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习题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习题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三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A.谪守( ) 环滁( ) 投箸( ) 岸芷汀兰( )
B.琅琊( ) 伛偻( ) 野蔌( ) 雾凇沆砀( )
C.潇湘( ) 霏霏( ) 婵娟( ) 日星隐曜( )
D.觥筹( ) 阴翳( ) 更定( ) 浩浩汤汤( )
第一部分
(1~6题 26分)
1.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zhé
chú
zhù
dīng


shù
hàng
xiāo
fēi
chán
yào
gōng

gèng
tāng
C
解析:A.dīng—tīng;B.nǚ—lǚ,shù—sù;D.gèng—gēng,tāng—shāng。
2.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9分)
(1)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其一)]
(3)  ,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展望未来,我们要锐意进取,敢攀高峰。如李白《行路难》(其一)所言
“   ,  ”,充满自信,驶向理想的彼岸。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比喻句是:
   ,   。
(6)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会成功,也会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
楼记》中“   ,   ”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怀旧空吟闻笛赋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一封朝奏九重天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21-22·唐山期中)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解析:D.语序不当,应将“复苏”和“增长”互换位置。
D
A.能否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传承并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把“能否”改为“想要”)
B.四十年来,春晚始终一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关注的焦点,是一代代人成长的文化记忆。
(删去“一直”)
C.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泛开展校园环保知识宣传,意在培养广大
青少年生态环保。(在“生态环保”后加“的意识”)
D.进博会的举办,不仅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提
供新机遇。(“发展”和“增长”互换位置)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名之者谁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C.登斯楼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
解析:A.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指醉翁亭;B.均为介词,“在”;C.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语气词,表判断语气;D.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无实义。
B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
集》传世。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
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等。
解析:欧阳修是宋代的。
B
6.(22-23·唐山乐亭期中)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生动的教科书。为发扬红色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学校开展了“红色足迹——走进李大钊故居”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
任务。(7分)
(1)同学们打算在李大钊故居前朗诵艾青的一首诗歌,以下不符合情境的一项是( )
(2分)
A.《火把》 B.《我爱这土地》 C.《大堰河——我的保姆》 D.《北方》
(2)下面的文段是《同心向党,奔赴远方》主题演讲的节选,填入文段中空缺处的三个句子对
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它激励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近代以来,无数有志青年将自身成长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革命时期
     ,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代又一代青年将青春和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的拼搏奋斗之中,他们的生命因奉献、奋斗而更有意义。
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创业
②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进取
③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3)在参观过程中,小华同学有感于胜利来之不易,作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忆峥嵘岁月
下联:  .
(1)同学们打算在李大钊故居前朗诵艾青的一首诗歌,以下不符合情境的一项是( )
(2分)
A.《火把》 B.《我爱这土地》 C.《大堰河——我的保姆》 D.《北方》
解析:李大钊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他赤诚的爱国心影响着后来人。《火把》《我爱这土地》《北方》都传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感,符合情境。《大堰河——我的保姆》记述了作者艾青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回忆与思念、讴歌与赞美,塑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崇高形象。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不符合情境。
C
(2)下面的文段是《同心向党,奔赴远方》主题演讲的节选,填入文段中空缺处的三个句子对
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它激励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近代以来,无数有志青年将自身成长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革命时期
     ,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代又一代青年将青春和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的拼搏奋斗之中,他们的生命因奉献、奋斗而更有意义。
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创业
②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进取
③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解析:文段主要围绕“爱国主义精神”展开论述,三个句子的内容为青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做出的贡献,第一处横线前是“革命时期”,革命时期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③句对应;第二处横线前是“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建设国家,与①句中的“艰苦创业”对应;第三处横线前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倡导创新与开拓精神,与②句对应。故选D。
D
(3)在参观过程中,小华同学有感于胜利来之不易,作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忆峥嵘岁月
下联:  .
(示例)看今朝辉煌(2分)
第二部分
(7~21题 44分)
一、(20-21·唐山乐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则抒发了对兄弟的深深思
念之情。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写了作者对人生的疑惑,显露出作者对
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表面上是写对月的怨怼之意,其实是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作者政治失意,亲人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因而始终陷在消
极悲观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是借月抒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则抒发了对兄弟的深深思念之情。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写了作者对人生的疑惑,显露出作者对明月的
赞美和向往。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表面上是写对月的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
不能团聚的惆怅。
D.作者政治失意,亲人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因而始终陷在消极悲观
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解析:D项中的“因而始终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有误。作者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在矛盾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现了情感的波澜起伏;“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埋怨明月,表现离人的愁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的祝愿。作者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由此可见,作者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故选D。
D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是借月抒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解析:结合两首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和把握即可。
答案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流露出作者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1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②。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③辗转申报,民无孑遗④矣。有谴⑤,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⑥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⑦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⑧。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其立祠。燮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⑨归,囊橐⑩萧然,卖书画以自给。
           .
