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三课时)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三课时)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昼夜长短的空间和季节变化规律;
2、理解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判断依据:
晨昏线(圈)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为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
夜弧
【思考交流】
1、(1)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 小时 ;
(2)昼弧=夜弧,
则 ;
昼弧>夜弧,则昼 夜 ;
昼弧<夜弧,则昼 夜 ;
2、在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是否相同?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弧长经度每相差15°代表1小时。
24
昼夜等长




2.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内有极昼,南极圈内有极夜。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平分。南极圈内有极昼,北极圈内有极夜。
春、秋分 夏 至 冬 至
直射点 位 置
北半球
赤 道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往南昼越短
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
昼长夜短,越往南昼越长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规律
1.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3.北半球昼(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夜(昼)长;
4.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2)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规律
节气时间段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昼夜状况 昼夜变化 极昼极夜范围
变化情况
北 半 球 夏 半 年 春分 夏至
夏至 秋分
北 半 球 冬 半 年 秋分 冬至
冬至 春分
向北移
昼长夜短
昼变长
极昼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以内
向南移
昼长夜短
昼变短
极昼从北极圈以内缩短到北极点
向南移
昼短夜长
昼变短
极夜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以内
向北移
昼短夜长
昼变长
极夜从北极圈以内缩短到北极点
【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1.春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太阳直射点往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对某个地方来说(赤道除外),夏季昼长夜短,冬季相反;
4.对北半球来说,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思考交流】
思考:一年之内,晨昏线(圈)与地轴的夹角最大为多少度?出现于何节气?直射点的纬度数和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度数之间有何关系?
23°26′;夏至日或秋分日;互余
【知识补充】
昼夜长短的计算
方法一 看图计算法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
=昼(夜)弧度数/15°
例1、求A点昼长
=(8×30)÷15=16h
B
A
例2、求A、E点的昼长
12小时 12小时
求C点的昼长
24小时
求A、D、E、F的地方时
18:00 12:00
3:00 24:00
N
30
0
A
B
C
F
E
D
方法二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例3、某地的日出时间为7:00,
则该地的昼长为多少?夜长呢?
10小时,14小时
【学以致用】
下表是天安门广场升旗和降旗时间(注:与日出日落时间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昼夜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无法判断
2.上表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北移
C
D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4.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B
读某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有且只有一地位于北半球,该地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图中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丙>甲>乙>丁
B
C
C
D
E
F
7、 读右图回答:
(1)该图是__月__日的光照图,它所表示的节气是 。
(2)A、B、C、D 四点昼长分别是 、 、 、 。
(3)C点日出时间是 ,
D点日出时间是: (地方时)。
8时
6时
8时
12时
24时
0时
冬至日
12
22
求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经度)
经度: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
纬度:(1)根据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的纬度互余)
(2)地轴与晨昏线的夹角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学以致用】
判断下图中太阳直射点。
(23°26′N,120°E)
(60°E,20°S)
五、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1.五带的形成
(1)划分依据: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地表所接受的 的多少。
太阳辐射能量
(2)五带的划分
2.四季的形成
(1)表现
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高。
②冬季,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③春秋季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2)划分
北温带的一些国家:3、4、5月为 季,6、7、8月为 季,9、10、11月为 季,12、1、2月为 季。








【思考交流】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了
1.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何变化?
不变
2.直射点移动范围如何变化?
变大
3.与极昼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变小
4.五带范围该如何变化?
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课堂小结】
公转轨道面
自转轨道面
夹角为23°26′
黄赤交角









昼夜长短和
太阳高度的
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和
太阳高度的
纬度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