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材料分类训练谚语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材料分类训练谚语类(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材料分类训练-------谚语类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全面把握材料,选好角度,观点鲜明,议论文文体明确;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2.按要求作文。
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
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人之中,总有大家渴望追赶的“最好”榜样;一个人心中,也总有梦想达到的“最好”目标。“最好”能引领我们变得“更好”,但是也容易变成前进的阻力——不少人在难以成为“最好”时,便会放弃变得“更好”的努力。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如何协调“更好”与“最好”的关系?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间流传着诸多象棋谚语,譬如,有时人们说“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有时人们又会说“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道:“想要走得快,就独自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走得快慢与走的远近是衡量人生路的两种不同标准,独行或结伴也无非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孰优孰劣本无定论。结伴同行者自有许多人支持,然独自上路者绝不能被视作一意孤行的莽夫——他们只是在群体性和独立性中偏爱后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有句俗语说:“无桥过不了河,没梯上不了楼。”意思是说做事情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基础,否则就难以成事。中国还有句谚语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说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往往做起事情来能够无所顾虑,容易成事;而那些有一定基础的人却往往瞻前顾后,不敢破釜沉舟,最后反而容易导致失败。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人之一生有两大根本性命题,一为认识到个人的渺小性与局限性,二为意识到人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
古往今来,先哲们敏锐地发觉到个体的渺小性。犹太谚语说:“我只是一粒尘埃。”苏子面对山川浩浩,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宿命感;杜工部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便更添一抹悲凉了。
天地为庐,你我却如尘埃,看似彰显出人的悲剧性。然而,唯有认清个体的渺小性,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与人事作无谓的抗衡,我们才不会在力不能及时悲观消沉,一蹶不振。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实力,因而敢于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或许也是犹太谚语的奥义所在吧。
不仅如此,犹太人更相信“世界为我而造。”正如周国平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这是一种生命的自信和改造世界的决心。借此,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价值光辉。
正因相信“世界为我而造”,齐白石执起画笔,笔墨飞舞间兴现独特的画风,他在画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因相信“世界为我而造”,郦道元翻山越岭,创造令人惊叹的旅行奇迹,用双脚丈量山的坚毅与水的温软,留下传世盛宴《水经注》;正是因相信“世界为我而造”,史铁生作为一颗“残破不全”的尘埃,也要身残志坚,在文坛上擂响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的确,如果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相信自己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相信自己能让蛮荒之地万树繁花,千年烂漫,相信自己能让世界天翻地覆,这就是深层次的生命自信和改变一切的决心。有了这一次生命自信,人方能彰显自己的伟大之处。
而怀有生命自信的个体构造的民族必定是伟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即使经历漫漫黑夜,即使独自咀嚼青涩的苦橄榄,依然诞生出伟大的人物,拥有光辉的历史。试看将此视作信仰的犹太民族,凭借这生命自信,在纳粹政权的铁骑蹂躏之下,他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民族的思想与智慧之光,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在认清自我是一颗尘埃之后,不妨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犹太谚语,谚语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我只是一颗尘埃”,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自身渺小,这是一种谦卑的心态;二是说“世界为我而造”,这里强调“我”的作用,强调自己的伟大,世界可以为“我”主宰,这又是自信的表现。
“我只是一颗尘埃”与“世界为我而造”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综合这两方面的意思可知,人应该有自信,但也需要谦卑。既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又不能否认自己主宰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写作时,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在写作时,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选择记叙文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难度,无论叙事还是写人,都要凸显“自信与谦卑”这一主题,关键要写出具体的情节。要注意对文章主题意义的挖掘,对语言文采的提升,选材既要相对集中,又要与众不同,角度力求新颖。同时,要注意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写出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突出的中心,要明确表达自己对“自信与谦卑”的理解。在论述过程中要力求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深说透,同时也要注意思考的辩证,注意论证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既要写出思想深度,又要兼具文采。
如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人要自信与谦卑兼具。文章主体可以先写人需要自信,强调自信的作用;再写但人也需要谦卑,自信的人更谦卑;最后分析把二者结合起来写,分析何时需要自信,何时需要谦卑,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最后再思考话题对于青年的启迪,结尾照应开篇即可。
