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学案 (答案不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学案 (答案不全)

资源简介

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
第一课时:自转概述与昼夜更替
【教学过程】
一、地球自转的概述
1、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
2、运动特点:
⑴方向:
从 侧 面 看:
从北极上空看:
从南极上空看:
⑵自转周期: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时间 ;旋转角度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⑶自转速度:
概念: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①角速度: 特点:
概念: 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
②线速度: 特点:
【思考交流】
(1)比较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地面对应点的速度大小。
答案:角速度相同,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
(2)同一纬度,比较不同海拔自转速度大小。
答案:角速度相同;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学以致用】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北极,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图中A点旋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 。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
(4)“坐地日行八万里”适用于A、B、C、D四地中的 地。
答案:(1)图略;(2)23时56分4秒;
(3)A=B=C>D;A>B=C>D;(4)A
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⑴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本身是一个 的球体。
⑵晨昏线(圈):
①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②组成:
首先确定:
③判断: 顺着自转方向: 由 半球变为 半球的界线为晨线;
由 半球变为 半球的界线为昏线;
④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
⑤移动方向: 。
【学以致用】判断晨线和昏线
答案:AB:晨线 AB:晨线 BD:晨线
AC:昏线 DC:昏线
答案:AB:晨线 AC:晨线
BC:昏线
⑶昼夜交替:
①成因:
②周期及意义: 周期 (这叫一个太阳日)
意义: ①人们计时的基本单位。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球自转的正确叙述是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旋转
B.地球自转360°,需24小时,这叫一个恒星日
C.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自转的角速度都不一样
D.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右图为地球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甲乙丙丁四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A.丁丙乙甲 B.甲乙丙丁
C.丙乙甲丁 D.大小一样
5.与甲地相比,乙地的角速度
A.比甲大 B.比甲小
C.与甲相等 D.无法确定
6.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且MN为晨线的是
A B C D
7.关于昼夜交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是地球昼夜交替产生的根本原因
B.昼夜交替的真正周期,就是一个恒星日
C.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D.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特有的地理现象
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黄赤交角的存在
二、综合题
9.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A.丙>乙>丁>甲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3)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
A.甲=丙=乙=丁 B.乙>丙>甲>丁 C.丙>乙>丁>甲 D.甲>乙>丙>丁
(4)丙点的地理坐标是 且该点位于 (东、西)半球。丙位于乙的 方向。目前乙点的纬度数为 。
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 (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 。
(3)B即将进入 (昼/夜)半球。
(4)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 。
参考答案
【答案】1.D
【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不是顺时针自转,A错误;地球自转360°,为真正的周期,叫做一个恒星日,但时间应为23小时56分4秒,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长度,B错误;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自转的角速度都一样,均为15°/小时,C错误;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各地相当于沿纬线自转一周,由于纬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因此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D正确。故选D。
【答案】2.A 3.A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在北半球从南向北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是逐渐减小的,在南半球自北向南其自转线速度是逐渐减小的,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自转线速度是自南向北逐渐减小的,由此推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故CD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之上地球的自转线速度为1670km/h,南北纬60°各地地球的自转线速度约为837Km/h,图示区域的自转线速度略高于为837Km/h,因此该区域的纬度略低于60°N,因此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过程中转过的圆弧轨迹越长,则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读图可知,a附近的两侧的自转线速度等值线是向数值较小的方向凸出的,b附近的两侧的自转线速度等值线是向数值较大的方向凸出的,结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原则,可知a点所在的地带自转线速度比两侧大,则地势比两侧高,b点所在的地带自转线速度比两侧小,则地势比两侧低。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4.B 5.C
【解析】4.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点纬度逐渐变高,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甲乙丙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地球自转角速度两极为0,其余地方都是15°/小时,与甲地相比,乙地的角速度与甲相等,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6.C
【解析】根据自转方向“侧视图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北逆南顺”的判断原则,图示ABD图的自转方向均错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黑夜变成白天为晨线,C图中MN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黑夜变成白天为晨线,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7.C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晨线的西边是夜半球,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答案】8.B
【解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照射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再加上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从而才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才会产生太阳的东升西落,因此地球自转是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AC错B对;。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公转的特征,产生昼夜长短,D错。
【答案】9.A C A (40°N,80°W) 西 西北 23°26′
【解析】(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明该地自转线速度最大,应位于赤道地区(赤道周长为四万公里,即为八万里),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只有甲地位于赤道,故选A。
(2)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为甲乙丙丁,所以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甲>乙>丙>丁,故选C。
(3)地球上除开两极点外,其余地区角速度均为15°/h,所以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甲=丙=乙=丁,故选A。
(4)读图可知,丙地纬度为40°N;自西向东,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所以丙地经度为80°W,所以丙点的地理坐标是(40°N,80°W);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至160°E,其余地区为西半球,所以丙地位于西半球;就南北方向而言,丙位于乙的北方,就东西方向而言,丙位于乙的西方,所以丙位于乙的西北方;读图可知,乙位于北回归线上,目前其纬度数为23°26′。
【答案】10.(1)说明:连接ABC三点,左边画阴影。
(2)晨 相互垂直
(3)昼
(4)B=H>D=E=F>A=C
【解析】(1)连接ABC三点,即晨昏线。太阳光从右侧照射过来,晨昏线右侧为昼半球,左侧为夜半球,所以阴影画在晨昏线左侧。如下图所示。
(2)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晨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所以该晨昏线为晨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相互垂直。
(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B即将进入昼半球。
(4)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同一纬度线速度相同,所以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B=H>D=E=F>A=C。
·N
·S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