①苞苴:馈赠和贿赂。②留牍:积压的公文案卷。③俟:等。④孑遗:指残存的人。⑤谴:降罪。⑥券:这里指借据。⑦嘉:赞赏。⑧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⑨乞
休:自请辞去官职。⑩囊橐:口袋。
二、(21-22·唐山乐亭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9.解释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公余辄与文士觞咏 辄:    .
(2)悉取券焚之 悉:    . 
(3)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 尝:    .
(4)乞休归 归:    .
10.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燮开仓赈贷 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 去之日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C. 为其立祠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D. 卖书画以自给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精神境界的写照,熔铸成为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一点在郑燮身上的表现。(3分)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担任)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没有积压的公文案卷。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他)调任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情况。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要降罪,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老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万余人。上级长官赞赏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离开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他)夜里外出,听见从一间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没有积压的公文案卷,也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辞去官职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靠卖字卖画为生。
参考译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②。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③辗转申报,民无孑遗④矣。有谴⑤,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⑥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⑦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⑧。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其立祠。燮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⑨归,囊橐⑩萧然,卖书画以自给。
         .
①苞苴:馈赠和贿赂。②留牍:积压的公文案卷。③俟:等。④孑遗:指残存的人。⑤谴:降罪。⑥券:这里指借据。⑦嘉:赞赏。⑧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⑨乞休:自请辞去官职。⑩囊橐:口袋。

全,都
曾经
解析:本题可从课内迁移作答。(1)可迁移《醉翁亭记》中“饮少辄醉”,辄,就。(2)可迁移 《桃花源记》 中“悉如外人”,悉,全,都。(3)可迁移《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4)可迁移《木兰诗》中“壮士十年归”,归,回家,回来。
9.解释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公余辄与文士觞咏 辄:    .
(2)悉取券焚之 悉:    . 
(3)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 尝:    .
(4)乞休归 归:    .
回家
解析:A.打开/放晴;B.离开/离开;C.给/成为; D.来/因为。
B
10.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燮开仓赈贷 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去之日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C.为其立祠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D.卖书画以自给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解析:重点词语有:官,做官。十二载,十二年。牍,官府的公文。亦,也。冤民,受冤枉的百姓。
(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没有积压的公文案卷,也没有受冤枉的百姓。(重点词语未译或译错扣1分,共3分)
答案示例: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精神境界的写照,熔铸成为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一点在郑燮身上的表现。(3分)
解析:根据“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可知,在遇到灾荒的时候,他未经上报就打开官仓赈济老百姓,有人劝阻他时,他认为救人要紧,表现出他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老百姓放在首位。根据“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可知,当老百姓收成不好的时候,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来替老百姓交赋税,离任的时候,把所有的借据都烧掉,不让老百姓归还,表现出为官者担忧老百姓,关心民生。根据“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可知,他用自己的钱来周济那些穷苦的读书人,自己为官清廉,退休以后,只能靠卖字画为生,可以看出郑板桥关心、爱护老百姓。以上种种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的人。
答案示例:郑燮遇灾荒当即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当有人劝说他应先上报时他表示救人命在即,上面降罪自己承担;(1分)秋天歉收时他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1分)拿出自己的钱接济穷苦读书人,而自己退休时却以卖字画为生。(1分)
最是书香能致远
张久珍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三、阅读选文,回答问题。(8分)
③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阅读研究相关支撑学科的发展以及阅读服务产业链的日益完备,传统阅读资源与新兴数字化阅读资源相互补充,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养料。红色经典和重大主题读物的出版发行,增进了读者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中国好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活动,让更多人在阅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过程中,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④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有了新的场景和表现形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过三成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用耳朵“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读书新“姿态”。虚拟阅读设施与实体阅读设施相补充,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交融,         ……不断拓展的载体和业态,让随时随地随心阅读成为可能,全民阅读加速成为现实。
⑤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项具体权益。从为阅读障碍者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读物,到保障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阅读服务,让阅读蕴含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触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保障不同群体阅读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各个群体的阅读门槛,推动阅读成为人人可享、人人均享、人人乐享的选择与习惯,也可为全民阅读注入更为扎实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⑥最是书香能致远。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保障“有书读”,到夯实硬件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确保随时随地“读好书”,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爱读书”,推广全民阅读不仅要在“全”上做文章,更要在“细”上下功夫。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1日,有改动)
