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9.2《项脊轩志》训练题
一、选择类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大概)
C.墙往往而是(到处) D.大类女郎也(很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方向朝北)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光)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静静地) 殆有神护者(大概)
C.已为墙,凡再变(两次) 吾家读书久不效(不效仿先人)
D.先妣抚之甚厚(对待)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围绕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有效果 D.比去,以手阖门 比:比较
4.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其制稍异于前(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B.先大母:敬称自己已去世的祖母。
C.束发: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D.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其后六年,吾妻死 其制稍异于前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B.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C.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是古代记事抒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与事,承载着作者的复杂情感。
B.家中的老婆婆是作者已去世的祖母的奴婢,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振兴家业。
C.文章多用叠词,如“珊珊”写月下桂树随风摇曳,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1.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请简要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悲情”的缘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段二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文段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喂养,哺育
B.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
C.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深知
D.理,非吾业也 理:道理,事理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庭中始为篱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而母立于兹 呱呱而泣
C.实迷途其未远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云无心以出岫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B.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我举着壶端着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中的树木,感到非常开心。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看到当官的很烦发布那些政令,好像可怜百姓,其实祸害百姓。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而且疲惫。
15.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妣抚之甚厚。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文本二:
抱膝轩记
【清】管同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本母处妻孥置厨囊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茸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闻,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③。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选自《因寄轩文集》,有删节)
【注】①僦宅:租宅。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处所。③《梁甫》,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己志。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A署B日C激D射E阴F雨G连H绵I蒸J炕K沾L淋M顾N视O无P可Q逃R避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B.“予自归江宁”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
C.“家凡六徙”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D.“置榻一张”与“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记叙了修葺书斋,归有光改造“老”“小”“破”“暗”的老屋,管同新辟书屋,这也是他们追求读书修身的体现。
B.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环境,如改造后的项脊轩,室内变明亮,庭间兰桂竹木又添情趣,但是管同的读书环境却很嘈杂,他常常不堪其扰。
C.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读书之乐,两人都曾“借书满架”,在书斋里研读书籍,“偃仰啸歌”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满足。
D.文本二提到了“抱膝轩”命名缘由,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又是对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的效仿。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20.《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段是课文删去的一段,请分析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②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摘编自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B.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C.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D.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娘以指叩门扉曰”与“叩关而攻秦”(《过秦论》)两句中的“叩”含义不同。
B.“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与“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盛”含义相同。
C.“小者乳抱”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乳”含义不同。
D.“馀则茫然矣”与“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两句中的“茫然”含义相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就嫁到夫家,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前后有两人不幸夭折,其中生下归有尚的时候怀孕了十二个月。
B.归有光母亲家世代居住在吴家桥,他的外祖父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其也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
C.归有光七岁时便和堂兄归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气,他的堂兄就在学塾过夜,归有光却对家恋恋不舍,所以没有留住学塾。
D.归有光大姐的婚事是他母亲生前应允的,归有光的婚事也是其母亲生前给他聘定的,突出了母亲对归有光兄妹强烈的责任感。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2)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25.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文段找出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事件并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囊,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楠,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B.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C.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D.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余居于此”与“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B.“呱呱而泣”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C.“以手阖门”与“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轩东故尝为厨”与“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虽是老屋,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但修葺后的项脊轩庭院幽雅,鸟儿时不时飞来啄食,归有光在这里过得和谐清雅又饶有意趣。
B.归家空间上原来是一个整体,庭院南北相通,等叔伯们分了家,庭院以篱墙相隔,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往来不便。
C.归有光自束发在轩中读书,祖母曾将归有光祖父宣德年间上朝觐见皇帝用的手板拿给他,并希望他日后能用得到,足见祖母对其寄予厚望。
D.庭院中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枇杷树,现在已经高大挺拔,归有光睹物伤怀,文中虽未有一字言及悲伤,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楠,亦遂增胜。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妣抚之甚厚 不抚壮而弃秽兮
B.大母过余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三顾频烦天下计
3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以评点。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乙)孺人①之吴家桥②,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④,乃喜。
(选自归有光的《先妣事略》)
【注】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子的封号,此是归有光对母亲的尊称。②吴家桥:归有光外祖父家居住地。③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④龃龉:比喻诵读不流利。
(丙)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①,以为可继曾南丰②、王半山③之为文。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也。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自周诗有《崧高》、《烝民》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④,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神乎?味乎?徒词费耳。
然当时颇崇茁轧⑤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小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藉⑥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⑦固不竟此哉!