立意:
1.自信与谦卑兼备。
2.渺小能成就伟大。
3.正确认识自己。
2.例文:
在自强中各美其美,在合作中美美与共
《荷马史诗》“即使是软弱的人们,团结也会给予力量”的警语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回响不绝。然而,想要破软弱为刚强,既需要我们自身的自立自强,各美其美;也需要人们在团结中学会相互欣赏,相互扶持,美美与共。
自立自强,才能展现自身之美,拥有对话与携手的底气。
曾经,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经济与科技都极度落后,备受西方列强封锁与打压。美国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申请加入被无情拒绝;西方主持的诸多国际航天交流会,中国学者、航天企业都被拒之门外。我们之所以会遭受如此多不公平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我们还没有与人携手合作的能力。为此,中国航天人知耻而后勇,化羞辱为动力,发奋图强,艰苦开创,终于让“中国航天”闪耀于宇宙高空。面对困境、面对差距,只有弱者变强,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抢得合作之先机。如今,北斗导航、量子通讯、歼20隐形战机、祝融号火星车、空间站等,正是我们自立自强的成果。“东方雄狮”醒来、站起来、奔跑起来,才有与人合作携手前行的底气。
和而不同,唯有团结协作,才能不断进步,美美与共。
日本心理学家小口忠彦曾说:“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里,能够使‘协作’和‘竞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取得一种巧妙的平衡,那么这个人无论何时都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精神舒畅,精力充沛地生活下去。”因此,于个人成长而言,若我们能平衡好竞争与协作,就能为前进补充源源不断的动力。因为合作,布拉顿、巴丁、肖克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因发明晶体管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样,对于民族而言,加强沟通、团结协作、美美与共,是各民族文明在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古有丝绸之路之交流协作创造了汉唐盛世,今有“一带一路”倡议为亚洲共同繁荣搭建了巨大平台。古往今来,人类命运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祸福同享。当“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共同体边界不断扩大甚至最终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性变化时,我们唯有包容互惠、团结协作,才能克服生态、经济、种族的危机,为全人类发展找到一条行稳致远之路。
美美与共,当先自立自强,拥有各美其美之能力与底气。为此,我辈青年当承担起时代责任,打磨自身、提高素养,为国家民族之繁荣富强奉献一份力量。美美与共,必当汇集众智、携手同行。为此,我辈青年当与人为善、精诚团结,让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无敌于天下、无畏于圣人的强大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的谚语“独行快,众行远”,意思是独行和众行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点。“快”强调速度,“远”强调距离,“独行”突出一个人的行走,心无旁骛,“众行”强调和他人的相互帮助。二者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独行”表面时独自行走,但我们可以联想到“独立生活”,以及在各行业由自己独到建树的人。“众行”表面是说很多人同行,我们可以联想到“团结”“合作”等现象。但最好是关涉“独行”,也突出“众行”。因为人生旅途中有时需要独行,有时需要结伴而行。由此可知,材料的命题意图,是想要引发学生对于如何把握自我成长以及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思辨性关系。
写作时,可以先强调独立自主的重要性,路最终要靠自己走,然后反转一下说明学会合作可以让我们的路走得更长远;或者通过正反对比,引出合作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首先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而把独立自主作为学会合作的前提)。而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记叙成长过程中通过合作解决困难的故事;可以谈论通过合作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启示;可以分析独行的价值,合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合作,可以分析合作重要的原因,可以论述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合作。最后,则可以由个人到集体,到国家,到世界,联系当下国家倡导的“命运共同体”阐述合作和如何保持自我平衡,这样行文更有深度。
立意:
1.自立为基,学会合作,收获成功。
2.自立自强为火种,众人拾柴火焰高。
4.合作的真谛是自立与团结。
3.例文:
有备与无备相谐见精神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按照惯常性思维,古人提出的观点,有一点不可思议,因为其所倡导的是有悖常理的。但是,从长远眼光看,古人之语是饱含深意。昨天不可期,今天成定然,明天当如何?面对来时路,只有很好地处理好“有备”和“无备”的关系,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行稳致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源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估。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所以顺境时可长驱直入,逆境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先人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经验就是有力的佐证。不论是个人的生活小事件,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件,要想顺利发展,并向着利好的方向推进,必须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在健康轨道上可持续发展。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做事之前做好准备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以如临大敌的紧张惶恐之思对待。在没有做事之前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自己折磨的身心俱疲,真正做事时可能就没有了那份精气神。毕竟,在打算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这样放松心态,泰然处之,以“无备”之思用心经营,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当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处理各种事情时,也就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这里的“无备”不是摆烂和躺平,而是建立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定量的话语权,源于中国科技人未雨绸缪、殚精竭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耕细作。起步之初,不论是占有的国内资源,还是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发展和振兴科技都是不利的。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冒严寒,斗酷暑,立足中国的实际,科学施策、精心布局,然后循序渐进,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从零起步闯出一条新路,源于科学设计和精心的准备;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攻坚克难,得益于前期的积淀,这样才有了“无为而治”的从容。