13.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1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15.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读书的。(3分)
链接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
一种生活方式。”
13.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解析:根据“虚拟阅读设施与实体阅读设施相补充,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交融”分析,这些都是读书的方式,再结合第①段“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可提取出:线下纸质阅读和线上电子阅读。故可补写为: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相结合。
答案示例: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相结合(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
1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解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可运用“首先提出什么观点,然后通过××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的答题模式答题。本文第②段首先提出论点“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接着第③段“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第④段“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第⑤段“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论点,最后第⑥段“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保障‘有书读’,到夯实硬件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确保随时随地‘读好书’……更要在‘细’上下功夫”得出结论: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答案示例: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三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共3分,意思正确即可)
15.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读书的。(3分)
链接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
的一种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文本及链接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我喜欢读书,读书是课外生活的一种方式。有时候也从平板上读一些电子书,但我更喜欢读纸质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书由少儿读物变成了名著名篇。我从书中学到了好多知识。我感到手中有书,就像有把钥匙;心中有书,如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我相信生活中有书香弥漫,就会有诗意一样的生活。(共3分,结合阅读经历、自圆其说即可)
四、(21-22·石家庄第四十四中学阶段检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5分)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①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②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蒋氏家训》,松花黄的底,衬几行淡青的字:
  一戒溺爱护短,要慈严相济。
  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
  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
③“二戒重男轻女”——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气氛自由的家庭,难得。
④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⑤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⑥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⑦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⑧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⑨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⑩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金华美食,名不虚传。吃到最为新鲜的菱角、莲子,有着自河里采下便来到餐桌的鲜嫩簇新。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
有一餐,晕车导致对肉类失去胃口,事后方知,那一道道肉类佳肴,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华两头乌烹制而成。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他在这些庸常食物下,垫一张荷叶。正是这青翠无尘的荷叶,让一盘菜变得雅致起来。虽未动箸,我一直在观赏它,何其美焉。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
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4分)
17.文章画线处,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4分)
18.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分)
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处“温暖的心肠”的含义。(4分)
16.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4分)
解析: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的段落进行概括归纳。第①~⑥段记叙“我”参观艾青故居,看到记录艾青生平的照片;第⑦段记叙“我”在艾青故居听孩子们朗诵诗歌;第⑧段记叙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把孩子介绍给诗人蓝蓝;第⑨段记叙“我”想起诗人树才启发孩子们写诗的事;第 段记叙“我”游览佛手园感受生活的温柔、沉静、美好;第 段记叙吃金华美食莲子、菱角,观厨师烹饪的肉类佳肴,体会到诗意和诗心;第 段写诗人们讨论诗歌。
答案示例:孩子们朗诵诗歌、热爱写诗。诗人启发孩子们写诗,赞美他们的文笔,体现了艾青故乡人对诗歌的热爱与传承,以及对孩子们的关爱。[两件事,每件事2分。以下任意两件事情,意思对也可给分。① “我”参观诗人艾青的故居。② “我”看艾青故居的照片。③ “我”听孩子们朗诵诗歌。④老师把孩子介绍给诗人蓝蓝。⑤ “我”想起诗人树才启发孩子们写诗的事。⑥游佛手园,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诗性。⑦菱角、莲子的吃法,让人体会诗意。⑧厨师匠心设计肉类佳肴,让人看见一颗诗心。⑨诗人们讨论诗歌。]
17.文章画线处,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4分)
解析:“我”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表层原因是被孩子们朗诵诗歌,诗人蓝蓝、树才赞美启发孩子们写诗的事情感动,这些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深层原因可结合第⑨⑩段中关键语句来分析:“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这些语句表明了诗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答案示例: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原因一、原因二都答给4分。不答原因一,只能答出原因二中任意一点也给4分。如只答原因一内容,给2分(任意一点即可)。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的语言表述均可。原因一:①诗人蓝蓝赞美孩子们写的诗。②诗人树才启发孩子们写诗。③艾青先生的诗歌被孩子们朗诵。原因二:①能够启迪心智。②诗人有伟大的力量,影响力极大。③诗人的力量潜移默化,它能浸润生命。④诗歌是用心的陪伴。⑤诗歌是清新的启蒙。⑥诗歌是永久的照耀。⑦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传承。]
