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表格式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表格式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八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走近鲁迅”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成就以及高尚人格,学习通过记叙事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少年闰土》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怀念之情。《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习作”部分要求融入自己的情感,将事情写具体。“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走近鲁迅 2.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其中有两篇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其他人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这样编排课文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会写2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郑重、盼望”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 ②语言运用: 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③思维能力: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 ④审美创造: 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2.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5少年闰土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③思维能力: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 ④审美创造: 学习文本,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政元素:了解人物性格特征,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师介绍鲁迅。 学生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并共同学习鲁迅的资料。
活动意图:导语首先从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他的故事,既帮助学生积累有关语言材料,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去。
环节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划分课文层次。 学生活动: 1.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划分课文层次,并进行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对于不常见的字词进行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教师活动: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3.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 用什么方法学?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 的人。 学生活动: 1.生齐读课件上的句子。 2.学生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总结所讲的四件事。 3.生介绍自己学习这四件事的具体方法。 4.(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 的人。
活动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的身上迸发。
环节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教师活动: 1.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2.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3.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学生活动: 1.配合老师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生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3.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少年闰土的人物特点,并说说这样评价的原因。
活动意图: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朗读、交流中分析人物形象,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课前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巩固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提升作业:(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 的人。
6.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5少年闰土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②语言运用: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③思维能力: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④审美创造: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思政元素: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问题,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回答。活动意图: 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初步懂得学习要善于抓重点、抓要点,使学生在交流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环节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教师活动: 1.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学生活动: 1.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交流少年闰土刺猹的过程。 2.用横线画出课文描写插图的几个方面。 3.背诵第一自然段并介绍背诵方法。
活动意图: 潜移默化中指导了背诵方法,使背诵的指导有的放矢,背诵的效果由此可现。环节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教师活动: 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学生活动: 1.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2.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活动意图: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环节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教师活动: 1.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思考: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 3.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品读句子,思考: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
活动意图: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通过对人物外貌的对比朗读,学生也能仔细品味文本的内涵,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
环节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教师活动: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 3.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 1.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 补写、交流、修改。 3.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意图: 让学生动笔写写“我”的外貌,既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从读到写,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也增强了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巩固作业:完成语文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写一些:运用典型事例为大家自己小伙伴的特点。
6.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6好的故事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②语言运用: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③思维能力: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④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思政元素: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2.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话题导入教师活动: 本文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学生活动: 课前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活动意图: 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大多数文章的特点,感受故乡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地位。环节二:写作背景教师活动: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活动: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自主完善笔记。
活动意图: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来学习鲁迅的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地理解。环节三:初步感知教师活动: 课件上出示重点字词。 2.课件出示文本结构。 3.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活动: 1.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划分文本结构。 3.朗读梦境部分,画出梦里出现的事物。活动意图: 本课词语在平常出现得较少,因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离现在比较久远,许多说法和现在不一样了。所以,有必要拿出时间把这些词语弄明白。
环节四:研习探究(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教师活动: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2.“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进行简要概括。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思考问题并进行交流。
活动意图: 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从文中找出几句话来概括故事。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鲁迅的作品或与鲁迅有关的故事。
6.板书设计 现实 好 的 梦境 美丽、幽雅、 事 有趣 情 现实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6好的故事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②语言运用: 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③思维能力:.深入文本,共析“倒影”;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 ④审美创造: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思政元素: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教师活动: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3.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学生活动: 讨论并分析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活动意图: 导入课文,回顾旧知,衔接下文。把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全文中心的把握结合起来,学生既可以从重点句子中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从全文中心意思着眼来深入理解句子含义,相得益彰。环节二:方法探究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教师活动: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 (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学生活动: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 2.分析结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进行交流。