“欲成其事”,宜精心谋划;要行稳致远,当拿捏好“有备”与“无备”的关系。只有二者实现和谐共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由两个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组成。前半部分由“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谚语入题,然后从语义上分析这句谚语的意思;后半部分用“然而”领起,表示下面的意思与前面是转折关系,指出关于谚语揭示的道理,在现实中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很显然,前半部分是话题的源起,引出后面的反向认知。把两种观点放在一起,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有备”与“无备”关系的讨论。基于此,该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现实中我们是否需要有“有备”之心;要做到“无备”,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处理“有备”与“无备”的关系。
不难看出,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是带有辩证思维性的,这样按照写作任务提出的要求构思立意,完成任务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的启示意义”思考,一方面所写的内容一定是自己针对材料展开的“感悟与思考”,另外还要把材料话题蕴涵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这样,本文写作时生应围绕“有备”与“无备”这一主题写作。首先要理解“有备”,“有备”有预先安排或筹划之意,这个“有备”可能是物质方面的积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储备,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成熟。“无备”是无法预判、无法提前准备的情况。人生不是任何环节都能让你“有备”的,很多时候,充分准备的机会只是一种奢求。如果能涵养“无备”的心态,能让人增进一份从容与坚定,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努力。然后,围绕两个关键词,并与文章的主题对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最后,观照现实,阐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立意:
1.“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
2.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
3.“无备”心态不可缺。
4.未雨绸缪要“有备”。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民间谚语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它是民众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民间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短小精炼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考生审题立意时,可考虑民间谚语在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反映对自然认识以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认识到,民间谚语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而实用的方法。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
行文思路上,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运用古老的谚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然后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谚语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从中可以汲取经验和智慧;二是谚语可以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从中可以涵养我们的精神和品质。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谚语固有的内容的保存、保护, 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 “形”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谚语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 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新思维、 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谚语这种有“形”的文化遗产更具有现代的生命力,传承好传统文化。
立意:
1.学习民间谚语,积累经验智慧。
2.运用古老的谚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活学活用谚语,品味文化内涵。
4.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5.例文:
敢于追求“最好”,乐于享受“更好”
人无追求,是茫然一生的可怜虫;追求不高远,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有追求是如此之重要,追求高远是如此之必需。既然有追求这么重要,人生漫漫,众生芸芸,追求的止境在哪里?答曰:“最好。”对完美的执着,是有追求的人的天性。
但是,我要提醒的是:“最好”可能是无底的洞,给我们诱惑,也可能让我们迷惑。我劝大家:敢于追求“最好”,要勇毅;乐于享受“更好”,要知足。
“最好”是可望且必须望的最高目标。古语云,期乎其上,得乎其中;期乎其中,得乎其下;期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我们要勇毅地去追求“最好”。没有对“最好”的期许,没有对“完美”的执着,怎么能有拼搏的动力、奋斗的激情?正因执着于为人类研制出“最好”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屠呦呦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埋头实验不懈怠,充满了拼搏的动力;正因执着于为人类设计出性能“最好”的手机,乔布斯才能扎根科研不停顿,充满了奋斗的激情。“最好”很难得,但“最好”很可爱。
然而,完美的“最好”,往往又是不可即的。世界上最完美的圆,只存在于理念中,再精确的圆规,只能画得“更圆”,无法画得“最圆”。每一个我们误以为的“最”,其实都只能是一个“更”。这似乎是人类永恒的悲哀。有人面对这不可完成的追逐,垂头丧气,丧失信心,停下脚步。但我们真的要因此而气馁吗?
