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思想政治关键课程作用,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框属于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中的“新征程”部分,回答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人民、与世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国梦。本框承接前一框对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判断,为后续理解第三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的历史使命,做好认知和情感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基于思政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高一学生通过学习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以及补充拓展阅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相应内容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情感经验,但还需以行动转化,用实践发展。
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备参与前置性学习和议题探究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处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关注热点,但感性较多,理性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缺乏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
三、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本质;把握“四个伟大”及其关系;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关注生活实际,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走进社会大课堂,全面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厘清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联系,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收集素材、分析材料,培养科学精神素养;聆听分享,反思自身,学习二十大最新方针政策,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面理解中国梦的本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教学难点:明确“四个伟大”及其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任务1:(实践采访)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采访问题,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随机采访村民,收集实录材料。
任务2:(政策查询)搜集资料,了解建党百年“三农”战略,感受振兴梦奋斗历程。
任务3:(微课制作)小组代表准备时政微课,展示村民采访实录,讲述乡村多方面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依托更为真实的情境,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增强学生强国志,引导学生在自我剖析中初步感悟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准备基本知识,增添情感体验。
(二)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开展“走进田间地头,感受乡村振兴之变”主题评论微课,学生展示采访村民实录,讲述乡村变化,谈活动感受。
设计意图:以秋季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乡村振兴梦,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活动情境。
(三)新课推进
主议题:复兴情愫自信之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子议题一:奋斗者—点亮振兴梦
教师活动:总结时政微评的基础上,展示图片文字材料。
议学情境1:
筑大粮仓—安徽既是粮食大省,也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是全国第五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截至2022年上半年,向国家资源库移交农作物种质资源5041份,入库量居全国第一,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创“皖字号”—稳粮是底色,产业是特色。水稻良种连续四年出口量全国第一,特色农产香飘海外,助力皖蜜出口传递“中国甜”,小龙虾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推动“一带一路”与特色农业产业的融合,助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结致富果—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多种粮、种好粮。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农民收入达10570元,居中部首位,极大鼓舞了农民种粮的心劲。
议学活动1:
1.结合材料谈一谈乡村振兴梦与中国梦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讨论:中国梦是谁的梦
学生结合课前采访和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厘清乡村振兴梦与中国梦的联系,归纳总结中国梦的内涵、实质和特点。
教师活动:总结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世界的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设计意图: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在生活中延伸。本环节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角度构建乡村产业振兴情境,旨在从小视角农民的梦想拓展到大视角国家、世界的梦想,搭建学习阶梯,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化认知体验。
子议题二:主心骨—托起民生梦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安徽百年,江淮发展路正宽》,展示议学情境。
议学情境2:
1.百年回溯·中共“三农”战略:
192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乡村革命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以农支工战略→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自主发展战略→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工促农战略→党的十八大至今:酝酿、提出、部署乡村振兴战略。
2.非凡十年·党建强乡兴村:
(1)困难重重,咬牙顶住。安徽泾县马头国有林场位于山明水秀的皖南山区。改革开放前,没水没电没路,马头林场发展缓慢,短板明显,作业环境并没有影响马头林场人的干劲,大家互相鼓舞、克难攻坚,以场为家的职工们,在困难中无私奋斗于护林防火、整治虫害的一线,为马头
林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亮出身份,党员先行。安徽淮北市从实用实效出发,推出“田间学校”,将培训班办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基地,邀请科技特派员、农
科院专家等现场授课,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3)戮力同心,中国特色。合肥全面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断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持续带领村民们实现
新时代的农村振兴梦。
议学活动2:
1.思考:中国乡村发展能够创造伟大成就,关键靠的是什么
2.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安徽乡村振兴样板村成功秘诀如何体现“四个伟大”
3.我为大国提“粮”策:结合家乡实际,谈谈假如你是一名村官打算如何助力家乡发展。
学生活动:了解建党百年的“三农”战略,思考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领悟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结合材料论述在实现乡村振兴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四个伟大”;结合家乡实际谈论思考如何参与家乡建设,如何共谋家乡发展。
教师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设置思辨类任务,引导学生从更宽视野澄清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培育科学精神素养。通过“样板村”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角色扮演大学生村官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引导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进而增进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子议题三:追梦人—共筑中国梦
议学情境3:
投入基层一线,书写青春答卷。邀请大学生村官进课堂,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讲述他们的梦想与实践,学习共话二十大,了解乡村振兴新举措。
议学活动3:
1.主题分享:聆听我们身边的大学生村官故
事,了解他们的梦想、生活经历和工作心得,明白他们为何选择投身一线,以及了解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
2.以梦为马,绘就蓝图:结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畅想2035、2050年“我”与中国,以书法、绘画、写作的形式展示想法,从自身梦想出发分享如何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
学生活动:聆听分享,反思自身,学习二十大最新方针政策;畅想未来中国发展图景,采取不同形式分享梦想。
教师活动:实现中国梦的两步走战略安排,青年学生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统一。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搭建了解社会的平台,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成知信行的统一。
(四)课堂延伸
举办“以梦为马,绘就蓝图”主题展览。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知识,总结教学成果,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专业理论性较强,学生前置任务落实不到位或者课堂参与已有知识不足,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畅开展和议学成果的生成;教师如果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能力不足,课堂生成超出预期,难以塑造深度的情感价值观认同。因此本课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依托议题式教学方法,设置三个子议题,将“乡村振兴”作为整堂课教学情境,在实践中推动中国梦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感知中国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落实核心素养。
回归主干知识,注重整体建构。加深对新课改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认识,提升教材结构化处理能力。本单元“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为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本课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大概念展开,依据“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这一逻辑思路展开教学。回归教材主干知识,理解课本逻辑思路,通过议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完整生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