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三、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题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器材1扬声器、乒乓球和蜡烛;2音叉和激光灯;3手机示波器软件和真空铃分组实验器材;4玻璃缸和蜂鸣器;5塑料水桶和金属丝;6彩虹圈、塑料盆和塑料片等。实验原理或实验设计思路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安排了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教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实验演示:媒体播放:流水声,蝉鸣声,雨声,飞机轰鸣声等。引导提问并导入课题:这是分别是什么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新课讲解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关于声音的视频,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让学生板书振动。实验验证并引导比较:1.在敲响鼓面时,听到声音时看到了什么?2.鼓面振动不明显,怎么更加明显看到鼓面的振动?(引入转换法概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换法)转换法:物理学中,将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转换为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叫做转换法。3.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4.当鼓面停止振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实验:小锤敲击音叉,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应用:转换法)教师讲解:实验中,音叉的振动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看见乒乓球在多次被弹开,来反映音叉在振动,这就是转换法。乘势提问:如果此时音叉的振动停止了,那么还会发出声音来吗?原来产生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吗?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则发声也就停止了,但声音的传播不会停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拓展举例: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播放视频加深印象)。设计目的:讲授转换法和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学生自主实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发声,随心所欲,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 PPT,是什么物体或物体的哪个部分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人发声是靠声带发声。打击乐器的声源:面。打鼓。管乐器的声源:空气柱。例如笛子、箫、小号发声、向温水瓶中加水发声;吹笔筒、吹瓶子发声。弦乐器的声源:弦(琴弦)。例如吉他、二胡、古筝等。蝉:腹部发音膜青蛙:鸣囊教师归纳: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说明:没有发声的物体不叫声源。例如关闭的收音机不是声源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二)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