活动意图: 探究文章写法,可以学到写作经验,指导今后的习作。环节三:提炼升华教师活动: 进行总结: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学生活动: 回顾课,深入体会。活动意图: 对文章内容,表达的思想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练习册。 提升作业:课下阅读鲁迅的有关作品。
6.板书设计 现实 好 的 梦境:美丽、幽雅、 事 有趣 情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型: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②语言运用: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思政元素: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教师活动: 1.出示鲁迅的三句名言。 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几句名言。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预习:就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的时候,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为了纪念伯父,回忆了与他生前相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四件事,你知道哪四件事吗? 学生活动: 1.学生齐读鲁迅的名言,交流自己对鲁迅的认识。 2.齐读课题,交流课题中的“我”是谁? 3.交流预习情况,总结文中介绍的周哗和鲁迅相处的四件事。活动意图: 名言导入,使学生从侧面了解鲁迅先生,为学习课文打基础,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名人名言。环节二:品读重点,感悟品质教师活动: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想想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1)学习第一件事 1.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件事,边读边想,“我”当时是怎样读《水浒传》的?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 2.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 (2)学习第二件事 读一读,想一想鲁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习第三件事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4)学习四、五件事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两件事,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1、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 (1)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所出示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结合文中的相关事例,谈谈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活动意图:教师语言和音乐的渲染,让鲁迅高大的形象进一步在学生心中升华,达到课堂的高潮。环节三:回扣全文,升华情感教师活动: 1.现在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吗? 2.师总结。 学生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回顾文本。活动意图: 教师语言和音乐的渲染,让鲁迅高大的形象进一步在学生心中升华,达到课堂的高潮。
环节四:升华情感,课外拓展
教师活动: 1.鲁迅先生对敌人恨之入骨,对人民大众却有着深厚而无私的爱。他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2.课下上网搜一搜鲁迅先生写的的文章或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认真读一读,真正走近这位伟人,聆听它的声音吧! 学生活动: 1.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格。 2.课下上网搜一搜鲁迅先生写的的文章或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进行自主阅读。
活动意图: 以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高大形象。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课前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课上进行分享。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生字。 提升作业:本课写了四个小故事,请用小标题进行概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泽阳的人。
6.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谈“碰壁” 得到人们爱戴 救助车夫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 ②语言运用: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思维能力: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④审美创造: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思政元素: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学习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1.出示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 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3. 鲁迅先生的资料。学生活动: 1.观察插图,用两句话对人物进行描述。 2.学生交流自己对鲁迅的认识。 3.结合老师介绍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活动意图: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环节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教师活动: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教师范读,进行引导。 4.引导读出感情。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 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 (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学生活动: 1.生自由读文。 2.展示朗读。 3.根据节奏读诗。 4.有感情地读诗,交流本诗写的两类人。
活动意图: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环节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教师活动: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 (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 (2)前后对照。让学生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 (3)总分结构:诗的第一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并学习本诗内容。活动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环节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活动: 1.学生读诗寻找可以找到鲁迅影子的诗句。 2.进行交流,顺势拓展: (1)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3. 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老舍) 4.提问: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学生活动: 1.学生读诗寻找可以找到鲁迅影子的诗句。 2.进行交流,学习拓展内容。 3.品读文中对鲁迅评价的句子。 4.思考并回答: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5.齐读全诗。
活动意图: 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语文同步练习册。 巩固作业:我们读了这首诗后深有感触,请同学们模仿着写几句。 提升作业: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自己上网搜索一下,选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
6.板书设计 27.有的人 虽死犹生(歌颂) 虽生犹死(批判)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有你,真好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针对学生实际,训练他们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②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又能扣住主旨。 ③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构思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审美创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思政元素:训练学生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2.学习重点难点: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叙述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1.播放歌曲。刘和刚的《父亲》。 2.总结谈话。 3.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有你,真好(板书题目)学生活动: 1.欣赏歌曲。 2.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意图: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你,真好”的那种感觉,为写好作文做准备。环节二:用心构思,列出提纲。教师活动: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2.审题指导: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针对以上问题,小组内的同学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2.根据教师的审题指导,列出写作提纲。
活动意图: 写之前,先给予学生提示和审题指导,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写法,积累经验,为学生写好作文树立信心。环节三:假想情境,精心作文。教师活动: 1.出示题目及要求。题目:有你,真好 2.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 3.写完后读一读,看看事情写得具体吗?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了吗?学生活动: 1.明确习作题目。 2.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在用文字和他对话。 3.写完进行修改。活动意图: 明确题目,创设情境,降低写作难度,并反复修改,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环节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教师活动: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确定题目。 2.完成习作。
活动意图: 确定题目,当堂完成习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积累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巩固作业:用心构思,列出提纲。 提升作业:初步完成习作片段。
6.板书设计 有你,真好 事情具体 感情真挚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有你,真好课型:习作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针对学生实际,训练他们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②语言运用:训练学生叙事的能力,力求叙事具体、生动,又能扣住主旨。 ③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构思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 思政元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2.学习重点难点: 以范文《有你,真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细读范文,含英咀华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品读范文。 2.指导学生自主交流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 学生活动: 品读范文并交流感受。活动意图: 学生细读范文后交流自己的收获,然后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本节课的作文中去,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比较明显的。环节二:指导布局,完成初稿 教师活动: 1.几种相关结构,启迪学生思考和运用。 (1)美句领段。 (2)排比构段。 (3)一唱三叹。 2.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回指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交流:根据习作主题,采用怎样的结构比较合适 2.学生静心写作.
