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范进中举
(吴敬梓)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目标
清清朝科举制度
背景知识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许多读书人把科举考试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jiè]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清作者简介
背景知识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
他生长于累代科甲的家族,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便作了彻底的揭露。
清作品简介
背景知识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课文的前情提要:
范进已54岁,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最终范进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本文就是叙述了他考中举人前后的故事。
背景资料
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层次结构。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提示:可按照三要素进行思考——
主要人物有谁?
故事的环境背景是什么?
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情节?
一、(1-2):范进中举前的境况。
二、(3-1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胡屠户和周围各色人等对他态度的变化。
开端:断米炊,范进卖鸡。(3)
发展:见报帖,范进发疯。(4—5)
高潮:打贵人,胡屠治病。(6—9)
结尾:送礼物,乡绅造访。
(10—11)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以胡屠户为例,列表说明他在范进中举前后发生的变化。
把握对比
角度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 (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
态度 吩咐、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恭维、奉承、讨好、千恩万谢
礼品 一副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评价 相貌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
评价 才学 不是你的文章、舍与你的 才学又高
称呼 亲家母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老太太
动作 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
几十回
把握对比
乡邻
张乡绅
饿了几天
无人过问
奔走效劳
送各种东西
素不相识
不见其人
赠钱赠粮赠房
称兄道弟
道貌岸然
老奸巨猾
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
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
自读范进中举发疯的部分(第5段):
1)概述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
2)分析这一部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思考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把握形象
把握形象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跑集上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
第1段:“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范进唯唯连声……
细读探究
猥琐恭顺 逆来顺受
第2段:“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醉心功名
第10段:“晚生久仰老先生......”
世故圆滑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儒林外史·序》
小组讨论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根本原因: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残害。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用以禁锢人们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社会环境的压力。
中举与不中举是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
范进的个人因素。
多年屡试不第,一朝连中,大喜大悲之间神经受不了刺激
思考探究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喜剧,理由是:
①夸张手法达到喜剧效果;
②揭露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平头百姓趋炎附势的嘴脸;
③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思考探究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分析,是悲剧:
①范进一生都浪费在科举考试中;
②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讽刺形式?并做具体说明。
写作手法
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性格。
对比
夸张
喜极而疯,但是却挨巴掌受辱,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讽刺意义。
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内心:胜利者
外形:失败者
主旨总结
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刻画了这个士人的可怜、可悲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