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二课时)学案(含练习题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二课时)学案(含练习题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学会运用外力作用解释相关地貌。
【教学过程】
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外力作用
1、含义: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3、作用力: ; ; ; ; 等;
4、表现形式: ; ; ; 等;
5、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由起伏趋向和缓。
(二)风化
1、定义: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类型: ; ; 。
(1)物理风化
花岗岩球状风化
冰楔作用
(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3)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变化的过程。
3、影响:①使岩石变成松散的 ,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 ;
②为 作用准备了条件;
③风化产物为 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侵蚀和搬运
1、侵蚀作用是指地表 和 等物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 、 和 ,且发生位移的过程。
2、搬运作用是指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在自然力作用下,发生进一步较长距离 的过程。
(1)流水侵蚀包括流水 ,挟带泥沙等的 和 。
(2)形式: ; ; 。
山区河流坡度大,河床 作用强;
在河流转弯处, 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 侵蚀, 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 。
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 ,如黄土高原 的地表形态,就是 的结果。
3、风力侵蚀和搬运
风可以 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碎屑 岩石,这说明风力侵蚀是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
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
由于沙粒集中分布于距地表较低的高度内,故磨蚀作用在 最为明显。
4、海浪侵蚀和搬运
海岸侵蚀是指海岸受到海浪的冲蚀作用、泥沙的冲蚀作用和海水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侵蚀现象。
5、冰川侵蚀和搬运
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
冰川的侵蚀、搬运作用主要发生在 地区和 、 地区。
(四)堆积
1、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 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 、 的过程。
2、特点:在沉积过程中,通常颗粒 、比重 的物质先沉积,颗粒 、比重 的物质后沉积,形成 、 、 、 等颗粒或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但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 ,常 地堆积在一起。
【归纳总结】
侵蚀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瀑布、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原、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学以致用】
读下列地貌素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峰林,是风力侵蚀地貌 B.图②是海蚀崖,是海蚀地貌
C.图③是峡谷,是河流侵蚀地貌 D.图④是沙滩,是海积地貌
2.根据图④形态,判断当地常年盛行风向是( )
A.西风 B.北风 C.南风 D.东风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4.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5.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2020年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北坡顺利登顶。在行进过程中,登山队员欣赏到了一种罕见的冰川景观——冰塔林。冰塔林是在冰川消融季节时,在适当地形、太阳辐射和太阳高度角(70°~80°)下,因冰川差别消融所形成。左图为此次珠峰测量攀登路线示意图,右图为冰塔林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登山基本沿山谷前行,该地山谷成因为( )
A.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7.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地区中可能出现冰塔林景观的是( )
A.冰岛 B.云南玉龙雪山 C.乌拉尔山 D.南极大陆
8.对于登山者而言,冰塔林意味着危险,主要原因是冰塔林( )
A.银光闪烁,干扰视线 B.易造成雪崩滑坡等灾害
C.结构不稳定,易崩塌 D.坡度较陡,攀登困难
二、填空题
9.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及局部景观图,据此回答:
(1)说出丁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及地貌类型: 。
(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 ,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3)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 循环,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 环节(填图中数字表示);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数字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
(4)图中深度最大处的海底地形的名称为 ,它对应的板块边界类型为 。
【答案】1.C 2.A 3.D 4.A 5.B 6.C 7.B 8.C
9.(1)背斜 谷地;(2)冲积扇 流水沉积;
(3)海陆间循环 ④ ② 陆地内循环(或内陆循环);(4)海沟 消亡边界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攀岩爱好者评价这里说:“这是上帝专门为攀岩爱好者创造的天然攀岩圣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的典型地貌为( )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丹霞地貌 D.岱崮地貌
2.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是( )
A.峰顶多植被,保护作用强 B.岩体为石灰岩,质地坚硬
C.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 D.岩体为花岗岩,质地坚硬
3.从利于攀岩的自然因素考虑,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每年的(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某河段的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三个平坦面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河流三个平坦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T1、T3、T2 B.T3、T2、T1 C.T1、T2、T3 D.T2、T3、T1
8.如果河流平坦面是由河漫滩演变而来的,形成河流T1、T2、T3阶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降河流下切 B.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C.地壳下降风力沉积 D.地壳抬升冰川沉积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10.左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生物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左图中河流地貌②地为 、⑤地为 。
(2)左图中①处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④处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3)右图中箭头代表的过程:A为 过程,B为 过程,C为 过程。
(4) 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5)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是 。(选择填空)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
【答案】1.B 2.C 3.D
【解析】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材料“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和材料“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可判断出甲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B正确。
2.峰顶多植被与岩壁表面坚硬无关,A错误。质地坚硬的岩石表面可以保留疏松的风化物,因此石灰岩质地坚硬不是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主要原因,B错误。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使得坚硬岩体裸露,这是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C正确。由材料“岩壁节理发育”可知,岩体为沉积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错误。
3.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4~5月到9月为雨季,不适宜攀岩,B、C错。1~2月气温较低,不适宜攀岩,A错。10~11月降水少,气温适宜攀岩,因此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10~11月,D正确。
【答案】4.C 5.B 6.B
【解析】4.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结合图可以看出洪积扇集中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贺兰山山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众多,在山麓处地势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故选C。
5.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河流流程较长,而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样,水流速度和缓。流水在上游侵蚀、搬运、在甲地的堆积作用不够旺盛,②③正确。故选B。
6.由材料信息可知,这里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这就说明冲积扇坡度较大,流水较急,不利于小颗粒物质堆积,造成土层浅薄,不利于耕地分布。故选B。
【答案】7.B 8.B
【解析】7.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越向高处年代越老,故图示河流三个平坦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T3、T2、T1,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如果河流阶地是由河漫滩演变而来的,则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地壳做上升运动,流水侵蚀下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9.(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解析】(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
(2)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
【答案】10.(1)冲积扇 三角洲;(2)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3)淋失 吸收 循环(4)土壤 (5)BC
【解析】(1)左图中河流地貌②位于山麓,形状为扇形,故为冲积扇,⑤地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因此为三角洲。
(2)左图中①处是河流流经在山区,地形起伏大,河流的流速快,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④处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河流的流速慢,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
(3)在右图的生物循环示意图中,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很容易被淋失,而植物根系能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又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其他元素逐渐淋失,而养分元素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故A箭头代表淋失过程,B箭头代表吸收过程,C箭头代表循环过程。
(4)土壤的肥力使之能够生长植物并使植物扎根立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矿物质转化为有机质。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把有机质转化为无机物,这种能量与物质的连续转化过程,使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系统。因此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5)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植被都是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故BC对,AD错。故选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