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从公式v=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测量平均速度【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和t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实验过程】(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的数据填入表中。(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实验记录】s1= t1= v1=s2= t2= v2=【实验结论】上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全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反思小结】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教师点拨】(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2)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即坡度要适中。【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测量平均速度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停表每格为1 s,该次实验的原理是__V=S/T _,图中还缺少的器材是__刻度尺__。若s1=60 cm,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0.12_m/s__,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0.1_m/s__。教学反思:(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