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一课时)学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一课时)学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第一课时: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地球公转
1.概念:地球绕 的运动。
2.方向:
3.轨道:近似正圆的 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
4.速度:
开普勒第二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点) 1.471亿km 61′/d 30.3km/s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57′/d 29.3km/s
一月初, 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七月初, 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
注:这里的速度包括 和 。
【思考交流】
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比南半球长?
答案:北半球夏半年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至北半球秋分日,此段时间经过远日点,日地距离较远,平均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南半球夏半年是北半球冬半年,此段时间经过近日点,日地距离较近,平均公转速度快,所以南半球夏半年用时较短。
5、公转的周期: ,称为 。
【学以致用】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当太阳直射点在④①之间运动时( )
A.地球公转速度先快后慢 B.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2.当太阳直射点在②点附近时,关于地球公转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慢 B.地球公转速度一年中最快
C.地球公转速度在不断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在不断减慢
3.教师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答案:1.A 2.D 3.C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黄赤交角
1、形成:黄道平面( )与赤道平面( )的夹角。
2.大小:目前 。
3.影响: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 照射的点,即太阳光线与地球上某点的 垂直)在 之间往返移动。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过程:
【思考交流】
1.请同学们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答案:
2.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时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答案:春分日至秋分日
(2)什么时候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答案:夏至日至冬至日
(3)什么地方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
答案:南、北回归线之间
(4)什么地方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
答案:南、北回归线之上
(5)什么地方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答案:南、北回归线之外
【学以致用】读下图,完成下表填空,并在图中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


位置 节气 日期 直射点位置
A
B
C
D
答案:
位置 节气 日期 直射点位置
A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B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C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D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思考交流】
(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关系?
答案:相等
(2)黄赤交角与极圈的度数关系?
答案:互余
(3)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如何变化?极圈的度数呢?
答案: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将变大,极圈的度数将变小。
2、周期: ,即 。
【学以致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B.黄赤交角是赤道面与地轴的夹角
C.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2.若黄赤交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②地轴与赤道面夹角变小,与黄道面夹角变大
③全球出现极昼、极夜的区域范围扩大
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C
【总结】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地火转移轨道。同年8月2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行了首次轨道修正。下图示意地球绕日公转运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时,地球位置最接近公转轨道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至首次进行轨道修正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越来越慢 B.逐渐加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与指针垂直的石盘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将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通过观察指针投影在石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日晷影像照片及其工作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照片中日晷针的影子朝向( )
A.西南 B.东北 C.东南 D.西北
4.日晷针影子在石盘上绕转角度最大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立秋 D.冬至
5.若将此日晷沿着经线向北移动10个纬度,日晷针与地面的夹角α将( )
A.变大10° B.变小10° C.不变 D.先变小5°,后变大5°
下图是“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是依据( )
A.日地距离 B.黄赤交角 C.地球自转周期 D.地球公转速度
二、综合题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将上图中的A、B、C、D四点标在右上图适当的位置,并注出二分二至的具体日期。
(2)在图中画出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
(3)地球公转轨道为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 点时(填字母),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较 。
(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
9.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 ,纬度变化的范围是 。
(2)①点与②点相比,自转线速度大的是 。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在B位置时,地球公转至 (点)附近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所需要的时间是 ,叫做一恒星年。
(5)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 ,在南半球的时段为 ;北移的时段为 ,向南移的时段为 。
参考答案
【答案】1.A 2.B
【解析】1.“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7月23日发射升空时,地球应处在轨道远日点之后不远的位置。图中显示,A处为远日点,A正确。B处约为9月,B错误;C处为近日点附近,C错误;D处约为3月,D错误。故选A。
2.地球公转至远日点(7月初)后,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到1月初位于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达到最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7月23日发射升空时位于远日点之后,至8月2日进行首次轨道修正,这期间正处于地球公转速度加快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至1月初(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公转至7月初(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位于1月初到7月初之间,公转速度逐渐变慢,由7月初到1月初,公转速度变快。
【答案】3.B 4.B 5.A
【解析】3.根据题干可知,日晷的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则图中日晷针虚线向下的方向为正北方向,该图遵循“下北上南左东右西”的方法,据此可知,图中晷针的影子指向东北方向,故选B。
4.日晷针影子在石盘上绕转角度春秋二分是180°(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夏至日太阳是东北升,西北落,日晷针影子在石盘上绕转角度>180°。冬至日太阳是东南升,西南落,日晷针影子在石盘上绕转角度<180°。故夏至日最大,B对。故选B。
5.日晷针与地面的夹角α就是其所在位置的地理纬度。日晷沿着经线向北移动10个纬度,说明纬度增大10°,则日晷针与地面的夹角α将变大10°,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A。
【答案】6.A 7.B
【解析】6.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所以①表示黄赤交角,A正确,BCD错误,故本题选择A。
7.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是依据黄赤交角,B正确,日地距离、地球自转周期、地球公转速度与南北回归线无关,ACD错误。本题选择B。
8.【答案】(1)
(2)
(3)B 慢 (4)北 北
【解析】(1)左图中的A、B、C、D四点分别表示北半球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右图中结合地轴倾斜方向,可知最左的地球位置是北半球夏至日的位置,最右的地球位置是北半球冬至日的位置,下方的地球是秋分日的位置,上方地球是北半球春分日的位置。日期等标注如下:
(2)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地球自转方向标在地轴北端,见下图。
(3)地球接近远日点位置时间是7月初,接近夏至日,应该是地球运行到图中B附近。此时公转速度较慢。
(4)A—B期间即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直射点向北移动,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答案】9.(1)向北移动 0°~23°26′N
(2)①
(3)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远日
(4)365日6时9分10秒
(5)A-B-C C-D-A D-A-B B-C-D
【解析】(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确定:B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D处太阳直南回归线,为冬至日。从北极点俯视,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结合冬夏至日的位置可判定可确定A代表春分、C代表秋分。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因此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向北移动,纬度变化的范围是0°~23°26′N。
(2)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可知,两点相比,①点纬度较低,因此自转线速度大的是①点。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是从夏至到秋分,即从6月22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先向远日点移动,再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也可以说是快一慢一快。B位置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应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用时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恒星年。
(5)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确定,B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D处太阳直南回归线,为冬至日。从北极点俯视,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结合冬夏至日的位置可判定可确定A代表春分、C代表秋分。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A-B-C,在南半球的时段为 C-D-A;北移的时段为D-A-B,向南移的时段为B-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