虽然“最好”有时可望而不可即,但在追逐中,我们收获的进步、成长,收获的一个个“更好”,难道不值得我们欣喜?
其实,追求“最好”的意义不正在于“最好”的可望不可即吗?正因为他的不可即,我们才对它一再地追逐,才向着完美一再冲锋。在这追逐和冲锋的过程中,我们实现成长,实现超越。正是因为执著的勇士们对“最好”的一再追逐,才有了一个个“更好”的一再实现。一种种更好的新药不断面世,一款款更好的手机不断上市,一部部更好的电影不断上映,一家家更好的公司不断成立。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再变得“更好”。其实,每一个个更好,岂不都是一个当下的“最好”?
所以,我们勇毅地去追求“最好”吧,我们要一览最高峰的无限风光;但,我们也要快快乐乐地欣赏攀向最高峰的路途中看到的每一处“更好”的风景,知足于当下的收获。
要追求“最好”,要享受“更好”。每一个“更好”,都是当下的“最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辩证地处理追求“最好”与做到“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导考生思考,所供材料对此作了初步阐述。
材料可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指出,对“最好”的追求,是普遍的。这里的“最好”,可以是最优秀的榜样人物,也可以是最想达到的目标、最完美的理想。第二个层次做了辩证性解释:对“最好”的追求,对人有引领作用,让人在追求“最好”的过程中,逐渐向榜样学习,为目标和理想而奋斗,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使自己更有经验和能力,使工作成绩和生活境遇变得“更好”;但如果把“最好”看得过于完美,认为其遥不可及,或者对其的追求过于强烈,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差错,这样,反而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让人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自我,或者唯恐自己出错而不敢继续努力,这样的话,对“最好”的追求,反而变成了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第三个层次,则引用西谚,再一次明确提醒:不要因对“最好”的追求过于强烈,而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整体看,材料是说对“最好”的追求,对让人变得“更好”有促进作用,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因把“最好”看得过于完美、对其的追求过于强烈,而打击了努力奋斗的积极性。
写作时,可以顺着材料的思路分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更好”与“最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我们可以先从概念入手,指出“最好”和“更好”的内涵。“最好”指的是自己追求的榜样、最高的目标、最美的理想。“更好”指的是思想和能力的提升、成绩的提高、境遇的变好。接下来强调对“最好”的追求,能激起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力,让人改变自我,进而改进学习和工作。然后辩证分析,追求“最好”时也要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度”,避免被追求完美的心理“反噬”,反而让自己停止了前进。
立意:
1.对“最好”心向往之,对“更好”身践行之。
2.勇敢追求向往“最好”,小步快跑实现“更好”。
3.莫因“最好”太完美,裹步不前失“更好”。
4.不求一蹴而就,但求日有所进。
6.例文:
拈棋深思,落子无悔
有人曾言,下象棋时,一方棋盘就是一片战场,所行每一步都是与命运的抗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容我们不深思。也有人曾言,象棋不过游戏尔,战局一失便如摧枯拉朽无法回头,而下棋却可说“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其实,不管是打仗,还是游戏,这象棋下的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
下棋如打仗,战场如人生,每一步都需我们全力以赴,三思而后行。
下棋时,人们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兵遣将,展示自己的谋略和思考。而对于为人处世,孔子也曾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有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足可见谋定于后定之功。昔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需要经历不断地学习、思考、论辩,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条最适合中国的救国救民之路;就如“神舟”升空之前,需要慎重考虑每一个零件螺丝的周密计算和严格检查,方能以发丝百分之一的精密程度造就新时代的“嫦娥奔月”。若不是如调兵遣将的慎重,我们如何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若不是谋定后动的慎思,我们如何能以退为进,百战不殆?慎重思考,恰如水中载舟,思之有效,则扬帆万里;忽略思考,鲁莽行事,终会颠覆于惊涛骇浪间。
但棋盘毕竟不是真正的战场,人生也不是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有时候无妨大胆去做,大不了重头再来!