(选自曾国藩《书<归震川文集>后》,有删改)
【注】①熙甫——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②曾南丰——曾巩,建昌南卒(今属江西)人。③王半山,王安石号半山。④骈拇枝指: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⑤茁轧: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⑥藉:假使。⑦所诣:所具有的造诣。
3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遗:缺少的物品
B.手中纫缀不辍 辍:收拾
C.抑非其伦也 伦:类
D.于是有为之序者 序:写序,作序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
B.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
C.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
D.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特定细节、场景表现人物。如母亲用手指轻叩嘘寒问暖的场景生动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归有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慈爱。
B.乙文作者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勤俭、厚道、善于持家、教子严格的母亲形象。
C.丙文作者批评了归有光作序过多;认为其文章虽缺乏深广的社会意义,但在复古派大兴之际,能以清淡之笔表达真挚感情,反对复古、雕琢的文风,值得后人推崇。
D.三篇选文因文体和写作目的不同,呈现出来的风格也迥异:选文一侧重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选文二主要抒发对亡母的怀念之情,以记叙、描写为主;选文三是书跋,对归有光散文作出精当、独到的评价,以议论为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先母、先慈。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文中的“先大母”指已经去世的祖母。
B.“归宁”一词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指回家省亲,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
C.“亭、台、楼、阁、轩、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类型,其中“轩”指的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
D.“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的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另外,作者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静物,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B.甲文的语言委婉含蓄,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真情。叠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形象性和音乐美。
C.在乙文中,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家常之事入手,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D.乙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9.“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归有光《先妣事略》)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B.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母,文中指归有光的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我们能够感受到祖母对孙儿的那份深深的疼爱之情。
B.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指男子十五岁。古时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
C.先妣,对已故母亲的尊称。成语“如丧考妣”的意思是: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今多为贬义。
D.从兄,在特定的称呼前加“从”表示远房亲戚,从兄就指的是表兄。在特定的称呼前加“太”,则表示身份或辈分高的,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中的“太公”“太母”。
42.下列对《项脊轩志》(节选)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选文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选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选文第一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4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三、小阅读-课内
44.《项脊轩志》中,作者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你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可喜”“可悲”之情。
(1)“可喜”之情
情景 词句 感情
修轩 “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 “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2)“可悲”之情
情景 词句 感情
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疼儿 “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探孙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令人长号不禁”
相爱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四、非选择类
45.课内翻译题。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五、材料作文
46.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D
7.C 8.A 9.B 10.(1)这位老婆婆,是我逝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的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2)那以后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11.①亲人离世,睹物思人;②叔伯分家,家族衰败;③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12.D 13.C 14.C 15.①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②既然自己让精神被形体役使。
③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
16.EIM 17.D 18.B 19.(1)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2)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 20.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也胸怀天下,希冀靠苦读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
21.B 22.D 23.C 24.(1)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
(2)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时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
25.①先母回到娘家,就做棉花活;②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绳,常常劳动到深更半夜;③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
26.D 27.B 28.C 29.(1)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你的身影,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
30.C 31.(1)“始为篱,已为墙”通过叙说家庭琐事,说明家族纷争日益加剧,寓有家族分崩离析之悲、人世沧桑之慨。
(2)写两人谈论母亲时相对哭泣的细节,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寄寓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32.B 33.B 34.A
35.D 36.B 37.C 38.(1)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2)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3)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39.《项脊轩志》:悲家境衰败;悲慈母早逝;悲祖母厚爱;悲爱妻薄命。
《祭十二郎文》:悲侄儿之死;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
40.C 41.D 42.B 43.(1)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44.(1)“可喜”之情:①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②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2)“可悲”之情:①诸父分家后,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生活多有不便,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②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③祖母的话,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歉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④树长人亡,物是人非,作者满怀悲恸之情。
45.等到伯、叔分家了,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
46. 例文:
大非大 小非小
一个非常大却非常酸涩的橘子,和一个很小但很甜的橘子,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个小的橘子。
东西总是越大越好,这就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固定思维,我不能完全说这是贪婪的表现,但是我要说的是任何东西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小的东西只要它能发挥它自身存在的作用,那它就是最好的。
有许多人为了住进大房子,而去贷款,可是最后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天天苦闷还不如原来一家人挤在那个温馨的小窝幸福。
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吧。一日,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也就成了他父亲最喜爱的一个儿子。
我非常崇拜孔融,因为他有一种世人少有的意识和精神,那就是大的留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这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大与小是可以转化的,我正是要证明这样一种思想。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现在我们要说: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作人有同样的道理,作人要懂得奉献,奉献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得。
有时候小的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大的反而无用。大小应该从它发挥的作用来恒定。
一位书记一位局长官很大,但有的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却很小,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是政治局委员,官够大了,但却是一名贪官。一位科学家一位工程师官很小,但有的却对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研究员,官不大,但却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说,人不能看其官的大小,职位的高低,而要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只有更大的东西,没有最大的东西。大与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官再小,也是伟大的,为一已私利的人,官再大,也是渺小的。还是那句老话,大小应该从它发挥的作用来恒定。
所以我们要改变那种固定思维,大的不一定作用大,所以大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让我们一起来选择小的甜的橘子,鄙弃又大又酸的橘子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