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真题精品解析(word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真题精品解析(word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五铢钱 C. 击鼓说唱俑 D. 青瓷莲花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因此司母戊鼎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A项正确;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项;击鼓说唱陶俑是东汉明器,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排除C项;青瓷莲花尊是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题干信息反映是道家学派的思想,D项正确;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排除C项。故选D项。
3. 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通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监察”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秦朝在中央设置的掌管监察事务的官职是御史大夫,C项正确;丞相负责行政,排除A项;太尉负责军事,排除B项;宋朝设置的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排除D项。故选C项。
4.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宋朝为防止唐末起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而采取政策,排除B项;为了维护集权统治,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实行文化专制,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 农业发展 B. 海外贸易 C. 朝政腐败 D. 民族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题干信息说明的是西晋当时民族关系,与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朝政腐败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 《兰亭集序》 B. 《女史箴图》
C. 《洛神赋图》 D. 《颜氏家庙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女史藏图》和《洛神账图》,排除BC项;《颜氏家庙碑》是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 “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内容 D. 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涉及科举制的原因、过程、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 出现于汉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农述,正确的是( )
A. 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 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都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酒楼,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材料直接反映了北宋( )
A. 科技的发展 B. 商业贸易的繁荣
C. 手工业的兴衰 D. 文化教育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取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到处都有商铺、酒楼”“夜市”,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开封城内林立的商铺、酒楼及夜市的出现,充分说明当时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达,B项正确;“商铺、酒楼、夜市”不能反映宋代科技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排除C项;题干材料亦与文化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历史社团开展探究式学习,搜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该社团研究的主题是(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小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搜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团研究的主题是元曲。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白补、郑光祖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C项正确;唐诗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排除A项;宋词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排除B项;小说是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等人,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自强”“19世纪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国富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到90年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洋务运动,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一场自上而下改良运动,目的是变法图强,排除C项;义和团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长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B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排除A项;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排除C项;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27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 )
A. 促成国共合作 B. 领导学生运动
C. 发动南昌起义 D. 召开遵义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根据题意,C项正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排除A项;领导学生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国军人顽强抵抗鼓舞全国抗战,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排除C项;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2.5万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 均田免赋 B. 减租减息
C. 耕者有其田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一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题干材料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反映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C项正确;均田免赋是封建社会末期起义农民提出的要求平分土地、减免繁重的赋役负担的战斗纲领,排除A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下图示①处应填入( )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从严治党 B. 生态建设 C. 科教兴国 D. 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根据这些我国的政治制度,可以确定学习主题是民主政治,D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是我国政治制度,没涉及从严治党、生态建设、科教兴国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97 年,中共十五大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排除A项;中共十六大上,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 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D项正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项;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中国的国家地位,排除B项;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东罗马帝国,制定了《罗马民法大全》,它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欧洲民法基础,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人类法制的久远,《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原则,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 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是( )
A. 牛顿 B. 法拉第 C. 诺贝尔 D. 达尔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一切物种都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之中,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D项正确;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学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学原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诺贝尔是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了炸药,排除C项。故选D项。
23. 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这个举措(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改变了日本教育方式
C. 建立了新式军队 D. 开启了大化改新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这个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日本的教育方式和建立新式军队,排除BC项;题干描述的是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沙皇统治,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5.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关键性技术是( )
A. 计算机网络技术 B. 生物工程技术
C. 原子能技术 D. 航天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题干信息,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关键性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A项正确;生物工程技术、 原子能技术、 航天技术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不是推动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关键技术,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到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英国商人1876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
(2)对比材料:中英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巾A、B两处所示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
材料五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截至2022年12月2日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作用: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背景:工业革命
(2)不同: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原因:英国政府支持,清政府排斥。
(3)目的: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特征:半殖民地化
(4)名称:A:宝成铁路B:青藏铁路
计划及政策:第一个五年计划西部大开发
变化: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
(5)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共同影响: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符合题意,两点即可)
(6)认识: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作用:根据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可得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即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背景:根据所学知识,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故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是工业革命。
【小问2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二“ 到1850年……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但清政府……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可得出中英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中国铁路总里程短。根据材料二“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可得出中英两国铁路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英国政府支持,清政府排斥。
【小问3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三“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可得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特征:据材料“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可知,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是半殖民地化。
【小问4详解】
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A处是宝成铁路。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宝成铁路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成就。 根据图二“西宁、拉萨”结合所学知识,B处是青藏铁路,政策: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铁路与西部大开发有关。根据图一、图二中的铁路数量,可以得出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铁路线的分布从稀疏到稠密。
【小问5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五“中老铁路……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累计运输货物1120万吨……跨境运输货值超130亿元”可得出,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五“累计运输货物1120万吨、发展旅客850万人次……跨境运输货值超130亿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老铁路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流动等。
【小问6详解】
认识:本题是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外国对中国铁路的控制、中国铁路建设、中老铁路建设,我认识到:外国通过铁路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资本输出,中国铁路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带动世界铁路建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7. 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2)概括材料二观点。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编自《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3)针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
【答案】(1)爱琴海地区公元前2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
(2)观点论述结合史实,围绕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展开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示例:
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
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时间:根据材料一“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更具有可信度。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考古学家通过考古资料对人类文化的起源,并以此对地球状况的发展方向和现存人类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化的预测,因此考古学家发现“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信度更可靠。
【小问2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二选择“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可以得出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可从16世纪三角贸易给欧洲殖民者带来原始积累,给非洲造成大量精壮劳动力流失,在美洲建立殖民帝国,掠夺资源,并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动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方面论述。
【小问3详解】
做法:根据材料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阅读、学习文献、书籍获得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红色资源,宣传革命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写出自己关于中华文明的心得,并与同学交流,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五铢钱 C. 击鼓说唱俑 D. 青瓷莲花尊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3. 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通判
4.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5. 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 农业发展 B. 海外贸易 C. 朝政腐败 D. 民族关系
6.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 《兰亭集序》 B. 《女史箴图》
C. 《洛神赋图》 D. 《颜氏家庙碑》
7. “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内容 D. 影响
8.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9.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农述,正确的是( )
A. 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 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10. “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酒楼,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材料直接反映了北宋( )
A. 科技的发展 B. 商业贸易的繁荣
C. 手工业的兴衰 D. 文化教育的进步
11. 历史社团开展探究式学习,搜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该社团研究的主题是(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小说
12. “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1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长征
14. 1927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 )
A. 促成国共合作 B. 领导学生运动
C. 发动南昌起义 D. 召开遵义会议
15. “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16. 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 均田免赋 B. 减租减息
C. 耕者有其田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18 下图示①处应填入( )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从严治党 B. 生态建设 C. 科教兴国 D. 民主政治
19.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20.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 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1.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拿破仑法典》
22. 探明了物种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是( )
A. 牛顿 B. 法拉第 C. 诺贝尔 D. 达尔文
23. 1871年,日本废除260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这个举措(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改变了日本教育方式
C. 建立了新式军队 D. 开启了大化改新进程
24.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苏联解体
25.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关键性技术是( )
A. 计算机网络技术 B. 生物工程技术
C. 原子能技术 D. 航天技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到18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20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英国商人1876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20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400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20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18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8953公里,占全长的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
(2)对比材料:中英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巾A、B两处所示的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
材料五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截至2022年12月2日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7. 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2)概括材料二观点。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术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编自《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3)针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