不可否认,深思熟虑固然必要。但许多人却在实际生活中把深思熟虑变成了瞻前顾后,以过度思虑消耗自身精神力量,以杞人忧天浇灭自己的勇气与热情。这个时候,果断反而比慎重更为重要。疫情爆发之初,无数白衣战士不顾病毒之“毒”,义无反顾“逆行”支援。这个时候,我相信他们或许并未深思熟虑而任由害怕情绪不断滋生,而是以满腔热血果断行动。所以,深思让中华民族如大河汤汤,源远流长。而当深思完全赶不上形势变化时,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不思危而果断前行的中华儿女,我们才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去面对每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
人生如棋,行动前需深思熟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非鲁莽行事,也需要破釜沉舟之果断、背水一战之胆魄。人生如棋,行动中需要永远保持前进,亦需要常思常新,审时度势,因势造利,而不是一步错步步错,南辕北辙。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凝萃深思之精华。可一旦选择了远方,便也只顾风雨兼程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象棋谚语,讲述了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第一句谚语“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中,充分说明了下棋就是一场斗智,博弈之道,拼的是智慧,比的是谋略,斗的是心计。所以,人生如棋,每一步都应像在战场上点兵一样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而第二句谚语“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则说明下棋只是一场游戏,我们不能过于畏畏缩缩,而是要大胆行动。甚至,若是有不如意处境,也要怀有“大不了重头再来”的心态,勇敢尝试。由此可知,材料讨论的其实是关于是否要“三思而后行”的哲理问题。对此,材料中并没有对其中某一方进行褒贬评判,可见三思后行和敢于下手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写作时,需要先挖掘出两则谚语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指出前者强调细微谨慎,是一种站立在仔细辨别、周密思考后的理性的成熟。这种成熟使人在思考中获益匪浅,在深思熟虑中避免了因盲目产生的损失。而后者则强调我们在行动时,要注意不要过分纠结,想好了就去做,千万不要在做的过程中还在犹豫纠结。从而得出结论: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布好阵点好兵,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在行动时,则不纠结、不缠夹,勇敢地行动,即使出现失误,还可以重来。
立意:
1.慎思己身,果断抉择。
2.行前深思,行中果断。
3.至无思之境,行深思之事。
7.例文:
独行快,伴行远
秋风萧瑟,黄叶纷飞,金色的树林中一条小径通向幽处;北风咆哮,冰霜千里,漫天雪花中一条大道通向边塞;春风里青草掩径,星月下黑暗遮途。人生的旅程从不因平坦而傲,也不因崎岖而卑,无论是孤傲的独行或是热闹的伴行,沿途皆是风景。
古语曾言“独行快,伴行远”,独行者孑然一身,无所拖累,故轻快;伴行者相互依靠,相互扶持,故持久。独行者探骊幽静丛林,心湖无波,独有一番天地;伴行者踏破北国霜雪,披荆斩棘,开拓别样洞天。此两者,皆能领会风光绮丽,收获万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第一重境界概括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确,独行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不经历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自我奋斗的过程,怎能欣赏“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孔子为复周礼,游历诸国十四年;陶行知为推动农村的教育发展,放弃高薪工作;特斯拉为造福人类,单枪匹马与爱迪生团队做斗争;林清玄微醺内心的宁静,孤身入山。孤傲的独行者们终得其所愿。孔子、陶行知被尊为“万世师表”;特斯拉被尊为“电磁学之父”;林清玄笔尖清澈、袖盛清风。
独行虽好,但求长久,则需伴行至深,终其一力。项羽曾以一己之力破大秦帝国,却因刘邦而兵败,自刎乌江;成吉思汗以一己之力开疆拓土,却无法插上旗帜,兵退回了草原。拿破仑站在阿尔卑斯山口,却不忘记他身后的那些士兵。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独行就像一场没有能量补给的旅程。一个合作默契的团队可以发挥无穷的力量,而结伴同行,也将行至目不可及的远方。当今世界,道路纵横,出处皆可为路;而我们前行的方式,决定着我们前行的距离。我们既要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独行,也要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伴行,这样才能傲立时代浪尖,做时代的弄潮儿。