活动意图: 给予学生谋篇布局方法的指导,然后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本节课的作文中去,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习作打基础。 巩固作业: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提升作业:自主修改习作,完成初稿。
6.板书设计 有你,真好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有你,真好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三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以范文《有你,真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 ②语言运用: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 ③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构思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 思政元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力求表情达意,有能生动吸引人。2.学习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构思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三课时)环节一:点评习作,修改誊写。教师活动: 1.自我修改,组内交流。
(1)默读自己的习作,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修改。
(2)小组内互相交流,修改习作推荐一篇好文参加班级交流。
2.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3.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学生活动: 1.自我修改、小组交流修改自作。 2.组内互相学习,继续完善习作。 3.参与展评活动。活动意图: 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修改自作,取长补短,逐步完善习作。环节二: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 2.拓展延伸:再议“你”学生活动: 1.学会留意身边事、身边人。 2.学习拓展延伸内容,积累素材。
活动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懂得去关注身边事、身边人,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自主修改,在全班进行交流。 巩固作业:组内进行修改。 提升作业:誊抄习作。
6.板书设计 习作 自主修改 小组评议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八课型:语文园地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②语言运用: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学习拟出合适的题目。 ③思维能力:学会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及方法。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 ④审美创造:理解积累鲁迅的名言。思政元素:理解积累鲁迅的名言。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把握主要内容,积累鲁迅名言。 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交流平台教师活动: 回顾所学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及时做笔记,跟着老师一起回顾搜学方法。活动意图: 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如何列提纲打下基础。环节二:回想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师活动: 1.文中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把各部分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 1.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 2.总结并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教会我们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学习如何列提纲打下基础。环节三:讨论: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教师活动: 讨论: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教师明确: (1)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探究,让学生再次巩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能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用列提纲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 巩固作业: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升作业:根据已给片段,进行练习,归纳总结片段主要内容。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交流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八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 ②语言运用:会在习作中正确使用句段。 ③思维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能拟出合适的题目。 ④审美创造:总结拟题的要求,学习拟题的技巧,以便于在以后的作文中拟出合适的题目。思政元素:总结拟题的要求,学习拟题的技巧,以便于在以后的作文中拟出合适的题目。2.学习重点难点:根据文章内容,能拟出合适的题目。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 句段运用教师活动: 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 1.出示四组学过的课文题目。 2.教师明确: 第一组和第三组是点明文章写作对象,第一组的写作对象是人,第二组的写作对象是物。 第四组这些题目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练一练,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1.源自短文,可是: , 2.根据主要内容和中心自己概括,还可以是: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这四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反馈,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 2.及时做笔记。 3.读短文,做练习。活动意图: 学生分析题目特点,总结拟题的要求,学习拟题的技巧,以便于在以后的作文中拟出合适的题目。并在练习中巩固所学到的方法,学为己用。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 巩固作业:运用所学方法,给短文拟定题目。 提升作业: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新知。
6.板书设计 句段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八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②语言运用: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③思维能力: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审美创造: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思政元素:学习诗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2.学习重点难点: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三课时)环节一: 读懂词语意思,领悟深刻含义。教师活动: 读懂词语意思,领悟深刻含义 1.认真读一读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2.选择一个词语,注意描写对象与修饰词,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3.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好,取长补短。学生活动: 1.读词语,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2.选择一个词语,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3.小组交流评比。活动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在交流运用中发现词语的特点,从而更进一步掌握这些词语。环节二:书写提示 教师活动: 出示柳体楷书,领悟字体特点 1.出示作品,学生欣赏。 2.了解柳公权,明确字体特点。 3.出示柳公权其他作品,引导同学们再次欣赏。学生活动: 1.欣赏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作品。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了解柳公权,明确字体特点。 3. 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柳公权的其他作品。
活动意图: 补充作者资料,有助于整体感知书法的文化内涵。环节三:学习鲁迅名言,领悟精神内涵教师活动: 1.学生自读鲁迅名言,说说懂了多少。 2.指名读名言,教师纠正指导。 3.分析每句话的含义。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鲁迅名言,说说懂了多少。 2.进行朗读展示。 3.分析每句话的含义。活动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鲁迅的名言有所理解。
环节四: 自读积累,领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师活动: 教师进行巡视、抽背。 学生活动: 大声朗读并练习背诵。
活动意图: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欣赏书法作品,交流感受。 巩固作业:背诵鲁迅名言。 提升作业:在班级内举办“走近鲁迅”手抄报展。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书写提示 名言警句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