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论语》三章
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述而》)
注释:①弟:同“悌”。尊敬兄长。
15.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查字典,“说”的意项有“告诉”“通‘悦’”等,应选择“通‘悦’”。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联系词语“信息”“诚信”,可推知“信”的意义为“诚信”。
C.敏于事而慎于言——回顾课文“于我如浮云”,可以推知“于”的意义为“在”。
D.君子食无求饱——联系文中“不亦君子乎”,可推知“君子”的意义为“有才德的人”。
16.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B.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章“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B.甲文第③章“贤哉,回也”讲修身就应安于贫困,颜回居住陋巷忍受饥饿终成圣人。
C.甲文第⑤章“三人行”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还要有端正的态度。
D.乙文第②章“君子食无求饱”从吃住、言行、交友、修身等方面阐释了好学的标准。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22秋·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外国语中学期中)(四)文言文阅读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2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学科素养
22.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写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3)《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其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4)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11 《论语》十二章
★积累运用
(2022秋·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一次月考)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知之者(zhì)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及音近形近字的读音。首先注意题目要求,选出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然后认真阅读选项,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是否相同。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遇到不确定的字音,可以采取排除法来排除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A.有误,“不亦说乎”的“说”应读作“yuè”;
B.有误,“逾矩”的“矩”应读作“jǔ”,“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应读作“wǎng”;
D.有误,“知之者”的“知”应读作“zhī”。
故选C。
【点评】作答此类题,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在日常学习阅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牢固,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022秋·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一次月考)2.下列加点字词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不习乎(传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B.不逾矩(规矩)       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C.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D.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不堪其忧(能忍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有误,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不曾复习。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C.有误,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故:学过的知识;D.有误,句意为: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无所得。殆:有害。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语。
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4.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解析】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央视主持人朱军、著名作家莫言来到四川读书节,大家感到与名人一起阅读不亦乐乎。
B. 老师告诫我们,作业做错不可怕,只要准备一本错题集,经常温故知新就可避免犯错。
C. 三人行,必有我师,失去进入决赛机会的山东男篮向广厦、江苏队好好学习才能进步。
D. 点赞道德模范,自觉接受心灵洗礼,择善而从之,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定能够走远走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A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不符合语境,运用不正确。
B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C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D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故选A。
6.默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2)子曰:“ , , ,六十面耳顺,七十面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4) ,切问而近思。
(5)《<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 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转眼间,已进入七年级一段时间了,你不禁感慨时间流逝,正如《论语十二章》中“ ,  ”。
【答案】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3)匹夫不可夺志也
(4)博学而笃志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022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期中)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B.饭疏食,饮水 水:冷水
C.一箪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所给例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A.相委而去 B.学而不思则罔
C.博学而笃志 D.三十而立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平时独立思考了。
B.孔子认为“学”与“思”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学思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C.“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从《论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用。
D.孔子认为修身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有关系,别人误会能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答案】
7.D 8.B 9.D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D.有误,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例句的“而”表转折,但是,却。
A.表承接的连词;B.表转折,但是;C.表并列,而且;D.表承接的连词;故选B。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有误,“孔子认为修身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有关系”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孔子认为修身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没有关系”,因为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了解不了解你没关系。如果自己修得一身本事,更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是人才总会有人发现的。故选D。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在翻译文言文基础上体会作者写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多读。同时也要加强诗歌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写作背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要学会鉴赏。
(2022秋·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有朋自远方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人不堪其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3.根据这十二章,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有哪些观点?
14.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这种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成就了一代圣贤。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
10.B
11.吾/日 三 省 吾 身。
12.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13.①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②“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③要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以学习为乐;④要广泛的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专心致志的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14.示例:因为孔子具有明确的学习志向、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的过程自然不觉得厌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这样的体验。当克服了一道道难题时,我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感到身心愉悦。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按时/当时;B.诚信;C.有/同“又”;D.否定/同“否”。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
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停顿:吾/日 三 省 吾 身。
1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夺,改变;志,志气。句意: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注意文章所表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其含义进行解答。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了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讲的是学习要及时回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要主动学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讲的是广泛学习还要专心致志。
1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文具句中,可见孔子具有明确的学习志向、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的过程自然不觉得厌烦。第二问自己的体验,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可以列举自己学习中收货快乐的事例谈感受。
(2022秋·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中学期中)(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论语》三章
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述而》)
注释:①弟:同“悌”。尊敬兄长。
15.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查字典,“说”的意项有“告诉”“通‘悦’”等,应选择“通‘悦’”。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联系词语“信息”“诚信”,可推知“信”的意义为“诚信”。
C.敏于事而慎于言——回顾课文“于我如浮云”,可以推知“于”的意义为“在”。
D.君子食无求饱——联系文中“不亦君子乎”,可推知“君子”的意义为“有才德的人”。
16.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B.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章“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B.甲文第③章“贤哉,回也”讲修身就应安于贫困,颜回居住陋巷忍受饥饿终成圣人。
C.甲文第⑤章“三人行”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还要有端正的态度。
D.乙文第②章“君子食无求饱”从吃住、言行、交友、修身等方面阐释了好学的标准。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
15.C
16.C
17.B
18.①广泛学习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②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辨析。C.有误,“于我如浮云”意思是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于”:介词,对,对于。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该句句意为: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正确划分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有误,“颜回居住陋巷忍受饥饿终成圣人”表述有误,根据文意“贤哉,回也”说明颜回未成圣人,而是贤人。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①句重点词语:博学,广泛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发问;近思,思考当前的事。句意为:广泛学习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②句重点词语:敏,聪敏;不耻下问,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是以,所以。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②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③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句意为: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022秋·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外国语中学期中)(四)文言文阅读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2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案】
19.(1)仰望,敬仰;(2)离开;(3)停止,消失;(4)生气,恼恨
20.①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②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专研学习,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1.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结合句意进行理解。第一句句意: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仰:仰望,敬仰。第二句句意:舍不得离去。去:离开。第三句句意:死后也就完了。已:停止,消失。第四句句意: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生气、恼怒。
20.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①时:按时。习:演习。②罔:迷惑。殆:疑惑。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对链接的策略进行阅读理解,联系文本,进行分析和阐述。根据【课文链接】的三则语录可知,“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待人的胸怀,“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属于学习方法类。而文本“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讲的是人们对孔子的推崇的表现。据此可知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学科素养
22.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写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3)《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其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4)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答案】
(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了2 500多年,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熟读《论语》,我们会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吧!
(2)示例:敏学好,交友信,择贤善
(3)③⑦
(4)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拟写开场白,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围绕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启发大家交流。开场白的内容要简洁,语言优美,有亲和力。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拟写对联,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与论语相关。如:“时习悦”对“敏学好”;“内省乐”对“交友信”;“择善喜”对“择贤善”。
(3)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分别指出成语的出处即可。①温故知新④择善而从⑧见贤思齐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出自《论语》;②舍生取义出自《孟子》③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⑦一鼓作气出自《左传*曹刿论战》。
(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称呼,语气委婉。理由充分,注意结合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论语》中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可以结合这些句子劝勉张长林同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