长路漫漫,烈日当头,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断地前进,在一步步试错中前行。路上,有春秋代序,有光阴飞逝,也有风刀霜剑。有时,我们独身一人,迅若奔雷;有时,我们结伴而行,劈波踏浪。路就在那里,绕着山峦,围着平原,上有圣贤的星光为我们领路,下有时代的长风给我们力量。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路也在;我们负着岁月,向星光和梦出发。独行者穿过星光,伴行者踏遍星辰,踏进未来,不卑不喜,赶路者亦是追梦人。
或独行,或伴行,路遥山远,虽阻非绝,心之所向,风霜为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独自上路与结伴同行”,立意行文,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独自上路,考生可以联想目标明确、专注无扰、无需顾及他人、轻装快捷,以及在各行各业由自己独到建树的人。比如徐霞客、乔布斯,他们的思想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理所当然地处于时代的最前列。也可以联想孤独、寂寞、势单力孤、容易懈怠,遇到阻力更大,需要更强意志力、更大勇气等。
结伴而行,考生可以联想与人合作、可以互相取优补短、集中智慧和力量,并肩作战、相互鼓励、精神慰藉。也可以联想会牵绊、掣肘、内耗、一拥而上的混乱。比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业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后来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
辩证地看待独自上路与结伴而行的关系,既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于走别人之不敢走之路,又要重视合作的力量。考生可以联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变革时代,需要先觉者独自上路,开拓求新,快速的打破与颠覆;和平时代,需携手共进,以图长远。如世界各国共同协作,维护地球生态,使人类走的更远等。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结伴而致远。首先列举生活现象,比如用跑马拉松进行比喻论证,即在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紧接着列举现代的科技巨头都不是一个人造起整个帝国的,如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等例子论证结伴而行,是每个个体弱点的相互弥补与优势的共同发挥;然后列举生活中面对失败、挫折、灾难等,人们彼此支持与关怀,共渡难关等例子论证结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与支撑。最后结合现实,再次重申论点,人类就是以洪荒时代相伴同行而走到了今天,这已足够启示我们——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立意:
1.结伴而行,方能致远。
2.前行路上的独行者。
3.同行与孤往。
8.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桥过不了河,没梯上不了楼”,旨在告诉人们,一定的物质和凭借等基础和条件对做成事情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旨在告诉人们,光脚的因为没有任何条件和基础可以依靠,反而没有顾虑,敢于拼搏,最后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材料是一组相对辩证的关系,说明基础和条件有时候也是双刃剑,意在引导同学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拥有的基础和条件,正确利用可以成为我们的助力,不能正确利用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材料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人都有相关的经历和认识,都有话可说,关键是如何找到学生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启示去形成文章。
学生在写作时必须扣住“基础”“条件”“凭借”等这些关键词谈他们对于成功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扣住一方面谈,也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还可以重点谈一方面,然后结合另一方面进行辩证分析。如果仅仅谈“无畏”“坚定向前”“犹豫”“破釜沉舟”“勇气”等视为偏题。
立意:
1.成功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2.一无所有,也能成功。
3.正确看待现有条件,助力成功。
4.基础和条件是一把“双刃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