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对应章节 第二单元第4课第二框主备人 课时安排 2课时授课题目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国家相关的的政策。 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真理的特征,并能够对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进行判断和辨别,坚持真理,懂得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培养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3分钟) 【教师】复习导入:带领学生回顾实践观的内容,尤其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教师】总结并引导到新课: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设计意图】回忆知识,建构框架,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本节课学习,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衔接。新授: 环节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特点 环节一:何为真理 1.真理的含义 【教师】夏季到了,一些具有“招蚊体质”的朋友简直苦不堪言。那么到底哪些人特别受蚊子“青睐”呢? A. “血甜说”:蚊子爱叮血甜的人(星星眼)B. “血型说”:蚊子爱叮O型血、B型血的人”C. ”性别说“:蚊子更喜欢叮女生D. ”皮肤说“:蚊子喜欢叮皮肤白嫩的人E. ”体型说”:更喜欢叮胖的人 【学生】思考哪种认识是正确的? 【教师】通过研究发现蚊子具有趋暗性和趋味性,这是蚊子这一客观事物具有的固有属性。那应该如何判断上面的认识正确与否呢?当我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如根据蚊子的趋味性,胖人比瘦人更加容易出汗有体味更招蚊子。这就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所以说,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反之,当我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时,如血型说就是毫无依据的,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即谬误。从这里我们也看到真理与谬误时相对应的,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谬误是错误的认识。这两者有着严格的界限。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关于蚊子喜欢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为什么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呢? 2.真理的客观性 这是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蚊子喜欢叮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符合这一客观存在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比如以“血型说”为列是B型血还是O型血更容易招蚊子,还是说无关,所以,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以人的权力、财富、威望为转移的。 根据上节课和刚刚的内容可以发现,真理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真理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所以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思考:不同的人看月球,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天文学家看到的是月球的起源、构造、与其他先手的关系; 文学家将无限遐想和丰富情感寄于月球,吟诗作赋; 人类学家看到的是探索月球对未来人类移民、长远生存的需要; 军事家关注的是月球对综合国力、争抢太空霸权的战略意义; 对月球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对同一对象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归纳: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环节二:真理的特点 材料: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不再是真理 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这一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20世纪50年代,“人口众多是极大的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后我国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称为“英雄母亲”。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49年至1979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为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只好采取“急刹车”办法。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由于中国出生人口震荡走低,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 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政策放松释放了之前堆积的生育意愿,但反弹持续时间和幅度都远低于预期,且因为养娃成本高导致年轻人生育意愿低。 思考:全面放开二孩、三孩的生育鼓励政策是否意味着我国实行30多年的原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就是谬误呢 1. 真理的特点 (1)客观性 (2)真理是有条件的 (3)真理是具体的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 环节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探究思考:李文亮医生从最开始因被认定传播谣言而被训诫,到后来,被认定发出声音有助于人们提前防范而追加为烈士,为什么关于李文亮医生的评价会发生反转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运动变化 认识的主体——人 类——世代延续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结: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原理、方法论 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感受真理及其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做好笔记 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同国家的政策。 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堂总结 探究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认识与真理的关系,学习有关真理的相关知识。本课内容为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最后形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真理的能力。十一、教学板书【主板书】十二、课后作业(课后填写)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