18.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分)
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
解析:“绸缎一般,棉花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曼妙而行,逍遥自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岚”比作“绸缎”,把“云”比作“棉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岚”“云”轻柔、洁白的特点;写“曼妙而行,逍遥自在”,则把它们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它们曼妙、自由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宁静、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岚、云(云雾)轻柔、洁白、曼妙、自由的特点。(本题共3分,修辞手法1分,答出一种即可,作用2分,能够答出云雾的任意一个特点,意思对即可。既写出云雾的特点,又写出作者对大自然那份宁静的喜爱的情感,不扣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写出云雾的特点,不得分)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处“温暖的心肠”的含义。(4分)
解析:重点短语的含义,要结合内容和主旨来分析。本文讲述了“我”参观艾青故居,因诗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而产生的感动和震撼,这些所见的景、所遇的人、所经历的事情无不温暖人心。“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一句中,“温暖的心肠”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来看,这里是指作者在诗人艾青的故乡所感受到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感;“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一句中,“温暖的心肠”则强调诗歌的作用,因为作者在诗人艾青的故乡看到了这种“温暖的心肠”的作用,这里的人们热爱诗歌,有诗心和诗意。
答案示例一:指作者在艾青的故乡感受到的人们的爱心和诗心。
答案示例二:艾青故乡的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传承。(本题共4分,结合内容1分,含义能够答出下面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给3分,只结合内容,不答含义只给1分。①艾青拥有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对人和事的深情。③艾青故乡的自然环境给人带来的温柔与沉静。③艾青故乡的美食让人感受到厨师的独具匠心。厨师在菜肴中体现出的诗心,也是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态度。④作者对诗歌和文明的敬畏。⑤ 诗歌传递出对人性的理解、关怀、尊重,给人以自由、平等的召唤。)
五、(21-22·沧州南皮桂和中学阶段检测)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问题。
(4分)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20.诗中的桥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2分)
21.艾青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哪些?请列
举两个。(2分)
20.诗中的桥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2分)
答案示例: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服务他人。(2分)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21.艾青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哪些?请列
举两个。(2分)
答案示例:《北方》《大堰河——我的保姆》。(2分)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
(2)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3)有所尝试,才能有所作为。(朗费罗)
   上面的一组名人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
篇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
字;(4)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三部分
(22题 50分)
22.阅读下列一组名人名言,按要求作文。(50分)
这组材料提供了三则名人名言,都是关于尝试方面的,表达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莎士比亚的话说明在尝试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爱默生的话说明尝试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朗费罗的话意在揭示尝试是一种有意义的实践行为。可选择其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阐述,也可以用古今中外有关尝试的事例加以论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来加以呈现。
可有以下选材思路:
思路①:阐述只有不断尝试,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如可选儒勒·凡尔纳据说曾被15家出版社退稿,而其作品终被第16家出版社出版的事例。
思路②:表达尝试可以让生活更加精彩的主旨。如可写自己喜欢尝试不同的事情,像滑旱冰、钓鱼、放风筝、学习陶艺等,自己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思路③:阐释尝试是一种有意义的实践行为。如可写自己有一些想法,并且制订了实践计划,进行了一次次尝试,虽然都失败了,但也有了一些收获。
写作指导:
勇于尝试,才能走向成功
  小学时,我们都读过小马过河的故事。有些事情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需要亲身试一试。故事的寓意谁都能懂,但越是简单的道理,却越多人犯迷糊。
  在这个社会上,许多人不愿意尝试或害怕尝试,所以成功的只是少数人。怯懦者总是说:“算啦,我不是那块料,我不行的!”就像井底之蛙永远蜷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故步自封,注定碌碌无为。勇于探索,向未知领域挑战,才能发掘出生活的金矿,才能拥有丰富的人生。
  人生是一个精彩的舞台,悲喜剧的上演,都由我们自己编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要轻视我们自己,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太脆弱。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大胆去探索、去尝试,我们在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中,会变得日趋成熟,最终我们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例文:
有一个关于大象与木桩的故事。马戏团里,大象小的时候很调皮,驯象师就用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那时候,它力气还小,虽然挣扎了很多次,终究还是没有从木桩上挣脱出来。成年之后,虽然它完全有能力摆脱木桩的束缚,但小时候的经验告诉它,眼前的木桩无法拽动,因此它依然安分地被木桩束缚着。
  成长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有太多的困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我们也一次又一次地和命运抗争。当那些抗争都失败以后,我们渐渐地顺从了命运,就像被驯化了的大象,麻木地失去了和命运抗争的勇气,后来连抗争的想法也没有了,以至于我们有能力改变命运时,却依然听从命运的摆布,不敢再去尝试。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不敢去演讲,不敢参加某项比赛……“我不是那块料,我不行的!”潜意识中设置了障碍,导致我们错过了很多展示才华、锻炼自我的机会,在通往成功的起跑线上徘徊许久。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总是竭尽全力地规避风险,而那些妨碍我们的事物,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曾经失败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们,以至我们有能力应对一切的时候,还是畏缩不前。
  其实,很多时候挡住我们的只是一条小河,我们完全有实力蹚过去;拴住我们的仅是一根木桩,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它拔掉: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勇气做出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